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57篇
  免费   172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61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214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3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06篇
预防医学   98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90篇
  3篇
中国医学   5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54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22篇
  2007年   230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88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144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15篇
  1997年   94篇
  1996年   124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78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5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3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52.
目的 针对鼠疫防控出现的新特点,分析青海省海南州1958—2021年人间鼠疫流行状况,为制定更科学的鼠疫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中海南州的病例资料,应用Excel 2010与Arc-Map 10.2软件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海南州人间鼠疫疫情的年际变化与流行趋势、季节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鼠疫病例分型和转归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海南州在1958—2021年共发生人间鼠疫35起,报告病例127例(男性99例,女性28例),死亡39例,病死率为30.71%(39/127);民族以藏族居多,占总病例数的62.99%(80/127);职业分布以农、牧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5.83%(109/127);18~38岁青壮年最多。人间鼠疫在7~10月多发,其中7月为高发月份;海南州以共和县人间鼠疫最为严重,64年间共发生人间鼠疫30起92例;首发病例主要由剥(食)旱獭感染引起(23起),其次为剥狐狸皮(4起);病型以肺鼠疫为主,为100例(原发性93例,继发性7例);鼠疫病例在确诊早期死亡例数较多(在确诊后1~6d内死亡病例数占死亡病...  相似文献   
53.
获得含有鼠疫杆菌V抗原编码基因以及tPA信号肽编码序列的重组质粒,并测定其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采用PCR扩增鼠疫菌杆菌V基因构建到pVAX1质粒中产生pVAX1/V重组质粒,PCR扩增tPA信号肽编码序列片段并将其插入到pVAX1/V中V基因的上游,构建tPA-pVAX1/V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V蛋白的表达;二重组质粒分别加mGM-CSF质粒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免疫应答反应;以400个LD50强毒鼠疫杆菌皮下攻击免疫小鼠观察保护效率。结果显示,tPA-pVAX1/V在COS-7细胞中表达了V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攻毒保护率达80%。成功构建了分泌型V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载体,具有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对强毒鼠疫杆菌攻毒有一定的保护效力,为鼠疫杆菌新型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构建携带鼠疫耶尔森菌F1-V融合基因的重组减毒沙门菌苗,口服免疫Balb/c小鼠检测其免疫原性,为口服鼠疫活载体DNA疫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 将F1-V融合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asd-pVAX1,进一步依次将重组质粒转化减毒沙门菌X3730、X4550得到重组沙门菌X4550(asd-pVAX1/F1-V),提取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并做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F1-V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以1×109CFU/只的剂量3次口服免疫Balb/c小鼠,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抗体水平.结果 构建的重组减毒沙门菌转染COS-7细胞后,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试验证明F1-V融合蛋白在细胞中得到了瞬时表达,ELISA检测到免疫小鼠血清有特异性抗体IgG产生.结论 构建的重组沙门菌能运送DNA疫苗到体内并成功释放质粒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为口服鼠疫活载体DNA疫苗的黏膜免疫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人兽共患疾病的流行现状、危害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兽共患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疾病,有些疾病一旦发生会给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自从其发现以来,人类与其的斗争一直就没有停止。在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参与下,人类已有效控制和消灭了天花、鼠疫等曾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人兽共患疾病。然而,21世纪的今天,一些新发现的和曾被有效控制的人兽共患疾病又频频爆发和肆虐,甚至愈演愈烈,有的发展到难以控制的局面,使人类社会又一次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概括介绍了人兽共患疾病的流行现状与危害、频繁发生的根源以及防控策略等,积极呼吁和倡导世界各国加强合作,采取协调统一的有效措施控制这类疾病的发生和蔓延,造福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56.
