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2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cystolithotomy under fluoroscopic guidance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Materials and Methods

Sixty-three consecutive patients of high surgical risk with 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 underwent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gallstone removal under conscious sedation. The stones were extracted through the 12-Fr sheath using a Wittich nitinol stone basket under fluoroscopic guidance on three days after performing a percutaneous cholecystostomy. Large or hard stones were fragmented using either the snare guide wire technique or the metallic cannula technique.

Results

Gallstones were successfully removed from 59 of the 63 patients (94%). Reasons for stone removal failure included the inability to grasp a large stone in two patients, and the loss of tract during the procedure in two patients with a contracted gallbladder. The mean hospitalization duration was 7.3 days for acute cholecystitis patients and 9.4 days for gallbladder empyema patients. Bile peritonitis requiring percutaneous drainage developed in two patients. No symptomatic recurrence occurred during follow-up (mean, 608.3 days).

Conclusion

Fluoroscopy-guided percutaneous gallstone removal using a 12-Fr sheath is technically feasible and clinically effective in high-risk surgical patients with acute cholecystitis.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后中药防石散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应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行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患者784例,其中术后有症状者共5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观察组术后第7天服用本院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联合自制的防石散,一个月为一疗程,共服3个月;对照组患者除不服利胆防石散外,其余护理、饮食等与治疗组相同。结果观察组27例,总有效率100.0%;对照组27例,总有效率总为85.0%。两组总有效率对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胆囊壁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胆取石术后患者服用利胆防石散,能使胆囊壁的厚度明显减少,并且可明显缓解保胆取石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窦道胆道镜联合肾镜保胆取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119例保胆取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皮经肝胆囊窦道胆道镜联合肾镜保胆取石术57例做为治疗组;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62例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一期结石清除率和结石复发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镜联合肾镜经皮经肝窦道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相比,同样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胆囊切开取石术中圈套器套扎胆囊壁切口法与丝线缝合胆囊壁切口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中心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206例胆石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圈套组(n = 86)和缝合组(n = 120),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并发症情况和术后胆囊恢复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圈套组手术时间较缝合组短[(19.98±2.31)和(34.97±2.2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圈套组术中出血量较缝合组少[(5.29±1.00)和(16.98±2.1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2.28±0.75)和(3.46±0.6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患者手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圈套组术后无胆囊内血凝块形成和胆囊急性炎症发生。两组患者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圈套组术前与术后的胆囊排空率和胆囊壁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圈套器套扎胆囊壁切口法安全可行,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避免胆囊切开取石术后胆囊内血凝块形成及急性炎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5.
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燕涛  吴浩荣  谷春伟 《安徽医药》2011,15(5):583-584
目的 探讨保胆取石术后结石复发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化病例对照设计.从保胆取石术后随访满1年的患者里随机抽取胆囊结石复发病例和未复发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按OR值大小排列,结石复发危险因素为:结石数量多、胆囊黏膜下结石、胆石症阳性家族史、油腻饮食、缺乏锻炼、年龄;...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微创胆囊切开保胆取石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2011年采用微创切开取石术治疗经严格筛选符合保胆手术的胆囊有功能患者13例,术后随访6个月,对患者自觉临床症状及胆囊壁厚度、胆囊功能的主客观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胆囊壁厚度较术前明显变薄(P<0.05),胆囊收缩面积明显增加(P<0.05),无术中副损伤或术后严重并发症,无中转开腹及死亡病例。结论:对于治疗有功能的胆囊结石,微创保胆取石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保胆取石术在胆囊结石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108例胆囊结石患者,将其依据随机方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予以治疗,对照组则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给予治疗,对比两组并发症及手术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术中出血量(11.0±1.8) ml、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4.3±2.7)h、手术时间(40.2±3.1)rain、住院时间(5.1±0.8)d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74.4±11.7)ml、(27.0±2.9)h、(56.3±2.8) min、(9.1±1.6)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70%vs.12.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胆囊结石患者,对其采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实施治疗,创伤小,效果显著,可对胆囊功能较好的施加保护,且术后恢复时间短,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胆囊结石、急性阑尾炎且术前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5例行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保胆组),同期55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55例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分别测定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4天肝功能指标,包括ALT、AST、ALP、TBIL。结果:3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前肝功能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组患者术后血清肝酶均无明显变化;术后第1天,保胆组、LC组ALT、AST、TBIL升高,保胆组患者于术后第4天恢复正常,ALP无明显变化。结论:LA对肝功能无影响,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及LC均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但均为一过性现象。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对肝功能存在影响可能与术中牵拉、术后胆囊功能一过性丧失有关。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治疗儿童胆囊结石对其生长发育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6月入住我科行腹腔镜保胆取石的患儿25例为腹腔镜保胆取石组(保胆组),另选择同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患儿27例为腹腔镜胆囊切除组(切除组).分别测定2组患儿术前及术后6个月,1、2、3年的身高、体质量及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LQI).结果 保胆组及切除组术前身高及体质量分别为119 cm、22 kg及121 cm、23 kg.术后6个月,无论是保胆组还是切除组,身高及体质量均较术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保胆组患儿的身高及体质量均超过切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3年,保胆组患儿身高及体质量的增长程度均超过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切除组患儿的身高及体质量均处于正常学龄期儿童平均身高及体质量的低限(正常学龄期儿童身高:136.8~144.7 cm,体质量:29.8~ 34.1 kg).保胆组及切除组术前GLQI指数分别为112分及109分.术后6个月,保胆组及切除组GLQI指数均超过术前(P<0.05).术后1年,保胆组的GLQI指数达到正常水平(123分),且较切除组(114分)有明显升高(P<0.05),主要表现在主观症状及心理情绪状态方面.术后2、3年,切除组GLQI指数(116、119分)较保胆组(124、125分)有了更明显的降低(P<0.01).术后第3年,切除组患儿的GLQI指数也未达到正常水平.结论 腹腔镜下保胆取石术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更有利于患儿的生长发育及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0.
中西医结合三步法治疗胆囊结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胆囊结石的中西医结合有效疗法。方法:选择胆有一定功能的单纯胆囊结石要用中西医结合系统三步疗法。首先运用中药、八卦拍打和胆胆俞穴位注射等疗法以收肝利胆化瘀通腑。然后应用纤维胆镜微创胆囊取石术。保胆取石1周后,采用中西药物和体疗积极进行恢复胆功能、防止结石再生的治疗,并加强随访和指导调养。结果:94.3~99.2间应用中西医三步疗法治疗胆囊结石393例,其中术后已满足3年者178例,手术残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