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7篇
  免费   494篇
  国内免费   174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651篇
妇产科学   120篇
基础医学   441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66篇
内科学   107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1372篇
特种医学   301篇
外科学   204篇
综合类   1050篇
预防医学   402篇
眼科学   19篇
药学   493篇
  4篇
中国医学   158篇
肿瘤学   6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300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231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263篇
  2015年   241篇
  2014年   462篇
  2013年   421篇
  2012年   409篇
  2011年   433篇
  2010年   304篇
  2009年   319篇
  2008年   283篇
  2007年   326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15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45篇
  2000年   115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6篇
  1975年   4篇
  196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脑室扩大的随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对影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及脑室扩大患儿预后的因素 方法 对我院2002年1-12月收治的足月新生儿HIE 76例出院后进行3-19个月随访,其中26例在"SARS"期间改用电话随访 结果 住院HIE患儿88例,随访76例(86.4%),健康存活73例(96.1%),死亡2例(2.6%),脑瘫1例(1.3%) 轻度HIE 39例无后遗症;中度35例中脑瘫、死亡各1例(各2.9%),重度2例中死亡1例(50%),另1例无后遗症 有阿氏评分记录者71例,其中1 mm 8-10分30例中脑瘫1例(3%),1mm≤7分、5mm8-10分者17例均无后遗症;1mm、5mm均≤7分者24例中死亡2例(8%) 预后不良与胎儿发育迟缓、重度窒息、治疗不当等有关 头颅B超随访49例,脑室扩大12例(24.5%),其中出生时即有、随访中出现各6例,后者脑瘫1例,余在12-19个月恢复正常 结论 影响HIE预后不良的因素与胎儿发育迟缓、重度窒息、治疗不当等有关随访中可见一过性脑室扩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对1t2例HIE患儿进行临床分度,于急性期进行血小板参数测定,并于恢复期复查,了解其动态变化情况。并以60例正常足月新生儿作为对照。(l)HIE患儿急性期血小板总数(PLT)较正常儿明显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较正常儿明显增高(P<0.01)。恢复期PLT、MPV、PDW与正常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2)HIE患儿PLT随HIE病情加重而降低(P<0.01)。而MPV、PDW则随病情加重而增大(P<0.01,P>0.05)。结果提示,动态观察HIE患儿血小板参数,可作为判断HIE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93.
白晶 《吉林医学》2006,27(9):1024-1025
目的:研究老年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其早期治疗和预后,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从1995年至2005年我院收治的60岁以上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老年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以痴呆、二便失禁、智能障碍为主。CT和MRI提示:脑内白质的对称性类圆形低密度影。治疗强调早期激素治疗,高压氧治疗和改善局部脑血液循环,减轻血管内皮损伤的治疗,预后良好。结论:老年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程度与年龄、昏迷时间、一氧化碳浓度、既往病史等因素相关,而且与在治疗上早期应用激素和其他治疗时间不少于一个月相关。  相似文献   
94.
目的评价神经节苷脂GM1(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对患儿急性期及远期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将51例中度HIE患儿分为GM1治疗组(n=27)和对照组(选用1,6-二磷酸果糖或脑活素治疗,n=24)。新生儿期采用NBNA评分,随访期间每3个月采用Gesell量表法对其进行发育评价,对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者给予相应的康复训练。结果治疗组中死亡1例,失访2例,随访的24例中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者8例,包括适应性异常3例、大运动异常5例、精细运动异常4例、语言异常3例、个人-社交异常2例;对照组中死亡1例,失访4例,19例随访病人中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者8例,包括适应性异常4例、大运动异常5例、精细运动异常5例、语言异常6例、个人-社交异常4例。两组Gesell在总均值和语言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在9月龄随访时两组Gesell均值在语言方面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GM1治疗新生儿HIE可以减轻HIE所致的神经系统发育障碍。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肠道感染相关的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2例与文献报道的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相一致的患儿,均为突发昏迷和抽搐、高热、休克、水样腹泻、代谢性酸中毒、DIC、肝肾功能损害,前躯期为严重的水样便。结果大便检测3例轮状病毒阳性:高死亡率和严重的运动和语言障碍是其特点;极显著的肝酶学改变,血胆红素多正常。入院1~2d后肝转氨酶达高峰,多于1周内恢复正常;随着休克的纠正,肾功能于1~2d内转正常,病情缓解,但神经功能却发生进行性损害:发病后持续昏迷或频繁抽搐,肺出血,难以纠正的休克,持续无尿,出血不止,多于短期内死亡;本组死亡7例,4例留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1例神经功能正常。结论应提高对出血性休克与脑病综合征的临床认识。治疗关键是纠正休克,肠源性的全身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6.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影像学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围产新生儿医学所有问题中,新生儿脑损伤的治愈率和其生存后的生活质量,仍然是儿科医师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早期诊断和及时适宜地治疗脑损伤是改善预后的关键。为此,我们对住院的新生儿窒息病人常规进行头颅B超检查,并做CT对照,以求在边远基层地区获得最佳诊疗手段,及时施治有效的医疗措施,减轻脑损伤程度,提高新生儿存活率,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1对象与方法1.1对象1996年10月~2001年6月住院的新生儿窒息病人80例。入院日龄最小5m in,最大3d,平均(0.45熏2.04)h;80例中男47例,女33例;重度窒息56例,轻度窒息24例;早产儿2例,足…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致死性病毒性脑病的临床和实验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致死性病毒性脑病患儿临床过程及预后,肝酶学、脑脊液常规改变,头颅CT改变。结果7例患儿均呈骤然高热、严重抽搐和迅速进入昏迷、肝酶显著升高。4例死亡,3例留有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血氨均正常;头颅CT均显示显著脑肿胀,可见对称性基底核低密度病变。结论高热、迅速发生抽搐和昏迷、肝功能损害的患儿,应警惕致死性病毒性脑病发生。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胆红素脑病血清S-100蛋白(S-100)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7日龄Wistar大鼠腹腔注射胆红素200 mg/kg,制备胆红素脑病动物模型。应用酶联免疫法动态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血清S-100水平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动态观察胆红素脑病仔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S-100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造模后12 h仔鼠血清S-100水平升高(P<0.001),24 h达峰值,至72 h仍高于对照组,96 h降至正常组水平;造模后仔鼠不同时间点脑组织S-100蛋白的表达阳性面积的变化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加。结论S-100可反映胆红素脑病仔鼠神经胶质的损伤程度,是判定胆红素脑病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可逆性脑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9月1日至2018年9月1日住院时发生脑病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研究期间共收治新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582例,9例患儿发生10次可逆性脑病(1例患儿发生2次),其中男6例、女3例,脑病发生中位年龄6.55岁(3.9~12.5岁)。最常见的神经系统临床表现是抽搐,其次是肌无力和感觉异常。7例患儿曾接受培门冬治疗;5例患儿在脑病发生前有急性高血压病史;6例患儿在脑病发生时有低钠血症,部分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均提示T1和T2信号异常,累及部位多见于顶枕叶。结论联合化疗、化疗药物鞘内注射和急性高血压是可逆性脑病发生的高危因素;监测血压、血钠、纤维蛋白原,以及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可逆性脑病。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