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76篇
  免费   620篇
  国内免费   257篇
耳鼻咽喉   13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868篇
口腔科学   251篇
临床医学   451篇
内科学   556篇
皮肤病学   119篇
神经病学   98篇
特种医学   177篇
外科学   144篇
综合类   669篇
预防医学   256篇
眼科学   46篇
药学   2675篇
中国医学   325篇
肿瘤学   29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200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369篇
  2017年   350篇
  2016年   459篇
  2015年   358篇
  2014年   502篇
  2013年   1028篇
  2012年   329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197篇
  2007年   215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25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目的制备具有肝靶向特性的丝裂霉素(mitomycinMMC)-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纳米粒(MMC-PBCA-NP),并优化制备工艺,使其具有一定的缓释药物特征。方法用乳化聚合法合成MMC-PBCA-NP,用U7(76)表安排实验进行均匀设计,优化工艺条件。纳米粒径及其分布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试,用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粒形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波长365nm处测定纳米粒中MMC含量。结果TEM镜下,纳米粒呈圆形,无粘连,粒度分析仪测定平均粒径为79.89nm,跨距(span)为1.60,纳米制剂的载药量与包封率分别为6.58%与79.03%,远高于国外同类研究的报道,稳定性实验表明,于室温避光条件下,样品储存3个月,载药量与粒径无明显变化。体外累积释药实验表明,前12h释药达22.58%,稍有突释效应,随后基本呈线性关系,缓释达96h。结论该纳米制剂具有较好物理性能与体外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62.
利用EBSD取向成像技术测定了拉拔金丝及热超声金丝球键合的组织及织构。结果表明,冷拔后金丝的主要织构为〈111〉和〈100〉丝织构;键合前金丝球中心区域仍保持原来的〈100〉取向,且这种取向可保留到一次键合后的样品中心;水平方向的热超声振动使一次键合后界面处形成一层水平长条晶粒;键合时输入功率过大会造成再结晶及异常长大。  相似文献   
63.
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免疫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通过制备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iRNA)的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其免疫活性.方法:复凝聚方法制备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Zeta电位/粒度分析仪观察测定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形态、粒径和表面电位;核糖核酸酶(RNase)保护试验观察壳聚糖对包裹的iRNA的保护作用;白细胞黏附抑制(LAI)试验测定壳聚糖-免疫核糖核酸纳米粒免疫活性.结果:壳聚糖与iRNA形成表面带正电荷的纳米粒,iRNA未被RNase的降解,白细胞黏附抑制率增高.结论:壳聚糖纳米载体提高了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的免疫活性.  相似文献   
64.
目的考察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在动物体内的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建立生物样品中冬凌草甲素的HPLC测定法,比较冬凌草甲素普通注射液和固态类脂纳米粒注射液的体内分布特点与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在肝、脾、肺、心及肾中的相对摄取率分别为4.25%,3.44%,1.19%,0.52%和0.60%。静脉注射后的药-时曲线表明体内过程符合三室模型,其各相半衰期分别为T1/2π=0.087 h,T1/2α=1.65 h,T1/2β=32.36 h,中心分布容积VC=0.66 mL·kg-1。结论冬凌草甲素固态类脂纳米粒能够增强药物的肝脾靶向性,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循环时间。固态类脂纳米粒可能成为冬凌草甲素的一种新型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65.
全反式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内外评价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以山嵛酸甘油酯(Compritol 888 ATO)为脂质材料,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内外性质。方法选用脂溶性较高的维甲酸作为模型药物,采用超声分散法制备固体脂质纳米粒,并对其各种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考察了纳米粒的体外释放,以维甲酸溶液剂为对照,测定了两种纳米粒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采用超声分散法可以简便、快速制备得到两种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透射电镜测得纳米粒为圆球状,大小均匀。动态光散射法测得平均粒径分别为(158±9) nm和(89±11) nm。于4 ℃放置1年粒径无明显变化,载药量为3.3%,包封率大于95%。药物体外释放符合Weibull方程。与对照组相比,两种维甲酸固体脂质纳米粒静脉注射后药物在血液中的滞留时间显著延长。结论超声分散法适用于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相似文献   
66.
