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16篇
  免费   4919篇
  国内免费   1417篇
耳鼻咽喉   1263篇
儿科学   251篇
妇产科学   2626篇
基础医学   4123篇
口腔科学   2985篇
临床医学   3292篇
内科学   2782篇
皮肤病学   1218篇
神经病学   2047篇
特种医学   1377篇
外国民族医学   39篇
外科学   4684篇
综合类   6895篇
现状与发展   11篇
预防医学   1733篇
眼科学   271篇
药学   1784篇
  24篇
中国医学   1318篇
肿瘤学   7729篇
  2024年   59篇
  2023年   711篇
  2022年   1035篇
  2021年   1917篇
  2020年   1766篇
  2019年   1547篇
  2018年   1372篇
  2017年   1707篇
  2016年   1924篇
  2015年   1943篇
  2014年   3111篇
  2013年   2624篇
  2012年   2598篇
  2011年   2785篇
  2010年   2245篇
  2009年   2088篇
  2008年   2005篇
  2007年   2098篇
  2006年   1870篇
  2005年   1574篇
  2004年   1280篇
  2003年   1167篇
  2002年   959篇
  2001年   836篇
  2000年   575篇
  1999年   514篇
  1998年   463篇
  1997年   495篇
  1996年   402篇
  1995年   337篇
  1994年   333篇
  1993年   239篇
  1992年   212篇
  1991年   173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58篇
  1988年   141篇
  1987年   107篇
  1986年   139篇
  1985年   160篇
  1984年   117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98篇
  1981年   72篇
  1980年   75篇
  1979年   37篇
  1978年   35篇
  1977年   25篇
  1976年   22篇
  197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8 毫秒
991.
p53基因突变及p53、APC基因缺失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p53基因突变、缺失,APC基因缺失在胃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应用PCR-SSCP方法对抑癌基因p53第4、5、6、7、8外显子、第6内含子在87例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突变规律以及PCR-RFLP方法对p53基因第4外显子、第6内含子、APC基因在25对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杂合缺失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p53突变率在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分别为37.5% (3/8),42.1%(8/19),53.3%(16/30)。正常组织、浅表胃炎未发现p53突变。肠化、不典型增生、胃癌与正常对照组、浅表胃炎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P<0.01,P<0.01)。在肠化、不典型增生病变中未发现Exon8的突变,而在胃癌组Exon8的突变为4例(4/30),提示Exon8的突变主要发生在晚期。在各病变组未发现Exon4、Intron6的突变。对Exon4、Intron6、APC基因的杂合缺失研究表明,25对胃癌标本中有19对Exon4杂合子,杂合率为76.0%,9对有杂合缺失,LOH为47.4%,23对Intron6杂合子,杂合率为92.0%,其中2对为杂合缺失,LOH为8.7%,18对APC杂合子(18/25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比较PET/CT和PET/MR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分别行PET/CT和PET/MR检查并进行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别评价PET/CT和PET/MR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及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两者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者评价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及诊断自信度的差异。结果 PET/MR分期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显著高于PET/CT,二者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02);PET/CT和PET/MR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05);二者对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诊断自信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PET/CT和PET/MR对检出宫颈癌原发灶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PET/MR对宫颈癌分期及判定淋巴结转移有更大的诊断优势,PET/MR有望在综合评价宫颈恶性病变进展中成为替代PET/CT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探讨PET/CT定性及半定量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20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原发灶SUVmax行单因素分析,并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计算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记录淋巴结SUVmax值(SUVmaxLN)及其与原发灶、肝脏、腹主动脉SUVmax的比值(SUVmaxL/T、SUVmaxL/H、SUVmaxL/A)。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提示淋巴结转移以及原发灶SUVmax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4.90%(28/51),特异度为91.61%(142/155),准确率为82.52%(170/206)。SUVmaxLN=4.19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传统界值(SUVmax=2.5)。与SUVmaxLN相比,以SUVmaxL/T、SUVmaxL/H、SUVmaxL/A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ET/CT在定性及半定量评价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方面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立体定位及切除技术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46例乳腺触诊阴性病灶行X线检查确定病灶位置,采用导丝立体定位乳腺病灶,根据定位导丝指引完整切除病灶及定位导丝,切除标本行X线检查,证实预定病灶已完整切除,标本做病理检查,确定病灶的病理类型。结果146例乳腺病灶中乳腺癌21例,占14.38%(21/146),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17例,导管内乳头状瘤病6例)共23例,占15.75%(23/146),良性病变102例,占(69.86%,102/146)。结论立体定位切除活检对触诊阴性乳腺病灶定位准确,可以早期发现乳腺癌及癌前病变,对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率、提高乳腺癌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曹畅 《中外医疗》2015,(6):173-174
