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3篇
耳鼻咽喉   60篇
儿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68篇
内科学   69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117篇
预防医学   58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8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符合脑梗死诊断的4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经过MRI证实为胼胝体梗死.结果 胼胝体梗死占全部脑梗死患者的1.9%.7例CT扫描未显示胼胝体梗死,经非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另1例经增强MRI检查显示病灶.梗死灶可仅累及胼胝体(膝部、体部或压部),也可合并额叶、...  相似文献   
102.
目的在不影响显像质量的前提下,探讨应用自动管电流模式在256层螺旋CT头颈部动脉造影中降低射线剂量的可行性。方法对60例怀疑头颈部动脉疾病的患者进行头颈部动脉CT造影显像。患者被分为两组,即常规管电流扫描组(A组)和自动管电流扫描组(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250 mAs管电流扫描,B组采用自动管电流扫描。对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对比度噪声比和有效剂量进行评估。结果 A,B两组图像信号噪声比分别为(37.47±9.39)和(36.85±7.96),无统计学差异(P=0.79)。两组图像对比度噪声比分别为(32.13±9.06)和(31.86±7.66),无统计学差异(P=0.90)。A组的CT容积剂量指数固定无变化,均为16.5mGy,B组为(10.55±0.94)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射线剂量降低约36.1%。结论与常规管电流比较,自动管电流模式头颈部动脉CT造影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射线剂量明显降低。提示该方法使用低剂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腭咽成形术(UPPP)后上气道形态学变化及其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21例经多导睡眠监测(PSG)确诊为中重度OSAHS患者均行UPPP,术前行上气道CT检查,术后随访17~34个月,复查上气道CT及PSG,比较手术前、后CT指标的变化及其与PSG参数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术后患者上气道形态学改变主要表现在腭咽区左右径、最小截面积增大,舌后区前后径减小;术前近似圆形或纵向椭圆形的咽腔,术后呈横向椭圆形;有效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改变量与软腭后区左右径及截面积的改变量呈负相关(R2=-0.560,P=0.037;R2=-0.645,P=0.016)。结论 UPPP疗效可能与软腭后区左右径及截面积的增大和气道形状的改变相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确定并测量第二骶椎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 方法 将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入院的8例无骨盆病变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25~53岁)的CT数据集导入Mimics10.01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数字化仿真技术生成骶椎阴模,利用透视骶椎阴模确定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利用空间解析几何测量相关参数。 结果 8例共16侧资料的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均能以此方法确定。最佳进钉通道参数:最大半径男性为(6.38±0.54)mm,女性为(4.9±0.74)mm;深度男性为(68.93±3.49)mm,女性为(58.43±8.16)mm;与矢状面夹角男性为(73.48±8.57)°,女性为(79.93± 5.29)°;与横截面夹角男性为(14.07±6.22)°,女性为(6.95±4.81)°;与冠状面夹角男性为(7.12±7.11)°,女性为(5.87±5.01)°。最佳进钉点及最佳进钉终点的确定方法为:在骨盆出口位X线透视图像上,作一边长分别水平及垂直并恰好包围骨盆的矩形,以左下角顶点为原点,左上角顶点为(0,1),右下角顶点为(1,0)建立二维直角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0.01,0.59±0.07),女性为(0.5±0.02,0.49±0.14)。在骨盆入口位X线透视图像上,用相同的方法作一矩形并定义坐标系,进钉点坐标男性为(0.5±0.26,0.52±0.04),女性为(0.49±0.24,0.47±0.10),进钉终点坐标男性为(0.5±0.01,0.78±0.01),女性为(0.5±0.02,0.81±0.03)。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男女对比“最大半径”、“深度”、“与横截面夹角”、“进钉点前后相对位置”有统计学差异(P<0.05),余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数字化仿真技术能精确确定S2骶髂螺钉最佳进钉通道参数。  相似文献   
105.
