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4篇
肿瘤学   1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正常卵巢组织,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卵巢肿瘤组织中Wnt信号通路关键蛋白B—catenin及APC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例正常卵巢组织,15例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14例卵巢交界性上皮肿瘤及69例上皮性卵巢癌中B—catenin和APC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B—catenin在细胞膜上的表达降低及在胞浆中的表达升高,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及分化相关,并在转移灶中细胞膜上的表达高于原发灶;APC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相关。二者均与淋巴结、大网膜的转移、腹水的有无、腹水细胞学的阳性与否及预后无关,B—catenin与APC之间无统计学上的相关性。结论:B—catenin与APC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2.
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条件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汝芝  朱文元  马佳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2):126-128,F0003
目的:比较培养基添加成分不同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包皮取自小儿,采用分离酶和胰酶两步消化,加不同的添加成分的培养基,逐日观察黑素细胞增殖速度和树突伸展状态.结果:来自小儿包皮的黑素细胞易存活,增殖很快.胰酶和分离酶消化的标本,成纤维细胞较少,差胰酶处理去除角质形成细胞后为纯净的黑素细胞.采用添加人黑素细胞生长成分(HMGS)的254培养基,细胞增殖快,黑素细胞树突数目和分级增多.结论:小儿包皮用分离酶结合胰酶消化,以含HMGS的254培养基孵育可获得大量纯净的表皮黑素细胞.  相似文献   
33.
周玉宝  赵智凝  邵景元 《医学争鸣》2007,28(11):1039-1041
目的: 研究免疫复合物(IC)在胆石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胆石症患者101 (男39, 女62)例, 年龄(48.4±14.4)岁,手术切除胆囊组织切片IC免疫组化染色,术前和术后5 d测定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Ig. 结石行IC免疫组化染色. 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胆结石患者术前血CIC增高(5.3±1.5 vs 1.2±0.8, P<0.01), IgG降低(8.7±2.0 vs 11.2±3.2, P<0.05),术后恢复正常;胆石中IC阳性率为82%(41/50),组织切片中IC阳性率90%(91/101). 结论:胆石症患者血清中CIC和Ig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34.
目的对三氧化二砷(As2O3)作用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前后Maspin蛋白的表达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As2O3处理Ec109前后Maspin蛋白的表达。结果未经As2O3处理的Ec109细胞Maspin蛋白表达水平较低(9.74%),经As2O3作用后Ec109细胞Maspin蛋白表达水平增加(23.16%),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s2O3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上调maspin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5.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例淋巴结及皮肤的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ABC法),并复习相关临床资料。结果8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患者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12—53(平均34)岁。6例发生于淋巴结,2例发生于皮肤。组织学特征:部分或全部淋巴结受累,瘤细胞有成巢或沿淋巴窦内生长现象,发生于皮肤者肿瘤组织弥漫成片分布,瘤细胞高度异型、多形,核分裂象多见。免疫表型:8例瘤细胞均表达CD30,6例表达CD3或CD45RO,而CD15和CD20均阴性。结论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形态学高度异形、免疫表型特异,而临床预后相对较好的淋巴瘤。组织学上需与转移癌、恶性黑色素瘤及霍奇金淋巴瘤相鉴别。CD30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在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6.
目的 观察基膜蛋白多糖(perlecan)在不同病理改变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及阿霉素肾病大鼠的肾组织中表达变化,探讨其参与蛋白尿发生的机制。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阿霉素肾病大鼠在阿霉素注射后第7、14、28天时肾组织perlecan的表达变化,并与24h尿蛋白进行相关分析。在69例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和血尿患儿的肾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perlecan表达,并分别与尿蛋白肌酐比值及电镜下平均足突宽度(FPW)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在阿霉素肾病大鼠中随着蛋白尿的加重,perlecan在肾小球内染色强度明显减低,且与24h尿蛋白呈显著负相关(P〈0.01)。Perlecan在正常肾组织中沿肾小球血管襻及肾小管基膜分布。肾小球perlecan的表达在MCD、FSGS中分别较正常对照或TBMN显著减低,而在MN中沿增宽的GBM分布,表达显著升高。在IgA肾病中,肾小球内可见perlecan沿血管襻及系膜区分布,蛋白尿组的肾小球中perlecan表达量较单纯血尿组显著减低(P〈0.05)。MCD肾小球中perlecan免疫组化指数与尿蛋白肌酐比值呈负相关,与FPW无显著相关。结论 Perlecan在肾小球内表达减低与阿霉素肾病大鼠及不同病理类型的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蛋白尿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37.
为探讨P物质(SP)和Fos蛋白与哮喘发病的关系,本实验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对正常对照大鼠和哮喘大鼠肺内SP免疫阳性纤维的分布变化及Fos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内可观察到SP阳性纤维分布于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和肺血管壁内,但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内少见SP阳性纤维。哮喘组大鼠肺内SP阳性纤维的数量及分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肺内支气管到终末细支气管均有较密集的SP阳性纤维呈束走行;且呼吸性细支气管和肺泡壁内也出现了SP阳性纤维。哮喘组大鼠肺内SP阳性纤维的数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P<0.05)。(2)正常对照组大鼠的肺内几乎不表达c-fos基因,但在哮喘组大鼠肺内可观察到许多Fos阳性细胞,这些细胞主要为炎性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以上结果表明,肺内SP阳性纤维增生及c-fos基因表达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细胞周期抑制剂 p27^kip1的表达及其意义,并探讨其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乳腺癌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 p27^kip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ve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乳腺癌组织中 p27^kip1高表达率为53.75%(43/80),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 p27^kip1表达与组织学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相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 p27^kip1的表达与PCNALI呈负相关,r=0.372,P〈0.05。 p27^kip1高表达的乳腺癌术后5年无病生存率(DFS)明显高于 p27^kip1低表达者(P〈0.05)。结论: p27^kip1表达缺失可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是判断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有效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9.
甲状腺肿瘤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0例甲状腺腺瘤和28例甲状腺癌组织中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结果p14^ARF、p53及FHIT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癌中阳性率分别为90%、35.7%、15%和75%、90%、7.14%,3种蛋白在甲状腺腺瘤及甲状腺癌的表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在甲状腺滤泡癌(FTC)与腺瘤之间,乳头状癌(PTC)与腺瘤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53及FHIT的表达在髓样癌(MTC)与腺瘤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p14^ARF、p53及FHIT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肿瘤的恶性进程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及淋巴结转移无关。另外p14^ARF与FHIT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并且它们与p53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结论肿瘤抑制蛋白p14^ARF和FHIT的缺失以及p53蛋白的高表达可能是甲状腺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检测p14^ARF、p53及FHIT蛋白有助于区分甲状腺腺瘤和甲状腺滤泡癌。  相似文献   
40.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1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汗腺瘤样腺瘤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通过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1例乳头汗腺瘤样腺瘤,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 肿瘤发生于乳头,由上皮细胞形成的不规则巢、小条索或小管在致密的纤维间质及平滑肌之间呈浸润性生长,其中可见“蝌蚪状”细胞巢及角化囊肿,病变边界不清。免疫表型:CK阳性,p63、SMA部分阳性,ER、PR及GCDFP-15均阴性。结论 乳头汗腺瘤样腺瘤是一种呈局部浸润性生长的非常罕见的乳头部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后可复发,但不转移。组织学上主要应与乳头管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伴鳞化及管状癌鉴别。适当的治疗应该包括肿瘤及其周边充分的正常组织完整切除,且标本切缘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