目的:通过对血细胞形态的异常的监测,探讨其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微血管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2013年2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对合并组、无合并组2组糖尿病患者,共71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及对照组60例健康人的血细胞形态参数(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压积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以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对比,通过对比评价分析血细胞形态的异常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合并组红细胞压积(43.23±4.00)%、平均红细胞体积(92.96±4.17) fl、平均血小板体积(9.13±4.56) fl都有所增加,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329.01±11.21) g/l则有所降低降低,各组的血红蛋白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处于相近的水平。结论血液流变学障碍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影响因子,控制血细胞处于一个稳态平衡,对于控制诱发糖尿病慢性并发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具有正向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CT图像引导下192Ir三维腔内后装治疗剂量体积参数与局部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间5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盆腔外照射40Gy和同期化疗后进行CT图像引导下192Ir三维腔内后装治疗,且每次均在治疗前进行CT扫描定位,探讨剂量体积参数与局部晚期宫颈癌临床疗效的相关关系。结果 90.0%GTV的BED与EQD分别为(101.3±6.6)Gy、(85.3±5.6)Gy(α/β=10);90.0%CTV的BED与EQD分别为(95.2±6.3)Gy、(79.3±5.4)Gy(α/β=10);90.0%处方剂量对GTV和CTV的V90分别为(91.4±4.5)%、(88.4±7.3)%。1-2级放射性肠炎患者乙状结肠D2cm3剂量明显的高于其他危及器官的D2cm3剂量(P<0.05),统计学有意义。三维治疗计划中D90和V90明显的高于二维治疗计划D90和V90,数据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维治疗计划拟合CT图像上显示其直肠参考点剂量和D2cm3以及A点剂量无明显的差异(P>0.05),统计学无意义;三维治疗计划仅仅提高膀胱参考点的剂量。结论 CT图像引导下192Ir三维腔内后装治疗能够提高其处方剂量对肿瘤靶区的覆盖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p53凋亡刺激蛋白2 (apoptosis stimulating proteins of p53 2,ASPP2)、ASPP家族抑制成员 (inhibitory member of the ASPP family,iASPP)在宫颈癌发生中的意义及其与p53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SPP2, iASPP,p53在51例早期宫颈癌、53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II~III期 、48例CIN I期及45 例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分析ASPP2,iASPP与p53的相互关系。结果:p53阴性时,ASPP2在宫颈癌组、CIN II~III 组、CIN I组、正常宫颈组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且CIN II~III组、宫颈癌组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SPP在宫颈癌组、CIN II~III组、CIN I组、正常宫颈组中的阳 性表达率逐渐降低,且宫颈癌组与正常宫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53阳性时,ASPP2和iASPP在各组中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PP2和iASPP可能通过调 节野生型p53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参与早期宫颈癌的发生,ASPP2和iASPP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潜在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纳米雄黄对不同宫颈癌细胞株Hela(HPV18阳性,腺癌),Caski(HPV16阳性,鳞癌), C33A(HPV阴性,腺癌)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3种不同宫颈癌细胞,采用不同质量浓度(5,10, 20,40 mg/L)纳米雄黄作用于不同宫颈癌细胞24,48,72,96 h,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不同质量浓度组与对照 组细胞形态学变化;MTT法测定药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结果: 纳米雄黄混悬液(5,10,20,40 mg/L)作用于Caski,Hela,C33A细胞24,48,72,96 h,均可抑制细胞增殖, 且呈时间剂量依赖性,抑制率波动于9.02%~49.06%,以20 mg/L质量浓度组为例,抑制率Caski(39.15%)>Hela (36.17%)>C33A(30.56%)。随着质量浓度的增加,早期凋亡、中晚期凋亡细胞均增加,凋亡率(早期+中晚期凋亡率)波 动于19.29%~99.54%,以20 mg/L质量浓度组为例,凋亡率Caski(60.43±2.88)%>Hela (41.95±3.01)%>C33A (43.49±2.19)%。 细胞周期结果显示高质量浓度组(20,40 mg/L)对Hela,Caski细胞有G2/M期阻滞。结论:纳米雄黄混悬液可抑制不同 宫颈癌细胞株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其对Caski细胞的作用最强,对Hela细胞次之,对C33A细胞相对最弱。对HPV 阳性的细胞可产生G2/M期阻滞。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P16、Ki67及HPV联合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择不同级别的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10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两组患者宫颈黏膜组织中P16、Ki67及HPV阳性表达情况,并分析P16、Ki67及HPV检测在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结果与正常宫颈相比,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组织中P16、Ki67及HPV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P16、Ki67及HPV三者联合诊断与单个诊断相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论 P16、Ki67及HPV联合检测可有提高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对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中医汤药和按摩对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120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40例)、中医汤药组(40例)和按摩组(40例)。穴位埋线组通过对颈项部相关穴位埋线进行治疗;中医汤药组以葛根汤加减进行治疗;按摩组是以舒经活血、理筋整复进行治疗。观察颈椎病症状消失时间的长短、愈后在一定时间内有无复发。结果穴位埋线组痊愈率为90%,中医汤药组痊愈率为85%,按摩组痊愈率为75%。穴位埋线组优于中医汤药组和按摩组,并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减少患者复发的次数、医疗费用。结论穴位埋线组可以显著改善颈椎病,促进颈椎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