醒后卒中和发病时间不明卒中因发病时间不确定而往往被排除在溶栓治疗之外.然而,许多临床研究显示,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可有效指导醒后缺血性卒中和发病时间不明卒中患者进行静脉溶栓,其血管内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主要对醒后卒中和发病时间不明卒中患者的影像学表现、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椎动脉扭曲与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 PCI)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年龄≥50岁的 PCI 患者和同期无脑缺血表现的对照者。所有患者均行 CT 血管造影,观察颈部椎动脉扭曲情况并进行评级,分析影响 PCI 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2例PCI 患者和90例对照者。单变量分析显示,PCI 组高血压(80.36%对54.44%;χ2=15.613,P <0.001)、吸烟(35.71%对18.89%;χ2=6.974,P =0.008)、饮酒(25.89%对10.00%;χ2=8.253,P =0.004)、后循环血管狭窄(54.46%对24.44%;χ2=18.578,P <0.001)和椎动脉扭曲(71.43%对48.89%;χ2=10.695, P =0.001)的患者比例以及总胆固醇[(4.96±1.26)mmol/L 对(4.61±1.04)mmol/L;t =-2.110, P =0.036]、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2±0.90)mmol/L 对(2.69±0.78)mmol/L;t =-2.671,P =0.008]和纤维蛋白原[(3.67±1.69)mg/L 对(3.25±0.97)mg/L;t =-2.002,P =0.047]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CI 组双侧椎动脉均扭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30.36%对12.22%;χ2=9.478,P =0.002)。 PCI 组3级椎动脉扭曲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43.75%对26.67%;χ2=6.310,P =0.012)。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优势比(odds ratio, OR)2.33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37~5.278;P =0.04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1.580,95% CI 1.050~2.377;P =0.028)、高血压(OR 2.631,95% CI 1.237~5.596;P =0.012)、后循环血管狭窄(OR 3.419,95% CI 1.638~7.134;P =0.001)和椎动脉扭曲(OR 2.413,95% CI 1.212~4.803;P =0.012)是 PCI 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椎动脉扭曲是中老年 PCI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检测不同类型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在床旁操作时机架不同角度和设备不同距离处的周围辐射剂量率,为管理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上海市徐汇区三级、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各抽取一定比例的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共20台,采用美国FLUKE公司451P-DE-SI-RYR型X、γ辐射监测仪现场直读检测,在常规开机工作条件下,在距离机头的不同距离(1、2、3、5 m)和不同角度(0°、72°、144°、216°、288°)处,对设备周围辐射剂量率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床旁操作使用的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的成像类别以CR为主,占80%;曝光开关多采用遥控方式,达75%,但仍有25%的设备采用手控操作。对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操作时周围辐射剂量率的检测结果表明,设备不同角度对X射线剂量率的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但随着布点距离的增加,X射线剂量率明显下降。在距离设备1、2、3、5 m处,X射线剂量率范围分别在1000~2000 μSv/h、300~500 μSv/h、40~300 μSv/h和10~40 μSv/h。结论 对于医用移动式X射线机操作,机头不同距离处的X射线剂量率有明显差异,建议安全距离应设置在5 m以外,并采用适当的铅屏风等屏蔽设施,以保护放射工作人员和周围公众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X射线生物辐照仪的射野剂量和周围环境辐射剂量。方法 用PTW UNIDOS电离室剂量仪测量X射线生物辐照仪正常工作状态时有效射野80%范围内的多对对称点的剂量,测量射野中心点剂量且每周重复测量一次;用451P环境剂量巡测仪测量X射线生物辐照仪正常工作状态和停机状态时前面、后面、左边、右边和顶部各方向的周围环境辐射剂量。结果 X射线生物辐照仪剂量输出连续7周测量稳定性< 1%,射野对称性为2%,射野平坦度为9.8%;X射线生物辐照仪正常工作状态的周围环境辐射剂量均值为0.194 μSv,属于本底辐射,最大值为辐照仪前面的0.308 μSv略高于且接近本底辐射最高标准。结论 X射线生物辐照仪正常工作状态时射野剂量输出稳定,射野对称性较好,射野平坦度存在瑕疵;环境辐射剂量除前面接近本底辐射最高标准,其余均属于本底辐射,建议操作者在X射线生物辐照仪出束时,远离辐照仪,尽可能减少接受辐射。  相似文献   
109.
医用诊断X射线的能量分布和能量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医学诊断X射线的能量是连续分布的,在开展诊断x射线质量控制中应当采用正确的能量表达方式。方法:在分析X射线产生机制的基础上以管电压为80kV、100kV、120kV的钨靶和30kV的钼靶为例,给出其能量分布形态,同时给出半值层、等效能量、平均能量等3种能量表达方式。结果:用半值层法表达诊断X射线时,应指明第一半值层、第二半值层、同质系数以及附加说明峰值管电压、过滤材料和厚度。结论:诊断X射线的能量的连续性带来表达和理解线束能量的复杂性,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需要和能力做出选择。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外科治疗的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小下颌畸形伴OSAHS患者共9例,平均年龄28.6岁(18—39岁),所有患者均经正颌外科和(或)颌骨牵引成骨治疗,手术前、后行多道睡眠监测仪监测及螺旋CT扫描,分别评价手术疗效并比较患者上气道三维结构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经外科治疗后均达临床治愈标准;手术后上气道的矢状径、横径、横截面积及容积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其中矢状径的增加最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口咽及舌咽,喉咽变化不明显。结论正颌外科及颌骨牵引成骨是使腭咽及舌咽的矢状径增加从而有效治疗小下颌畸伴OSA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