鼠疫F1-V重组蛋白疫苗滴鼻免疫应答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以重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rCT-B)为鼠疫F1-V重组蛋白的佐剂制备黏膜疫苗,观察小鼠诱导的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应答效果。方法以制备的鼠疫黏膜疫苗滴鼻免疫小鼠4次免疫后,采用间接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F1-V的IgG和IgA抗体及抗体亚型分类,检测鼻咽喉、肺、小肠及阴道灌洗液中特异性抗F1-V的黏膜分泌型IgA;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鼻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细胞、脾淋巴细胞、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PP结T淋巴细胞表型的变化。结果以rCT-B为佐剂的鼠疫F1-V重组蛋白黏膜疫苗滴鼻免疫后,能够诱导血清中IgG、IgA抗体比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同时诱导鼻咽、肺、小肠和阴道内特异性黏膜抗体升高,尤其是肺和生殖道冲冼液内抗体升高极为显著(P〈0.01)。与单纯的F1-V组相比,不同剂量比例疫苗组都能诱导较高、较快的血清IgG、IgA和黏膜sIgA,其中1:2疫苗组能诱导更强的系统免疫和黏膜免疫,但是相比之下,5:1疫苗组是最合适的免疫剂量。结论rCT-B佐剂不仅能提高鼠疫F1-V黏膜疫苗的系统全身免疫应答,还能促进诱导呼吸道、消化道和生殖道等局部黏膜sIgA抗体,增强局部免疫应答,提示rCT-B佐剂能显著提高鼠疫感染的免疫应答作用,这为下一步疫苗的免疫保护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7.
马旭  张涛 《现代预防医学》2022,(13):2465-2469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数据,了解该疫源地宿主动物及其寄生媒介生物种群特征,为准确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用构成比、率和相对比等指标,对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2005—2020年间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α=0.05。结果 2005—2020年,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各监测点共鉴定啮齿动物18种10403只。其中,阿拉善黄鼠6511只,占鉴定总数的62.59%,为该地区绝对优势种群,平均鼠密度为0.51只/公顷;小型啮齿动物平均捕获率为1.39%,不同年度间捕获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98.982,P<0.05);鉴定蚤类14种45497只,其中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37181只,占鉴定总数的81.72%,为该地区绝对优势种群;鼠体平均染蚤率为60.41%,不同年份间鼠体染蚤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51.907,P<0.05),平均蚤指数为1.34;鼠疫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宁夏阿拉善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疫源性持续存在,发生动物间鼠疫流行的风险较低,但不能排除动物间鼠疫局部散发的可能性,需继续加强动物间鼠疫监测力度,适时开展监测预警及灭鼠工作,严防鼠疫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8.
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 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相似文献   
59.
  目的  对青海高原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流行病学和相关鼠疫菌遗传特征进行研究,为制定出适合青海省藏系绵羊鼠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汇总分析青海省1958―2020年藏系绵羊引发的人间鼠疫疫情资料,描述其时间、地区和人群分布及其他流行病学特征;对38株分离自人、藏系绵羊和喜马拉雅旱獭的鼠疫杆菌进行测序,再结合其他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分析菌株的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特征,构建菌株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  结果  1958―2020年共发生藏羊为疫情传染源的人间鼠疫疫情16起,发病69人,死亡42人,病死率60.86%。与藏系绵羊相关的鼠疫杆菌都位于系统发育树的同一进化分支1.IN2中,并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同一鼠疫事件中人、藏系绵羊和周边喜马拉雅旱獭分离菌株位于同一簇群,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相符。  结论  流行病学结合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证实了青海省人间鼠疫来自藏系绵羊,而藏系绵羊鼠疫则起源于旱獭。藏系绵羊是青海高原上重要的家畜,因此不应低估藏系绵羊鼠疫的危害。  相似文献   
60.
鼠疫监测方法的创新与广西的鼠疫监测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广西鼠疫最早发生在1866年龙州县境内,最后一次流行发生于1947年合浦山口乡永安村。广西自1866年至1947年的81年间,曾在44个县(市)发生63年次人间鼠疫流行。近年来,鼠疫正在全球范围内由静息期进入一个新的活跃期,尤其是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和云南省,后者以1-3个县的速度增加,并呈跳跃式地逐年由西向南然后向东迁移,步步逼近广西,现在广西已成为兵临城下之势。[1]。因此,如何提高广西鼠疫的监测质量、系统地开展监测工作、及早发现和掌握鼠疫的疫情动态至关重要,本人就实际监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方法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