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52篇
  免费   341篇
  国内免费   417篇
耳鼻咽喉   49篇
儿科学   128篇
妇产科学   54篇
基础医学   454篇
口腔科学   107篇
临床医学   650篇
内科学   646篇
皮肤病学   144篇
神经病学   226篇
特种医学   1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280篇
综合类   1755篇
预防医学   206篇
眼科学   106篇
药学   601篇
  3篇
中国医学   320篇
肿瘤学   55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73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45篇
  2012年   319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385篇
  2009年   363篇
  2008年   369篇
  2007年   416篇
  2006年   328篇
  2005年   336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62篇
  2002年   222篇
  2001年   223篇
  2000年   189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30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06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991.
甘糖酯与全反式维甲酸合用防治APL并发DIC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糖酯与全反式维甲酸(ATRA)合用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20例,完全缓解率90%,较单用ARTA治疗可明显降低ATRA诱导分化治疗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率及与DIC相关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2.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长压啶搽剂中两组份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复方长压啶搽剂中米诺地尔和维甲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要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复方长压啶搽剂中米诺地尔和维甲酸的含量,以一阶导数278.5nm处的振幅值测定米诺地尔,以零阶导数337nmth r ke iq ya imj pg xwyglhnhsct  相似文献   
993.
痤疮的致病因素及治疗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痤疮的致病因素及治疗药物的应用概况。  相似文献   
994.
本研究通过应用细胞增殖、形态学、细胞周期动力学、NBT还原试验、表面分化抗原检测、免疫荧光分析和RT-PCR等方法,观察新维甲酸类化合物SX-115和CHU-012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NB4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SX-115和CHU-012在10-6mol/L时对NB4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与同浓度的全反式维甲酸(ATRA)相比,三者作用无明显差异,其作用机制与ATRA相似.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在体实验探讨猫体感皮质的神经生物素的染料偶联现象及其细胞的连接方式,研究其存在电突触的可能性,为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间存在神经微环路的推测提供实验资料.在SⅠ、SⅡ区的内脏大神经代表区,用神经生物素标记内脏伤害性感受神经元的同时,观察单细胞注射而多重细胞标记即染料偶联现象.在标记成功的52例中,共15例(28.8%)出现多种排列方式的神经生物素染色的色素偶联细胞,此情况在SⅡ区更为多见(34.0%).提示其间可能存在缝隙连接,从而组成交互的环路联系,使相关神经元的活动呈现同步化,以介导复杂的痛觉反应活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观察ATRA,5-Fu单独和联合应用对裸鼠胃癌移植瘤生长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34只裸鼠随机分成对照组、溶剂对照组、ATRA组、5-Fu组和AF组,分别于给药的d1,d 11测量瘤体积,并采用TRAP法测定端粒酶活性.结果用药后ATRA组(9.26±0.84)mm3、AF组(5.86±0.87)mm3瘤体积显著小于溶剂对照组(13.41±3.12)mm3(P<0.01),5-Fu组(5.92±1.25)mm3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13.19±2.60)mm3(P<0.01);用药后ATRA组、5-Fu组、AF组端粒酶活性分别为61%(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0.01)、100%,63%(与溶剂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ATRA,5-Fu均能显著抑制裸鼠胃癌移植瘤的生长,ATRA与5-Fu合用在本体内实验条件下未发现有协同抗肿瘤作用,ATRA能抑制胃癌移植瘤端粒酶活性,而5-Fu对其活性无抑制作用,二者合用对胃癌移植瘤端粒酶活性无协同抑制作鼢用.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ATRA抗癌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了解维甲酸治疗肝癌对AFP水平、肝功能有无影响.方法通过复制大鼠肝癌CBRH-3模型,将其分为4组,A组10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无水酒精组,B组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无水酒精组;C组无水酒精;D组生理盐水组,每组均通过开腹直视下瘤内注射药物,治疗3d后采集外周血,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AFP水平及肝功能.结果A组AFP与C组、D组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B组AFP与C组、D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肝功能比较差异均为无显著性(P>0.05).结论10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肝癌可使AFP水平下降,10μmol/L全反式维甲酸治疗肝癌AFP水平无明显降低,维甲酸治疗肝癌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98.
