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1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30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40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95篇
内科学   14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9篇
特种医学   76篇
外科学   854篇
综合类   275篇
预防医学   62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03篇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2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25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综合分析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下颈椎椎弓根钉的置钉方法、生物力学稳定性、适用范围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有关文献,分析总结椎弓根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生物力学、临床操作技能、适应证及并发症等。结果下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学特点可满足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的使用,下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生物力学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并发症可有效控制。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为下颈椎不稳定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992.
肉膜蒂阴茎阴囊联合皮瓣治疗重度或复杂性尿道下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度或复杂性尿道下裂新尿道取材途径。方法:在单一皮瓣不够的情况下彩肉膜蒂阴茎阴囊联合皮瓣作新尿道。结果:47例中术后尿瘘2例。尿道狭窄1例。并发症发生率6.4%,结论:重度或复杂性尿道下裂可采用肉膜蒂阴茎阴囊联合皮瓣作新尿道。  相似文献   
993.
为了深入了解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薄皮瓣不同基底血供和断蒂时间对于皮瓣的成活和质量的相互关系,以指导断蒂时机的选择,本实验设计随意型真皮下血管网皮瓣以硅胶膜分别阻断基底面积的90%、60%和30%,并分别于3,7,10天断蒂。结果显示:在同一断蒂时间下,受床血供不同,成活率有差异。而在相同基底血供的皮瓣,在不同断蒂时间显示出不同的成活面积。实验还显示:皮瓣的成活并不完全表明其质量。因此,认为:应根据皮瓣基底血供状况兼顾成活和质量效果,决定合适的断蒂时间。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中下颈椎椎弓根钉和侧块钉的固定强度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解离C3 ~C7骨块 12 0个随机分为两组 ,测量每个椎体骨的松质骨密度 ,同一节段椎体随机配对置入椎弓根和侧块螺钉 ,在位移控制下分别测量位移控制下的平均最大拔出阻力和压力控制下的切向弹性与永久位移。结果 椎弓根钉的轴向平均最大拔出阻力明显高于侧块钉 ,切向弹性和固定位移则刚好相反 (均P <0 .0 1) ,在椎体松质骨密度 <12 0mgHA/ml时椎弓根钉和侧块钉的轴向拔出阻力与其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骨密度 >12 0mg/ml HA时二者无相关性 ,而切线方向的永久位移和弹性位移与骨密度始终呈负相关。结论 椎弓根钉内固定较侧块钉具有更为优越的生物力学强度 ,二者与椎体松质骨密度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95.
Purpose: To assess the efficacy of intrapleural urokinase instillation through small-caliber cathe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culate and/or septate effusions. Methods: We inserted small-caliber catheters (8.2 Fr) in 102 patients with septate and/or loculate pleural effusions using ultrasonographic guidance. Urokinase (100,000 IU/2 hr, 3 times a day) was instilled through the catheter until the effusion resolved and D-dimer levels were <500 ng/ml. Patients were enrolled regardless of the etiology of the pleural effusion provided there were no contraindications for the use of urokinase. D-dimer levels were determin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Follow-up was performed by chest radiograph and sonography at 1 day, 7 days, and every 30 days thereafter for 6 months. Results: Successful catheter placement was achieved in all cases. The mean time catheters stayed in place was 5.7 days and the mean dose of drug instilled was 690,000 IU. Pleural effusion drainage was complete at the first assessment in all patients. Failure of the treatment, with recurrent effusion at 30 days, occurred in six patients (5.8%). Complete resolution without sequelae was observed in 19 patients (19.6%). In 75 cases (73.5%) resolution was partial, with pleural thickening (>2 mm). Two patients died from unrelated causes within 30 days after catheter placement. Complications were seen in 13 patients (12.74%): hydropneumothorax, nine cases (8.82%); infection of the puncture point, three cases (2.94%); and adverse reaction, one case (0.98%). No further treatment was required. Conclusion: The use of intrapleural fibrinolytic agents delivered through small-caliber cathet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loculate and/or septate pleural effusion is a simple, effective, minimally invasive and inexpensive procedure that can prevent sequelae and shorten drainage time.  相似文献   
996.
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带蒂骨膜瓣移植修复髌骨全层软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用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8例10侧髌骨大面积软骨缺损患者,手术取膝前内侧切口,探查和处理关节内病变后,清除髌骨病变区残存的软骨及软骨下钙化层骨质,露出松质骨渗血面,修理平整。在股骨内上髁部逆动脉血流方向“U”形切开骨膜,形成一带蒂骨膜瓣,将骨膜瓣翻转覆盖关节软骨缺损处并固定。术后3天开始关节被动活动。结果平均随访3.2年,优8侧,良1侧,可1侧。结论带蒂骨膜瓣翻转移植修复髌骨大面积全层软骨缺损,可取得满意效果,是值得推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究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确诊为胸腰椎骨折的3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n=168)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观察组(n=168)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矫形效果、疼痛情况的差异,评估两组疗效,观察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切口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在术后的1、6、12个月两组的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角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椎体前缘高度比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第1个月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出现8例(4.76%)、11例(6.55%)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与传统切开复位术相当,且其具有创伤小、减少出血量、减轻术后疼痛的优势,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伤椎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结合十七味大活血胶囊口服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将67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患者最终选取的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22)。对照组给予跨伤椎固定的基础上再经伤椎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固定,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自制十七味大活血胶囊口服。分别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3个月椎前缘高度、椎中缘高度和后凸角度,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周、3个月椎前缘高度、椎中缘高度均明显增加(P<0.05),后凸角度均明显减小(P<0.05);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椎前缘、椎中缘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在治疗后1周、3个月均明显减少(P<0.05),JOA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在治疗后1周、3个月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伤椎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结合十七味大活血胶囊口服更利于伤椎前中柱交界处的复位,临床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999.
自椎弓根螺钉应用于胸椎内固定手术,因其固定和矫形方面的独特优势,如今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胸椎解剖和比邻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胸椎置钉方法研究和改进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研究的重点,从早期的徒手置钉技术、X线影像辅助技术到现在的术中三维CT实时导航技术,极大提高了胸椎置钉准确率。本文就胸椎解剖特点、置入点选择及置入方法和相关的辅助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问植骨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来我院骨科进行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16例,按照治疗的不同方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n=58),分别实施经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治疗。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d、2d、3d及7d的VAS疼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明显较低(P〈0.05)。两组治疗后的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均明显升高,研究组改善更为明显,脊髓神经功能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具有显著的远期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