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0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40篇
内科学   24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78篇
预防医学   43篇
药学   170篇
中国医学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 探讨阿德福韦酯(ADV)联合IFN α-1b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患者分成3组:单用IFN α-1b组(A组)40例,单用ADV组(B组)40例,ADV和IFN α-1b联合治疗组(C组)40例,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12周、24周和48周时查ALT复常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V DNA阴转率.其中各组中10人于治疗前及治疗48周行肝穿刺活检术,观察病理改变,根据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进行计分,同时采用纤维化半定量计分系统(SSS)评分.结果 C组24周和48周后的ALT复常率分别为65.0%和87.5%,HBeAg转换率为35.0%和45.0%,HBV DNA阴转率为75.5%和92.5%,均显著高于A组和B组(ALT复常率,24周:x2=7.93、4.81,48周:x2=6.52、3.98,P均<0.05;HBeAg转换率,24周:x2=4.18、12.26,48周:x2 =4.95、14.58,P均<0.01;HBV DNA转阴率,24周:x2=9.78、3.75,48周:x2=11.96、6.99,P均<0.05).组织学肝纤维化各项评分结果联合治疗组均优于单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SS:t=23.27、48.99;G:t=53.89、94.31;S:t =60.01、82.06,P均<0.01).结论 IFN联合ADV治疗CHB患者可协同抑制HBV复制,明显提高抗HBV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片(ADV,孚玮)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乙肝)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24周)、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的HBeAg阳性的慢乙肝患者210例,2:1比例,按计算机随机化表随机分为试验组(ADV 10mg/d,治疗48周,共142例)和对照组(安慰剂10mg/d,24周,后改用ADV 10mg/d,治疗24周,共68例)。1~24周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期,24周后为开放研究期。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双盲治疗结束和48周时的病毒学应答。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为HBV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结果 24周双盲期治疗结束时,试验组患者血清中HBV DNA与基线值相比平均下降量、HBV DNA阴转率(〈3log10拷贝/mL)、HBV DNA抑制率(〈5log10拷贝/mL)、与基线值相比下降≥2log10拷贝/mL的患者比分别为3.12log10拷贝/mL、26.1%、90.8%、8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95log10拷贝/mL、1.5%、29.4%、19.1%(P值均为0.000);ALT复常率也明显较高(54.2%比5.9%,P=0.000);但试验组患者的HBe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12.9%,7.0%)仅稍高于对照组(5.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5、0.459)。双盲期(24周)结束后,两组均用ADV治疗至48周,两组患者的病毒学、HBV血清学和生化学应答均有进一步提高。48周研究过程中用测序方法未发现rtN236T和(或)rtA181V突变。两组患者总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不良事件种类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国产ADV10mg/d具有明显的随治疗时间延长而增强的抗HBV复制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可有效治疗HBeAg阳性慢乙肝,其安全性与安慰剂相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2004年1月~2014年1月期间Pubmed、万方数据库(CECDB)、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有关Peg-IFNα-2a联合阿德福韦治疗HBe Ag的CHB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文献的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应用Stata/SE version 12.0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系统评价。结果最终纳入7篇RCT,共529例患者,其中实验组261例(接受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对照组268例(接受Peg-IFNα-2a治疗)。系统评价结果显示,相比单药治疗,经联合治疗48 w时CHB患者HBV DNA阴转率显著提高[OR=1.20,95%CI=(1.01,1.43)];48 w时CHB患者HBe Ag血清转换率显著提高[OR=1.24,95%CI=(1.02,1.52)],但联合治疗对ALT复常率的影响,系统评价显示结果存在显著偏倚[bias_P=0.012、bias_95CI=(1.442998,6.467852)],不具有推广性。结论 Peg-IFNα-2a联合ADV治疗HBe Ag阳性CHB患者能显著提高患者HBV DNA阴转率及HBe Ag血清转换率。  相似文献   
74.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应答不佳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与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48周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观察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浙江省诸暨市人民医院感染科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4周以上,但HBVDNA仍阳性的住院及门诊CHB患者12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一组在用拉米夫定的基础上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抗病毒治疗,另一组则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疗程均为48周。每1~3个月检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的超声波或行CT检查。采用χ2检验比较治疗48周时两组的病毒学、血清学的应答率和耐药发生率,观察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基线HBVDNA介于3~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治疗至48周后有86.8%(33/38)的患者HBVDNA转阴,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组有69.2%(27/39)的患者转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8,P〈0.05);基线HBVDNA〉5lg拷贝/mL的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加用阿德福韦酯的患者HBVDNA转阴率为72.7%(16/22),而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患者只有52.4%(11/21),两组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65,P〈0.05)。拉米夫定应答不佳者经加用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48周无一例发生病毒学突破,也无耐药的发生;而换用恩替卡韦治疗组则有5例发生病毒学突破,3例检测到基因突变,其中2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S202G变异,1例为rtM204V、rtL180M和rtT184A,所有发生基因突变的病例均为基线HBVDNA〉10。拷贝/mL者。结论拉米夫定应答不佳CHB患者加用阿德福韦酯比换用恩替卡韦单药治疗更能抑制HBV复制,且可减少病毒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
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感染易引起乙型肝炎慢性化、肝硬化以及肝细胞癌,而持续HBV高载量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病情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核苷(酸)类药物治疗CHB的有效性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但随着以拉米夫定为首的核苷(酸)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基因突变及临床耐药问题异常突出。国内外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联合治疗将是CHB抗病毒治疗的方向。由于拉米夫定治疗CHB耐药基因突变率高,  相似文献   
76.