张瑞  栾洁  夏强  段磊  马全红  顾宁  李长生  倪焰  刘君  张晓佳  蒋静娟  关娟娟 《江苏医药》2005,31(3):197-199,F002
目的观察维甲酸(RA)纳米粒对兔视网膜有无毒性作用.方法30只青紫蓝兔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RA 5μg/ml组,RA 10μg/ml组,RA 20μg/ml组及对照组,分别于玻璃体腔注药后7、14及28 d用检眼镜观察眼底变化,然后摘除眼球,进行组织学观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计数并测量视网膜内层厚度.结果7d时,RA 20μg/ml组出现RGCs的空泡样变,但在14d时恢复正常.各组之间RGCs数目及视网膜内层厚度无差异.结论≤20μg/ml RA注入玻璃体腔对于视网膜是安全的,没有对视网膜产生远期毒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anshinone ⅡA, TanⅡA)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NB4)诱导分化及凋亡的协同效应.方法0.5 μg/ml TanⅡA分别联合0.5 μg/ml、0.25 μg/ml和0.125 μg/ml ATRA作用NB4细胞5 d,观察NB4细胞形态学变化,检测硝基蓝四氮唑(NBT)还原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CD11b,CD33的表达,并进行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分析.结果TanⅡA联合ATRA可协同诱导NB4细胞分化和凋亡.联合作用组第5 d细胞生长抑制率均超过80%;90%左右的NB4细胞分化,其中杆状和分叶核细胞比例超过65%;NBT还原能力显著升高.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CD11b表达升高,CD33表达降低;G0/G1期细胞增加,有明显的细胞凋亡,与TanⅡA或ATRA单独作用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TanⅡA与ATRA(0.125 μg/ml~0.5 μg/ml)联合对NB4细胞的影响没有明显的浓度依赖倾向.结论TanⅡA联合ATRA对NB4细胞诱导分化和凋亡有协同作用;在ATRA一定浓度范围内,这种协同作用无ATRA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00.
背景:研究证实体内外任何异常因素的作用常导致神经管缺陷(neural tube defects, NTDs)的发生,NTD发生过程的基因表达与调控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 目的:探讨神经管发育缺陷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为研究正常神经胚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益线索。 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cDNA微点阵分析,神经发育研究,于2006-01/2007-10在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完成。 材料:120只成年昆明种小鼠,60只孕鼠(均由第三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维甲酸(美国Sigma公司);基因微点阵(香港Amersham Pharmacia公司);基因序列(美国Incyte公司小鼠基因文库)。 方法:120只成年昆明种小鼠中,60只孕鼠被随机分成维甲酸组(n = 30)和正常对照组(n = 30)。维甲酸喂服致神经管缺陷模型,同时正常对照组喂服玉米油。收集提取两组小鼠神经胚胎组织总RNA,用含有1100余个已知基因的中密度芯片比较了胚胎9.5天、10.5天正常与同期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基因表达差异,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Northern杂交验证。 主要的观察指标:正常与同期NTD小鼠神经管组织的形态学差异与基因表达差异,及基因表达差异Northern杂交的验证。 结果:正常E9.5d、E10.5d鼠胚脑部闭合完全,外观饱满圆滑,腮弓清晰,眼泡、耳泡可见,脊柱表面完整无裂口。喂服RA后解剖镜下观察到两组鼠胚(E9.5d,E10.5d)死胎明显增多,形态多样;典型的形态畸形包括颅脑顶部未闭、后脑和面部的异常。cDNA微点阵分析提示有8个差异表达基因在E9.5d,E10.5d两个时相点呈现一致变化,其中NeK7、IGFBP5、ZW10、Csf3r、PSMC6、Cdk5、Rb1在RA处理致NTD组均呈现下调;apoa-4在RA处理致NTD组均呈现上调, 部分分析结果得到了Northern杂交验证。 结论:Nek7, Igfbp5, Zw10,Csf3r, Psmc6 Cdk5,Rb1 and Apoa-4可能是参与神经管缺陷的发生过程的重要的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