目的 :对载自杀基因聚丙交酯乙交酯纳米粒的制备工艺进行考察 ,并评价其体外质量。方法 :以聚丙交酯乙交酯为载体材料 ,采用复乳溶媒蒸发法制备载 pEGFP TKAFB重组质粒纳米粒 ,并对其形态、包封率、体外释放、抗核酸酶抗超声的能力等进行研究。结果 :纳米粒形态圆整、大小均匀 ,平均粒径为 72nm ,平均包封率为 91.2 5 % ,体外释药速度依赖于载体材料的分子量 ,质粒制成纳米粒后对抗超声剪切及核酸酶降解的能力增强。结论 :本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 ,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67.
制备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固体脂质纳米粒水分散体,并初步研究了体外透皮行为.  相似文献   
68.
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并考察其理化性质。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考察制备过程中加入多聚阴离子对纳米粒粒径、表面电位和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研究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放特性;荧光标记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给药,由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血液和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结果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388.6±143.5)nm,水相中加入三聚磷酸钠对纳米粒粒径无明显影响,而表面电位下降,药物包封率明显增加;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最初1 h快速释放了药物包封总量的35.63%,随后以接近每小时1.5%的速度释放,呈明显的缓释特征,24 h体外累积释放量为药物包封量的67.30%;固体脂质纳米粒经大鼠口服研究发现,0.5 h时淋巴液中的荧光强度明显高于相同时间血液中的荧光强度。结论 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得到的胰岛素固体脂质纳米粒,具有明显的药物缓释作用;通过调节纳米粒表面电位,可明显提高药物的包封率;固体脂质纳米粒口服给药,具有明显的纳米粒整体淋巴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69.
为了比较用于检测乙型肝炎 (乙肝 )病毒表面抗原 (HBsAg)的胶体金试纸快速检测法和固相放射免疫检测法(SPRIA) ,2 0 0 2年大同市采用配对比较的方法检测了 0~ 7岁健康儿童的血清 30 9份。结果显示 :胶体金试纸快速检测法 ,阳性检出率为 0 97% ,RIA法的阳性检出率为 3 2 4 %。两种方法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 =5 14 ,P <0 0 5 )。两种方法用于检测HBsAg一致性好 ,但胶体金试纸快速检测法灵敏度较低。采用SPRI A法检测的 30 9份健康儿童血清HBsAg阳性率为 3 2 4 % ,≤ 3岁儿童的血清HBsAg阳性率为 0 ,>3岁儿童的血清HBsAg阳性率为 4 93% ,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χ2 =6 2 5 ,P <0 0 1)。随着年龄的增加 ,HBsAg阳性率升高。  相似文献   
70.
In recent years there is a tremendous growth 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world of nanotechnology across the globe and emergence of its potential applications remains as a big revolution to the industry. Fusion of green nanotechnology and medicine represents one of the major breakthroughs of modern science with the aim of developing nanomaterials for diagnosis, treatment, prevention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overall improving health for the beneficial of mankind. In the present study phytofabrication of nickel nanoparticles (nickel NPs)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indigenous Aegle marmelos Correa aqueous leaf extracts as a reducing, stabilizing and capping agents. Nickel NPs were characterized by UV-spectroscopy, FTIR, XRD, SEM, AFM and TGA studies. Phytosynthesis of nickel NPs was monitored both at room temperature (25 °C) and at 60 °C for 5 h. The green synthesis of triangular shape nickel NPs phytofabricated from A. marmelos Correa aqueous leaf extracts having face centered cubic structure showing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80–100 nm which is in consistent with the particle size calculated by XRD Scherer equation. We further explored and compared nickel NPs of A. marmelos Correa with crude leaf extracts of A. marmelos Correa for its in-vitro anti-inflammatory and mosquito larvicidal efficacy against three blood feeding parasites. The results obtained clearly gives an idea that nickel NPs of A. marmelos Correa (NiNPs of AmC) possess an enhanced anti-inflammatory and larvicidal activity when compared to crude leaf extracts of A. marmelos Corr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