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32篇
临床医学   69篇
内科学   52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136篇
预防医学   3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47篇
  1篇
中国医学   20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维持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中,尿素氮(BUN)、血肌酐(SCr)、白蛋白(albumin,Alb)、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及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浓度变化,了解透析方式对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60例MHD患者,男34例,女26例,年龄18~75岁。按透析方式将60例患者分为2组。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组32例,使用Fx80聚砜膜进入HFHD;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联合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组28例,使用F6聚砜膜进入HP+HD。在所有患者均接受透析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集2组患者血样检测BUN、SCr、β2-MG、Alb、IL-1、IL-6、CRP及PCT水平,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2组的年龄、性别、透析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比较,BUN、SCr、、Alb水平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IL-6、CRP、PCT、β2-MG水平比较差异性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较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患者,更好的改善微炎症状态,提高生存质量,而且不会明显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标记物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12年7月至2013年12月CAP患者138例,按病情严重程度将患者分为重症肺炎组和非重症肺炎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浆PCT、CRP和D-dimer水平的差异。结果:重症肺炎组PCT、CRP和D-dimer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症肺炎组(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PCT、CRP和D-dimer水平预测重症肺炎的准确性较高。结论:血浆PCT、CRP和D-dimer水平可作为判断CAP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和降钙素原(PCT)在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发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用ELISA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62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治疗前后及50例同期幼儿园和小学生健康体检者血清中IL-8、IL-10和PCT水平,结合临床相关检查资料,对检测结果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各组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实验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的t检验,<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MPP组治疗前:IL-8(16.38±9.63 pg/ml)、IL-10(13.59±8.41 pg/ml)、PCT(0.68±0.52 mg/L)与对照组IL-8(4.66±3.92 pg/ml)、IL-10(5.67±3.03 pg/ml)、PCT(0.29±0.16 mg/L)浓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5);MPP组治疗6~8d后IL-8(5.15±4.49 pg/ml)、IL-10(6.42±5.06 pg/ml)、PCT(0.31±0.18 mg/L)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有显著性差异(<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MPP患儿入院治疗前、治疗后血清IL-8、IL-l0,PCT含量的变化对疾病的进展和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提示IL-8、IL-10和PCT在MPP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8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及治疗前后PCT、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2%(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CT、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可显著缩短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降低炎症反应,改善高凝状态,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炎琥宁注射液联合依替米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溧阳市人民医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86例,根据用药的差别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对照组静脉滴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0.2g加入生理盐水250m 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炎琥宁注射液,0.4 g/次,1次/d。两组患者均经7 d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CURB-65评分、LCQ评分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17(IL-17)、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1.40%和9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咳嗽、胸痛、发热和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CQ评分明显升高(P0.05),CURB-65评分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CURB-65和LCQ评分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PCT、IL-17、Gal-3、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CRP、PCT、IL-17、Gal-3、TNF-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炎琥宁注射液联合依替米星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蛋白D(SP-D)在AECOPD中的临床意义及与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AECOPD患者40例为实验组,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治疗前、治疗第15天及健康人血清SP-D、PCT及CRP水平。结果 AECOPD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SP-D、PCT、CRP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治疗后SP-D、PCT及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AECOPD治疗前血清SP-D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418);SP-D与CRP无相关性。结论 (1)SP-D可能是反映COPD急性加重的一个指标。(2)AECOPD治疗前血清SP-D水平与PCT水平呈正相关,与CRP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何晓全  范琰  刘梅林 《心脏杂志》2014,26(2):236-238
近年来,炎症反应标志物降钙素原(PCT)引起关注,本文对PCT及其在冠心病尤其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吴宗劲  华海湖 《内科》2014,(3):281-282,316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腹腔感染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腹腔感染患者72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分为普通感染组和严重感染组;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及健康人群APACHE-Ⅱ评分及血清PCT水平的差异以及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PCT的变化。结果严重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普通感染组患者和对照组;普通感染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腹腔感染患者血清PCT水平及APACHE-Ⅱ评分随患者感染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严重感染组与普通感染组患者治疗后PCT水平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感染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PCT水平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血清PCT水平与腹腔感染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判断患者感染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Cerebral injury and brain death is associated with apparent hypercoagulation and poor organ outcome. This experimental study challenges the hypotheses that i) brain death causes hypercoagulation and microvascular thrombosis and that ii) neutralizing systemic tissue factor (TF) by in vitro addition of a TF inhibitor (recombinant active site-inhibited factor VIIa (ASIS)) can reverse the hypercoagulable profile.

Methods

Using a validated pig model of intracranial hemorrhage and brain death, 20 pigs were randomized to either control or brain death. The primary endpoints were coagulation parameters measured with whole blood thromboelastometry (ROTEM), thrombin generation and a porcine TF-sensitive plasma clotting time assay. In vitro spiking experiments with ASIS were performed in parallel with the latter two assessments. The kidneys wer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for microvascular thromboses.

Results

Brain death induced hypercoagulation, as demonstrated with ROTEM, thrombin generation, and reduced TF-sensitive plasma clotting time. In vitro inhibition of TF with ASIS did not reverse the hypercoagulation. No microvascular thromboses were found in the kidneys.

Conclusion

Brain death causes hypercoagulation; however, inhibition of TF does not reverse the coagulopathy. Thus, TF release does not seem to be the primary cause of this hypercoagulation. Minor changes in the levels of protein C suggest that the protein C pathway may be linked to the observed coagulopathy.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萆薢分清丸联合头孢唑肟钠治疗尿路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7年1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尿路感染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治疗组(10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滴注注射用头孢唑肟钠,2 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萆薢分清丸,6 g/次,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7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3.00%和97.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尿频、尿急和尿痛改善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细胞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萆薢分清丸联合头孢唑肟钠可有效改善尿路感染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机体PCT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