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57篇
  免费   865篇
  国内免费   677篇
耳鼻咽喉   66篇
儿科学   82篇
妇产科学   89篇
基础医学   1748篇
口腔科学   186篇
临床医学   1471篇
内科学   1440篇
皮肤病学   122篇
神经病学   195篇
特种医学   716篇
外国民族医学   9篇
外科学   350篇
综合类   3208篇
预防医学   1750篇
眼科学   50篇
药学   764篇
  14篇
中国医学   526篇
肿瘤学   313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17篇
  2022年   283篇
  2021年   289篇
  2020年   281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29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290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449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607篇
  2011年   640篇
  2010年   685篇
  2009年   623篇
  2008年   838篇
  2007年   748篇
  2006年   697篇
  2005年   804篇
  2004年   630篇
  2003年   576篇
  2002年   526篇
  2001年   568篇
  2000年   416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232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46篇
  1995年   116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目的 克隆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构建含有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为转染神经干细胞和基因治疗奠定基础。方法 从大鼠脑组织中提取总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出约660bp的片段,并将该片段克隆到载体pAdTrack-CMV中,进行酶切鉴定和序列分析。结果 证实成功构建了含有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结论 克隆到正确的大鼠GDNF基因,并构建出重组质粒pad—GDNF,为下一步重组腺病毒颗粒和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972.
目的:分离、克隆和测定中国人纤溶酶原Kringle5功能区基因,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实验于2002—06/2003-05在广州医学院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国人胚肝组织取自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流产胚胎(取得家属同意,并经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pET21a(+)载体购自Novagen公司,大肠杆菌BL21(DE3)为医学检验中心保存。引物均由上海生工合成。②实验方法:从国人胚肝组织中提取mRNA,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将人纤溶酶原Kringle5的cDNA扩增出来,克隆到pET21a(+)载体中测序。(D实验评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胚肝组织总RNA的抽提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Kringle5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pET-Kringle5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序列测定。结果:①胚肝组织提取总RNA结果:提取的总RNA经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得A260nm/A80nm〉1.8,A60nm,A270nm〉1.2,表明无蛋白残留;电泳结果显示提取的总RNA有明显的28S、18S两条带,说明RNA基本完整。②Kringle5的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结果:人Kringle5 cDNA片段长为240bp,加上引物设计的2个酶切位点,总长度为258bp,聚合酶链反应产物长度与该长度一致,符合预期结果。③)pET-Kringle5重组质粒的构建和酶切鉴定结果:用引物所带的限制性内切酶BamH Ⅰ、NdeⅠ双酶切,结果有250bp左右条带出现。④序列测定结果:证实国人纤溶酶原Kringle5功能区基因被成功克隆,序列分析证实为该基因,未发现有基因突变或多态性现象,但第153位核苷酸与文献比较存在碱基替代现象,其组成的密码子由于遗传的简并性,所编码的氨基酸相同,并未造成氨基酸组成的改变。结论:中国人纤溶酶原Kringle5功能区cDNA基因编码序列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应序列可能存在碱基替代现象。  相似文献   
973.
近年来 ,端粒及端粒酶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受到医学界的重视。通过大量实验 ,发现端粒酶与大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为探索端粒酶与妇科肿瘤的关系 ,我们用银染色端粒酶重复扩增法检测端粒酶在子宫颈癌中的活性 ,探索在诊断子宫颈癌中的应用价值。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从 1998- 0 6~ 2 0 0 0 - 0 6在我院获取的子宫颈癌标本2 1例 ,正常子宫颈组织标本 (子宫肌瘤、功血的子宫颈 ) 19例。取其手术切除或活检组织约 2 0~ 40 mg各两份 ,一份行病理学检验 ,另一份迅速液氮冻存备行端粒酶活性测定。1.2 方法 实验所用的主要试剂…  相似文献   
974.
大鼠胚胎胰腺发育后期基因表达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鼠胚胎发育至第15.5和18.5天胰腺基因表达谱,探讨特异性基因表达在正常内外分泌胰腺发育及糖尿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①实验于2003-09/2004-06在南京医科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雌雄各10只,将雌雄鼠按1:2合笼,分别于胚胎发育至第15.5和18.5天,剖腹取出孕子宫,分离胚胎.②应用显微分离及提取技术获得胚胎发育不同阶段胰腺组织并提取RNA,采用高密度寡核苷酸芯片(Affemetrix芯片)对胚胎发育至第15.5天和第18.5胚胎胰腺进行基因转录水平分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具体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胚胎发育至第18.5天与胚胎发育至第15.5天相比,差异表达2倍以上的基因共1 319条.其中表达上升的基因664条,表达下降的基因655条,功能已知基因占63%,表达序列标识占37%.控制胰腺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明显下调,与功能代谢相关的转录因子有上升趋势,内外分泌酶类、激素类表达有上升趋势,骨架蛋白有下降趋势,与激素、酶类分泌相关的因子基本无表达.结论:大鼠胚胎胰腺发育至第15.5~18.5天,内分泌典型胰岛结构及外分泌腺泡、导管结构已基本形成,功能细胞分化基因表达下降,而细胞代谢调节功能基因表达上升,因此,在大鼠胚胎发育至第15.5天胰腺,功能细胞的代谢调节功能开始完善.  相似文献   
975.