目的比较拉米夫定(LAM)与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与恩替卡韦(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2年的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4月浙江省上虞市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20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接受LAM联合ADV初始抗病毒治疗,60例接受ETV单药抗病毒治疗。每1~3个月检测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甲胎蛋白、HBV血清学标志物、HBVDNA、凝血酶原时间(PT)、肝脏超声波或CT。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X检验比较两组在治疗12和24个月时的疗效、不良反应和累计生存率。结果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和ETV单药治疗组各有45例至随访结束。两组HBVDNA转阴率和ALT复常率在治疗12个月(X^2=2.12和2.88,P〉0.05)和24个月时(X^2=3.21和3.24,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个月时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43.5%(10/23)和36.4%(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治疗12个月和24个月后,LAM和ADV初始联合组分别有2例(4.4%)和3例(6.7%)发生病毒学突破,但均未检测到病毒学变异;ETV单药组分别有I例(2.2%)和2例(4.4%)发生病毒学突破,并在24个月检测到1例(2.2%)发生病毒变异。LAM+ADV初始联合组和ETV组治疗24个月后分别与治疗前(基线)相比,Alb水平上升(F=18.9和17.3,P〈0.05),TBil和ALT下降(F=16.5、17.1和23.7、24.8,P〈0.05),PT缩短(F=22.7和24.5,P〈0.05),CTP评分和MELD评分下降(F=18.5、17.8和24.2、23.8,P〈0.05)。LAM和ADV初始联合治疗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6.7%(10/60),ETV单药组累计病死率(或肝移植)为18.3%(11/60)。两组均未发现有血清肌酐超过正常值上限的病例。结论LAM与ADV初始联合或ETV单药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均能明显抑制HBV复制,改善肝功能,降低病死率,且耐药变异率低;联合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在24个月时高于单药组,两种方案在临床上均可使用。  相似文献   
7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高病毒载量(HBVDNA≥10^7拷贝/mL)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耐药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9年1月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70例高病毒载量CHB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服用拉米夫定(100mg/d)和阿德福韦酯(10mg/d),疗程为96周:对照组服用恩替卡韦(0.5mg/d),疗程为96周。采用爿。检验对两组的ALT复常率、病毒学应答情况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96周后,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DNA转阴率和HBeAg血清学转换率分别为97.1%(34/35)、94.3%(33/35)和48.6%(17/35),单药治疗组分别为77.1%(27/35)、77.1%(27/35)和17.1%(6/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48、4.200和7.835,P〈0.05或P〈0.01)。治疗96周,联合组没有出现病毒学突破,而单药组累计有2例患者出现病毒学突破,且这2例患者都检测到恩替卡韦相关耐药基因位点。两组均未发现与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高病毒载量的CHB患者,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初始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恩替卡韦单药治疗,能够强效抑制病毒复制,降低耐药发生率,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脐带血干细胞输注及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酯(ADV)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6例,给予ADV10mg/d和LAM100mg/d口服,脐带血干细胞细胞悬液[含单个核细胞(15-35)×10^9/t]100ml静脉输注,每周1次,连续3次。治疗后将患者血常规、肝功能(ALT、AST、ALB、TBil、DBil)、病毒血清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56例患者的肝功能(如ALT、AST、TB、ALB)等血清学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常规(如WBC、PLT等)、HBVDNA载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带血干细胞输注及LAM、ADV初始联合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可迅速显著地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病毒载量,有效减轻肝脏的炎性反应,减少肝细胞坏死损伤,促进肝细胞再生,加速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79.
目的 比较拉米夫定(LAM)单药治疗发生应答不佳及耐药后联合阿德福韦(ADV)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初始联合治疗的差异.方法 选择LAM治疗24周后应答不佳和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的CHB患者各20例,分为A组和B组,初始联合治疗CHB患者20例为C组.三组均给予LAM( 100 mg/d)联合ADV( 10 mg/d)...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甘肃省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基因型的分布,以及阿德福韦酯(ADV)等核苷类似物(NAs)治疗中耐药与HBV基因型、用药方式的关系.方法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7例CHB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12).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HBsAg、肝功能、HBV DNA和HBV基因型及耐药位点.结果 入组CHB患者中基因C型72例(82.76%),B型9例(10 34%),D型5例(5 75%),F型1例(1.15%).其中治疗组48例出现耐药,耐药率64.00%,对照组3例耐药,耐药率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87,P<0.05).治疗组中,ADV单药治疗18例,耐药率为61.11%,序贯或联合治疗24例,耐药率66.67%,耐药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38,P> 0.05); ADV治疗的CHB病例中基因C型34例,耐药率70.59%,B型5例,耐药率60.00%,不同基因型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肃地区HBV基因以C型为主,而ADV治疗后不同基因型对耐药影响不大,用药方式对耐药率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