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28篇
  免费   767篇
  国内免费   12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170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948篇
内科学   27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12篇
特种医学   18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11篇
综合类   1829篇
预防医学   443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479篇
  21篇
中国医学   149篇
肿瘤学   238篇
  2024年   124篇
  2023年   354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383篇
  2020年   371篇
  2019年   320篇
  2018年   198篇
  2017年   317篇
  2016年   391篇
  2015年   368篇
  2014年   509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525篇
  2011年   477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328篇
  2008年   304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62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62.
目的研究螺旋桨采集技术扩散加权成像(PROPELLER DUO DWI)+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直肠癌术前T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直肠癌患者65例,均进行MRI及DWI扫描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常规MRI与常规MRI+DWI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结果及准确率。结果65例直肠癌患者常规MRI诊断T1~T2期33例,T3期22例,T4期10例。MRI+PROPELLER DUO DWI诊断T1~T2期37例,T3期21例,T4期7例。MRI+PROPELLER DUO DWI诊断总准确率为92.3%(60/65),高于MRI[80.0%(52/65,P<0.05)]。结论与MRI常规序列比较,PROPELLER DUODWI技术+常规MRI在直肠癌患者术前T分期诊断中准确率更高,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对减少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并发远端锥体束急性华勒变性(STWD)、改善患者预后的价值,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6年6月河北省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4 h内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30~60 ml)患者236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25例完成试验。依据患者或家属的意愿分为A组(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118例和B组(保守治疗组)107例,在发病7 d和14 d依靠磁共振DWI和ADC序列,评估脑出血并发远端锥体束急性华勒变性的发生率,同时通过统计学分析寻找并发急性华勒变性的相关危险因素。另外,通过随访和NIHSS评分明确2种治疗方法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A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B组(t=16.240,P=0.032);A组脑出血并发远端锥体束急性华勒变性的发生率低于B组(χ~2=10.174,P=0.001)。随访6个月,A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B组[(7.4±4.1)分vs.(12.7±6.7)分,t=21.530,P=0.014]。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83.9%vs.62.9%,χ~2=12.142,P<0.01)。出血量、出血部位、治疗方法与CSTWD发生密切相关(r=0.753、0.689、-0.536,P=0.043、0.037、0.041)。应用多变量统计学分析发现,MIDD治疗和内囊出血是急性华勒变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相比保守治疗,可显著减少脑出血并发远端锥体束急性华勒变性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内囊出血患者更易并发远端锥体束急性华勒变性。对内囊出血患者,颅内微创血肿清除术减少脑出血并发远端锥体束急性华勒变性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其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的ADC为(0.81±0.09),最大强化率为(138.98±36.34),1 min强化率为(132.87±35.35),2 min强化率为(133.09±41.21),流出分数为(17.72±7.88).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对比,2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效果较为理想,与病理学诊断较为接近,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应用多模态MRI包括弥散加权成像和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对乳腺癌患者的检测,分析其MRI相关影像特征,探讨其对该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MRI检查和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证实的16例乳腺癌女性患者多模态MRI数据资料,统计分析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及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图像(TIC)。结果 16例患者MRI显示病灶多见分叶(75.00%)、毛刺(75.00%),边界不清(81.25%)。ADC值为(0.92±0.19)×10-3 mm2/s,rADC为(0.56±0.13)×10-3 mm2/s。TIC:Ⅱ型4例(25.00%),Ⅲ型12例(75.00%),无符合Ⅰ型的病例。结论 多模态MRI用于乳腺癌的检查,结合病变形态学改变、DCE-MRI的TIC曲线形态和ADC值,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中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早期疗效评价的作用。方法 75例老年NSCLC患者按照治疗前后肿瘤最大径变化情况分为观察组(有效组)44例,对照组(无效组)31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肿瘤长径、短径、平均径变化情况及ADC值及变化率,并对观察组ADC值变化率与肿瘤长径、短径、平均径变化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治疗前肿瘤长径、短径、平均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长径、短径、平均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肿瘤长径、短径、平均径水平变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观察组治疗后ADC值、ADC值变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治疗前后ADC值变化率与肿瘤长径、短径、平均径变化率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采用DWI对ADC值变化监测同时结合肿瘤形态学改变可以更好地为老年NSCLC早期靶向治疗效果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7.
正摘要目的检验体素内非相干运动(IVIM)的参数能否用于鉴别肺癌与阻塞性肺实变,将其与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的参数作比较,并且评估这些定量参数之间的相  相似文献   
68.
《现代医院》2017,(8):1110-1114
目的对福建省某医院体检人数进行预测,为医务人员和医疗设备的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针对单一系统云灰色模型和多项式回归模型存在的不足,建立了一种基于最优加权组合的体检人数预测模型。以福建省某医院2009—2016年各季度体检人数为基础,考虑各季度体检人数的分布特性,采用两个单一子模型对体检人数分季度进行预测;通过最优加权法得到各模型的权值系数,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并采用实际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预测未来几年内各季度的体检人数。结果该院2017—2019年各季度体检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7—2019年的年体检人数预测值分别为108 858、114 663和124 150人。结论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模型比单一系统云灰色模型和多项式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为医院体检人数预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为医院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