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94篇
  免费   3401篇
  国内免费   894篇
耳鼻咽喉   389篇
儿科学   209篇
妇产科学   2326篇
基础医学   3023篇
口腔科学   508篇
临床医学   2717篇
内科学   1151篇
皮肤病学   364篇
神经病学   830篇
特种医学   102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8篇
外科学   4858篇
综合类   4953篇
现状与发展   10篇
预防医学   1224篇
眼科学   40篇
药学   1226篇
  27篇
中国医学   1114篇
肿瘤学   6858篇
  2024年   51篇
  2023年   448篇
  2022年   706篇
  2021年   1275篇
  2020年   1184篇
  2019年   1023篇
  2018年   956篇
  2017年   1216篇
  2016年   1351篇
  2015年   1312篇
  2014年   2233篇
  2013年   1904篇
  2012年   1833篇
  2011年   2098篇
  2010年   1664篇
  2009年   1515篇
  2008年   1485篇
  2007年   1580篇
  2006年   1387篇
  2005年   1115篇
  2004年   939篇
  2003年   875篇
  2002年   685篇
  2001年   586篇
  2000年   408篇
  1999年   351篇
  1998年   338篇
  1997年   263篇
  1996年   245篇
  1995年   201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47篇
  1990年   109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91篇
  1986年   88篇
  1985年   89篇
  1984年   82篇
  1983年   63篇
  1982年   82篇
  1981年   46篇
  1980年   45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31篇
  1977年   27篇
  1976年   20篇
  1972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胃癌前哨淋巴结(SLN)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并比较术中、术后不同方法定位SLN技术的利弊。方法使用亚甲蓝染料,对68例胃癌D2根治术标本分组进行术中、术后SLN定位。结果术中SLN的阳性判断值、阴性判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8/8)、91.7%(22/24)、80.0(8/10)和100%(22/22);术后SLN的阳性判断值、阴性判断值、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10/10)、98.9%(22/23)、90.9(10/11)和100%(22/22)。结论胃癌SLN定位技术是可行的,对提高胃癌临床病理分期的精确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2.
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对31例颈性眩晕患者36个突出间盘行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观察术后3个月以上的疗效。结果28例术后眩晕立即消除(90%),明显改善者2例(7%),无效者1例(3%),无神经损害、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导致颈性眩晕的主要原因是颈椎间盘突出、颈椎失稳,激惹交感神经诱发椎动脉痉挛。钩突关节肥大并非是主要致病因素。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使椎间盘内压骤然降低,加之局部直接热疗,从而可消除椎动脉痉挛,对治疗颈性眩晕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3.
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治疗策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并评估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时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方法]对16例创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患者于清醒状态及X线透视机监视下先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行X线片和MRI/CT检查及ASIA神经功能评级。持续闭合牵引复位时行动态ASIA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损伤至开始牵引复位的间隔平均为31 h(6~52 h)。复位成功后维持颅骨牵引并择期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9例患者于复位成功后再次行MR I扫描。[结果]治疗前MRI显示分别有8例和5例患者存在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和损坏;ASIA神经功能评级分别为:C级7例,D级5例,E级4例。16例患者均闭合复位成功且无一例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复位成功后再次MRI扫描显示:6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突出中有2例接近自动回纳,4例仍维持原样;3例脱位节段的椎间盘损坏中有2例维持原样,另1例转变为椎间盘突出。平均牵引重量为19 kg(10~32kg),平均牵引时间为53 min(30~135 min)。[结论]当患者处于清醒及检体合作的状态下通过动态神经功能评级及X线透视机监视,对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交锁行早期持续闭合颅骨牵引复位,择期根据全身及局部状况行颈前路或颈前后路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简便和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探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151例CSA患者随机分为针灸推拿治疗组和单针灸对照组,治疗前后采用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量化评估,并对该量表在本次中医临床中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检验。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与功能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组改善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经检验,该量表也有可以接受的准则效度(r在0.8-0.9之间,p<0.01)和再测信度(r在0.6-0.9之间,p<0.01)。结论针灸推拿结合治疗CSA具有确切的临床疗效,能明显改善患者症状、颈椎功能和生活质量。改良《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在CSA中医临床中具有可信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合并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75例AL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合并颈椎病的ALS患者与未合并颈椎病的ALS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合并颈椎病的ALS患者与未合并颈椎病的ALS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例与临床特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LS可以并合颈椎病,颈椎病对ALS的发病年龄、临床特点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7.
88.
Currently, the best treatment option for idiopathic cervical dystonia (ICD) is injection of botulinum toxin (BTX) into the affected muscles, whereas rehabilitative approaches have given disappointing results. We evaluated whether the association of an ad hoc rehabilitative program may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BTX treatment in a single-center, cross-over, controlled study. Forty patients with IC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1) BTX type A (BTX-A) plus a specific program of physical therapy (BTX-PT) or (2) BTX-A alone (BTX-0). Patients in the BTX-PT group showed a longer duration of the clinical benefit (118.8 vs. 99.1 days) and needed a lower dose of BTX at reinjection (284.5 vs. 325.5 units). In addition, they showed more marked reductions in their disabilit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9.7 vs. -4.85 points) and subjective pain (-13.35 vs. 6.95 points) scores. Association of BTX-A therapy with a specific program of physical therapy may improve ICD treatment outcome.  相似文献   
89.
颈髓血流障碍与脊髓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髓前动脉阻断对颈髓血供、功能的影响及其病理学变化,研究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方法以家兔为实验模型,阻断C2段脊髓前动脉,在术后6h、24h、72h采用改良Tarlov法对动物行为学评级以及检测运动诱发电位的变化,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测定颈髓血流灌注量,并观察兔颈髓组织细胞形态学、相关免疫组化的变化。结果术后各时相点神经功能减退,血流量下降明显,神经元骨架结构紊乱,细胞器破坏,出现急性缺血性改变。结论脊髓前动脉血流障碍可导致颈髓缺血性病变,引起脊髓的梗死,是脊髓型颈椎病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对其治疗应注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90.
食管腺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侵及食管壁深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腺癌侵及食管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及淋巴结转移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中心自1985年~2003年,手术治疗食管腺癌121例.其中男101例,女20例.年龄36~80岁,平均62岁.本组手术切除率为96.7%(117/121例).手术清扫淋巴结的数目每例为2~30个,平均8个.无淋巴结转移59例(48.8%)、有淋巴结转移62例(51.2%).本组病例全部得到随访.结果 当肿瘤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T1)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22.2%(10/45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0.3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0(0/45例);当肿瘤侵及食管周围组织(T4)时,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为85.7%(6/7例)、平均淋巴结转移的个数为5.1个、>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为71.4%(5/7例),P<0.05.无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52.9%、1~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11.5%、>4个淋巴结转移组的5年生存率为0,P<0.01.结论 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及淋巴结转移的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随着肿瘤对食管壁侵及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平均淋巴结转移的数量和>4个淋巴结转移的比例均增加.有无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的数量是影响远期生存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