目的:评估超短TR/TE的SE序列在腹部MRI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通过对其中100例正常和90例腹部病变分别作常规SE和超短TR/TE的SE序列扫描,并对两种图像进行比较。比较项目有:伪影,扫描时间,组织信号,组织及病变的解剖分辨力等。结果:表明超短TP/TE的SE序列比常规SE有伪影少,扫描时间短,组织信号强,组织及病变的解剖分辨力好等优点。结论:超短SE序列在腹部MRI中明显优于常规SE  相似文献   
976.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的突变:2个家系10份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观察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间的对照。共取10份样本,4份组织样本,6份静脉血标本。检测10份样本中Fas基因外显子1~9的基因序列。结果:①基因测序发现所检测的10个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1~8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②2份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在第9外显子编码区的11bp,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造成Fas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身体局部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77.
目的 :测定和比较日本血吸虫浙江株和安徽株 NADH脱氢酶 1( NADH1)和细胞色素 C氧化酶 1( Cytc1)基因部分序列。方法:用 PCR方法从特定的引物扩增出 NADH1和 Cytc1DNA基因 ,然后进行测序。结果 :获得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 NADH1和 Cytc1基因及其序列。结论 :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 NADH1基因及其部分序列除第 382位核苷酸不同 ( C/T)外 ,其余的均相同。两株日本血吸虫成虫Cytc1基因及其部分序列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78.
目的分析副粘病毒Tianjin株NP蛋白与其他SeV的同源性及种系进化关系,探讨其变异及抗原性。方法克隆NP基因,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及进化分析。在原核系统中分3段表达NP蛋白。结果经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NP1、NP2和NP3能与副粘病毒Tianjin株抗血清特异反应,具有天然抗原性。Tianjin株与仙台病毒BB1株NP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5%和96.2%,与其他仙台病毒的同源性,在85.1%~88.7%和92.4%~94.7%之间。Tianjin株NP蛋白共有15个独特的氨基酸变异位点和11个与BB1株共有的变异位点。Tianjin株与BB1株NP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大于同一进化分支内的仙台病毒之间的差异。结论副粘病毒Tian-jin株属于仙台病毒新的进化分支。重组NP蛋白具有抗原性。  相似文献   
979.
目的设计和制备快速、特异、灵敏的检测大肠埃希菌O157:H7基因芯片。方法选择157:H7特异的rfbE、fliC、SLT1和SLT2基因,设计引物和探针,并制备检测芯片,通过两次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制备荧光标记的靶序列,并与芯片进行杂交,检测O157:H7菌株和非O157病原体。结果O157:H7菌株在采用单一和多重PCR两种方法制备的荧光标记靶序列与芯片杂交,均在芯片相应探针处出现阳性信号,非O157杂交结果均为阴性;芯片检测灵敏度比PCR检测高。结论基因芯片可以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O157:H7,为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细菌病原体和鉴别诊断的自动分析系统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980.
目的了解酮内酯类抗生素喹红霉素对临床分离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的体外药物敏感性,以及MSSA不同分子分型型别与喹红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值的关系。方法收集深圳市南山医院2011—2015年不同临床标本分离的MSSA118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及K-B纸片法测定MSSA菌株对喹红霉素及其他9种临床常用抗金黄色葡萄球菌药物的MIC值。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将其分为不同基因型,观察MSSA型别与喹红霉素对MSSA MIC值的关系。结果 MSSA对常用抗革兰阳性菌药物利奈唑胺、万古霉素、呋喃妥因、替考拉宁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均敏感;对喹红霉素中介2株,耐药21株,耐药率19.5%,对红霉素耐药率则高达60.2%。该院MSSA分为32个ST型,20株属于新的ST型,前三的ST型分别为:ST7型15株(12.7%),ST188型12株(10.2%),ST59型12株(10.2%)。结论 MSSA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形势严峻,喹红霉素较红霉素对MSSA更为强效。ST7、ST188、ST59和ST398是该院临床分离MSSA的主要MLST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