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69篇
  免费   5596篇
  国内免费   2618篇
耳鼻咽喉   712篇
儿科学   1564篇
妇产科学   1204篇
基础医学   6412篇
口腔科学   1199篇
临床医学   5913篇
内科学   5750篇
皮肤病学   796篇
神经病学   2258篇
特种医学   340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3篇
外科学   7865篇
综合类   10875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预防医学   1750篇
眼科学   708篇
药学   4345篇
  44篇
中国医学   2046篇
肿瘤学   14169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895篇
  2022年   1565篇
  2021年   2728篇
  2020年   2178篇
  2019年   1964篇
  2018年   1814篇
  2017年   2088篇
  2016年   2364篇
  2015年   2525篇
  2014年   3834篇
  2013年   3917篇
  2012年   3530篇
  2011年   3895篇
  2010年   3198篇
  2009年   3229篇
  2008年   3203篇
  2007年   3492篇
  2006年   3150篇
  2005年   2810篇
  2004年   2408篇
  2003年   2026篇
  2002年   1894篇
  2001年   1691篇
  2000年   1372篇
  1999年   1242篇
  1998年   1059篇
  1997年   986篇
  1996年   855篇
  1995年   764篇
  1994年   647篇
  1993年   509篇
  1992年   420篇
  1991年   349篇
  1990年   273篇
  1989年   267篇
  1988年   258篇
  1987年   213篇
  1986年   162篇
  1985年   211篇
  1984年   192篇
  1983年   123篇
  1982年   157篇
  1981年   133篇
  1980年   88篇
  1979年   88篇
  1978年   63篇
  1977年   44篇
  1976年   40篇
  1975年   1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丹参与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丹参与雷公藤多甙联合应用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cutenecrotizingpancreatitis,ANP)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单次过量 2 0 %L 精氨酸 (10 0 0mg/ 10 0g大鼠体重 )皮下注射建立ANP动物模型。测定血清淀粉酶、TNF α、IL 1β水平 ,并观察胰腺组织的病理变化。根据血清淀粉酶、TNF α、IL 1β水平及胰腺组织的变化来评价胰腺炎的严重程度。 结果 大鼠皮下注射过量L 精氨酸后 ,血清淀粉酶、TNF α、IL 1β水平升高 ,胰腺变性坏死。丹参与雷公藤多甙联合治疗ANP ,可显著降低血清淀粉酶、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过度生成 ,组织受损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丹参与雷公藤多甙联合应用对ANP动物模型具有很好治疗效果 ,可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2.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成像在颅脑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MR)成像能提供非侵袭、生理状态下的脑组织微循环血供图,通过计算正常脑组织及肿瘤组织的局部血容量,评估肿瘤组织的血供状态;并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高低,确定肿瘤穿刺活检的部位,以及对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淋巴瘤和其他脑肿瘤切除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但在颅内脑外肿瘤及伴有血脑屏障严重破坏的脑肿瘤诊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3.
经尿道电气化手术治疗112例膀胱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尿道电气化手术治疗病变局限于膀胱壁内肿瘤的治疗方法。方法:综合采用套切、勾切、气化、凝切及电凝、封闭闭孔神经等技术 ,经尿道根治性电气化手术切除膀胱肿瘤 112例。结果:2例因膀胱穿孔改行开放手术 ,7例需 2次手术完全切除肿瘤 ,全部病例均达到根治性切除目的 ,术后平均留置尿管 3~ 7d。结论 :经尿道电气化切除手术适宜病变局限于膀胱壁内肿瘤的根治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4.
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临床疗效观察(附5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的操作要点及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治疗肾肿瘤5例,其中肾癌3例,肾错钩瘤2例,瘤体直径1.5~4.0cm。具体方法是:①暴露瘤体和肾动脉;②采用硅胶管牵拉肾动脉,必要时可暂时阻断肾动脉;③于瘤体1cm正常肾组织处用电钩切除瘤体;④采用生物蛋白胶、止血纱布缝合加压处理创面出血。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150~210min,术中出血80~350ml。术后1~2天肠道功能恢复并可床上活动,1~4天可下床活动。术后住院5~9天,平均7天。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肿瘤剜除术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对外生性生长、直径小于4cm瘤体,该法可作为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5.
目的 探讨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在预防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中的作用 ,以及同该操作相关的一些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 8例直肠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术后随访1~ 36月 ,局部复发 6例 (3.6 % ) ,术后吻合口漏 13例 (10 .7% ) ,多数保肛患者出现便频、便急等症状。结论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能有效降低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 ,提高保肛率 ,但存在吻合口漏 ,控便功能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26.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癌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癌的效果。方法:对25例胸腰椎椎体转移癌患者的37个椎体在C型臂X线透视下经皮椎体穿刺并注入骨水泥成形,术后按疼痛缓解程度6级评定法及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对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感染、脊髓压迫和肺栓塞等并发症。24例患者术后2~72h内疼痛得到不同程度缓解,1例多发脊柱严重破坏者术后疼痛无缓解,术后1周疼痛缓解优良率为72.0%。术后随访3~27个月,平均7个月,根据SF-36评分,患者总体生活质量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3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平均349分。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椎体转移癌安全可行,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7.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uPA、uPAR及抑癌基因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uPA、uPAR和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uPA、uPAR和PTE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00%、50.00%和41.67%。uPA和uPAR的高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关系密切(P<0.05);PTEN蛋白的低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和转移密切相关(P<0.05);膀胱癌中uPA和uP-AR与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0.481,P<0.05)。结论uPA和uPAR的高表达可能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转移的指征之一,PTEN可能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预后不良的指标;uPA和uPAR对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PTEN的调控。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扩展型大肠肿瘤的X线与病理学特征。方法:分析了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46例54处病变的X线钡灌肠造影表现和内镜图像,将病变分为非结节扁平隆起、结节集簇性隆起和混合性结节集簇隆起3种类型,与病理组织学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扩展型大肠肿瘤好发于直肠、盲肠和升结肠近段,组织病理学多为腺瘤或黏膜内癌,混合结节集簇隆起型病变癌变率高、浸润较深,且有进展期癌。结论:扩展型大肠肿瘤表面的形态改变,可以作为推测有无癌变与癌变浸润深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9.
肾上腺区神经节细胞瘤(附18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较全面的了解神经节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病理确诊的神经节细胞瘤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效果。结果15例是无临床症状的影像学偶然发现病例,内分泌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另外3例以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1例尿儿茶酚胺升高,肾上腺髄质显像(MIBG)阳性。18例B型超声检查均为低回声;13例CT平扫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12例CT增强扫描肿瘤周边强化明显。手术前诊断为嗜铬细胞瘤12例,神经节细胞瘤4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2例。18例行肿瘤切除,随访6个月~7年,高血压症状消失,2例肿瘤复发。结论肾上腺区神经节细胞瘤与肾上腺髄质肿瘤难以鉴别,综合各项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0.
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特征及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0~2004年14例十二指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 结果病理类型:良性2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8例.50.0%(7/14)发生在降部,其中恶性占57.1%(4/7).临床表现为右上腹肿物(6/14),右上腹隐痛不适(5/14)和乏力、体重下降(3/14),诊断手段为十二指肠低张造影(13/14)、B超(13/14)和CT(9/14).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或位于降部、直径≥5 cm者宜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肿瘤距离十二指肠大乳头>3 cm及较小者宜行十二指肠节段性切除术. 结论十二指肠间质瘤恶性多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依靠十二指肠低张造影、B超、CT、EUS确诊,对无远处转移的肿瘤应积极争取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