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88篇
  免费   1330篇
  国内免费   1169篇
耳鼻咽喉   262篇
儿科学   742篇
妇产科学   401篇
基础医学   4356篇
口腔科学   684篇
临床医学   2564篇
内科学   4248篇
皮肤病学   451篇
神经病学   1061篇
特种医学   505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214篇
综合类   4333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2067篇
眼科学   290篇
药学   1949篇
  2篇
中国医学   1044篇
肿瘤学   1406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37篇
  2022年   375篇
  2021年   737篇
  2020年   633篇
  2019年   558篇
  2018年   513篇
  2017年   568篇
  2016年   543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1208篇
  2013年   1192篇
  2012年   1182篇
  2011年   1451篇
  2010年   1219篇
  2009年   1180篇
  2008年   1318篇
  2007年   1487篇
  2006年   1260篇
  2005年   1374篇
  2004年   1166篇
  2003年   1135篇
  2002年   983篇
  2001年   868篇
  2000年   846篇
  1999年   805篇
  1998年   745篇
  1997年   603篇
  1996年   510篇
  1995年   547篇
  1994年   451篇
  1993年   321篇
  1992年   246篇
  1991年   163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52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43篇
  1981年   33篇
  1980年   28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23.
门桐林  李雪  袁秀敏  张璐 《癌症进展》2020,(6):563-566,613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50例NSCLC患者的NSCL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两种组织中PD-1 mRNA和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SCLC组织中PD-1和PD-L1的表达情况,分析PD-1和PD-L1表达情况与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NSCLC组织和癌旁组织中CD4^+-PD-1、CD8^+-PD-1、CD14^+-PD-L1、CD68^+-PD-L1的表达水平。结果NSCLC组织中PD-1 mRNA和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03±1.92)和(4.95±1.09),分别高于癌旁组织的(1.72±0.81)和(1.25±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低分化、有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NSCLC组织中PD-1和PD-L1的高表达率均明显高于TNM分期为Ⅰ~Ⅱ期、高+中分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组织中CD4^+-PD-1、CD8^+-PD-1、CD14^+-PD-L1、CD68^+-PD-L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D-1和PD-L1在NSCLC组织中高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NSCLC的免疫逃逸过程,对其逃逸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NSCLC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极速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实时荧光PCR、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4种方法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7年6月1日至9月30日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传染病医院86例临床诊断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应用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ELISA和GICA 4种方法进行检测。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86份患者血清标本中,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IgM-ELISA、IgG-ELISA、IgM-GICA、IgG-GICA的新型布尼亚病毒阳性分别为82份(95.34%)、79份(91.86%)、41份(47.67%)、8份(9.3%)、19份(22.09%)和3份(3.49%)。极速实时荧光PCR特异度为100%,灵敏度达到1×103拷贝/mL,3次重复扩增试验显示其Ct值变异系数均<2%。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进展的1期、2期、3期病程中,极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41份(97.62%)、34份(94.44%)、7份(87.50%),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为39份(92.86%)、33份(91.67%)、7份(87.50%),在1期和2期两个病程,极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略高;IgM-ELISA阳性检出率从1期(28.57%)到3期(87.50%)显著增高,2期、3期与1期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347、7.561,均P<0.01);IgM-GICA的阳性检出率从1期(14.29%)到2期(33.33%)也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2,P<0.05),但与其他方法相比,其检出率偏低。1期,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3.740、55.080、49.010、64.340,均P<0.01)。2期,实时荧光PCR的阳性检出率高于ELISA(IgM和IgG)和GICA(IgM和Ig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700、46.720、23.700、50.630,均P<0.01)。3期,极速实时荧光PCR、实时荧光PCR和IgM-ELISA表现出同样高的阳性检出率,远高于IgG-ELISA和GICA(IgM和IgG)。实时荧光PCR阳性检出率和IgG-ELISA、IgM-GICA、IgG-GICA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6.250,P<0.05)。结论极速实时荧光PCR在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早期检测中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重复性好、稳定度高,与传统实时荧光PCR相比大大缩短了扩增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5.
目的分析一腓骨肌萎缩症家系的临床表现及不同基因检测方法的特点。方法收集一CMT家系8名成员临床资料,并应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方法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PMP22基因突变情况,同时选择60名性别、年龄无明显差异的健康人做为对照组。结果该家系中患病者以行走不稳、跨阈步态,伴有弓形足为主要临床表现。该家系中5名成员经等位基因特异性PCR-双酶切及MLPA方法均检测出PMP22基因重复序列,其中出现临床症状的有4名(Ⅱ3、Ⅱ9、Ⅱ11、Ⅲ7),未出现临床症状但基因检测结果示PMP22基因重复序列的为携带者有1名(Ⅲ5),家系中余3名成员及对照组60名均未见重复序列。结论基因检测在明确CMT诊断中起重要作用,且MLPA法筛查基因时操作更简便、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好。  相似文献   
26.
目的改构α-防御素-1(HNP-1)使其成为一端带J链的改构体J-HNP-1分子,并探索建立能有效表达和分泌J-HNP-1,其表达产物又易于被检测和分离纯化的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方法利用重组PCR技术,使HNP-1一端带上J链;将J-HNP-1 DNA片段插入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pcDNA3.1(-)/Myc-HisC中,构建出C端带Myc和6×His的rpcDNA3.1(-)/Myc-HisC/J-HNP-1;将此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导入COS-7细胞,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分析J-HNP-1的表达情况,并同步检测细胞可溶性蛋白及培养上清的抗菌活性。结果采用RT-PCR法从被转染的细胞中扩增出1条约786bp的片段,其大小与预测相符;采用Western印迹法,用抗His抗体检测到细胞可溶性蛋白及培养上清在相对分子质量约24×103处有强反应条带显示;细胞可溶性蛋白及培养上清的抗菌活性检测显示,经rpcDNA3.1(-)/Myc-HisC/J-HNP-1转染的COS-7细胞的可溶性蛋白和培养上清均有明显的抗菌活性。结论α-防御素-1(HNP-1)被成功改构成杀菌肽J-HNP-1;所建立的J-HNP-1哺乳动物细胞表达载体系统能有效表达和分泌活性J-HNP-1。  相似文献   
27.
To increase our understanding of Candida pathogenicity,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ose strains most frequently associated with infections is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based methods are extremely effective in differentiating and determining reproducibility, they require minimum starting material and are rapid and simple to perform. In this study, the genetic relatedness of Candida albicans was assessed for two geographically different patient groups (London, UK and Parma, Italy) affected by diabetes mellitus. C. albicans samples from the oral cavities of non‐diabetic healthy subjects were also examined by PCR fingerprinting to evaluate the possible genetic differences among endogenous strains in individuals with and without diabetes mellitus. PCR fingerprinting, with subsequent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C. albicans isolates from the diabetic patients from London and Italy and from the non‐diabetic subjects, reveal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001) between C. albicans isolates indicative of the distinct ecological niches that occur in the oral cavities of these patient cohorts. The most diverse group comprised the isolates from the diabetic patients in the UK, possibly reflecting the antifungal treatment that these patients had received. Further studies that include isolates from patient cohorts with systemic diseases other than diabetes mellitus, and from more diverse geographic localities are required to explain the relatedness of C. albicans isolates in the mouth.  相似文献   
28.
经承学  谢湘芝 《广西医学》2002,24(2):153-155
目的:应用原位PCR技术检测B细胞系恶性淋巴瘤。方法:采用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第三互补决定区(CDR-Ⅲ)的引物,dig-11-dUTP标记物,应用直接原位PCR技术检测Ⅲ-Ⅳ级恶性淋巴瘤的间期淋巴细胞,结果:在初诊的15例恶性淋巴瘤患中,12例检测到IgH基因重排;4例临床表现呈现淋巴瘤性白血病患,治疗后骨髓完全缓解,2例间期细胞原位PCR仍显示有IgH基因重排,6个月复发,结论:间期细胞原位PCR技术能敏感、准确地检测Ⅲ级以上的恶性淋巴瘤,并帮助预测复发,为一有效的基因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9.
静脉毒瘾者84例HGV感染状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调查庚型肝炎病毒(HGV)在静脉毒瘾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84例静脉毒瘾者血浆标本。HGVRNA经热变性法提取后逆转录为cDNA,在HGV5′非编码区(5′NCR)设计两对引物进行巢式扩增,产物为238bp,并经限制性内切酶HpaⅡ鉴定扩增产物来自HGV。结果84例中有15例为HGVRNA阳性,阳性率为17.9%。HGVRNA阳性病例中11例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1/15)。结论静脉毒瘾者是HGV感染的高危人群;不洁注射是获得HGV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0.
犬MC1R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利用PCR—RFLP和PCR—SSCP技术分别检测犬MC1R基因中两个序列T105A和R306Ter的基因多态性,为遗传育种、培育出更加优良的实验用犬奠定基础。方法 以224只犬为实验材料,对犬MC1R基因T105A片段和R306Ter片段分别进行PCR-RFLP和PCR—SSCP分析,并且分别对具有RFLP和SSCP多态性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找出等位基因的差异位点。结果 经对犬MClR基因的PCR-RFLP分析,发现犬MC1R基因的T105A序列具有多态性,表现为三种基因型:AA、AB和BB。通过对具有RFLP多态性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发现MC1R基因在编码第105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处存在由G到A的单碱基突变,该突变导致第105位氨基酸发生由精氨酸向苏氨酸的改变,此外在第207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处还发现由A到G的单碱基突变,并产生了一个HhαI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同时,经过犬MC1R基因的PCR—SSCP分析,发现犬MC1R基因的R306Ter序列具有多态性,表现为三种基因型:CC、CD、DD.通过对具有SSCP多态性的片段进行了克隆测序发现,MC1R基因在编码第30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处存在一个由CGA到TGA的终止突变,而使翻译终止。结论 利用PCR—RFLP和PCR—SSCP分析技术证实犬MC1R基因具有明显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