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492篇
  免费   4970篇
  国内免费   1060篇
耳鼻咽喉   42篇
儿科学   103篇
妇产科学   280篇
基础医学   1016篇
口腔科学   230篇
临床医学   10175篇
内科学   6201篇
皮肤病学   68篇
神经病学   7832篇
特种医学   202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688篇
综合类   20424篇
预防医学   5158篇
眼科学   78篇
药学   12710篇
  136篇
中国医学   7180篇
肿瘤学   174篇
  2024年   407篇
  2023年   1671篇
  2022年   1707篇
  2021年   2280篇
  2020年   2350篇
  2019年   2462篇
  2018年   1148篇
  2017年   2801篇
  2016年   3033篇
  2015年   3813篇
  2014年   4644篇
  2013年   4422篇
  2012年   5653篇
  2011年   5888篇
  2010年   5183篇
  2009年   4417篇
  2008年   4054篇
  2007年   3578篇
  2006年   2868篇
  2005年   2819篇
  2004年   2434篇
  2003年   2146篇
  2002年   1751篇
  2001年   1488篇
  2000年   759篇
  1999年   408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脂质过氧化及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影响。方法 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法。观察两组神经功能(NIHSS评分)、脂质过氧化水平[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0D)]、脑血管储备功能、中医症候评分、脑卒中专门化生存质量(SS-QOL)量表评分变化,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中医症候评分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DA、LPO含量降低,CAT、SOD含量升高,且观察组MDA、LPO含量低于对照组,CAT、SOD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CVR升高,脉动指数(PI)降低;观察组CVR高于对照组,P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SS-QOL量表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使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能有效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可能与改善脑内脂质过氧化、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82.
83.
84.
张利山 《黑龙江医学》2019,43(7):742-743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脑梗死合并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8年6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98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予以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使用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APTT、PL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IN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及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在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治疗中可起到良好的溶栓作用,且药物不良反应及所引发的栓塞事件均较少,临床应用安全且可靠。  相似文献   
85.
8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疗效及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06—2017-06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18例。口服氯吡格雷5 d后抽取外周肘静脉血,血栓弹力图仪测定血小板抑制率。采用改良多重高温连接酶检测反应技术(iMLDR)对患者CYP2C19与ABCBl基因多态性进行分型。出院后进行24个月的随访,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类别及时间。结果根据CYP2C19*2/*3快速代谢型、中间代谢型、慢代谢型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以及ABCBl C3435T不同基因型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BCBlT(-620)C不同基因型的血小板抑制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3、ABCBl C3435T是血小板抑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还发现体重指数(BMI)26 kg/m~2也是血小板抑制率的独立影响因素。共382例患者完成随访研究,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3.61%(52/382),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复发36例(9.42%),心肌梗死4例(1.05%),血管性死亡12例(3.14%)。根据是否携带CYP2C19*2/*3基因分为2组,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而ABCBlT(-620)C、ABCBl C3435T基因的显性与阴性患者生存曲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YP2C19*2/*3基因携带是临床终点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年龄也是临床终点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携带CYP2C19*2/*3、ABCBl C3435T等位基因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疗效降低,其中携带CYP2C19*2/*3等位基因的患者终点事件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87.
脑梗死主要是由于脑部供血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导致局部脑供血不足,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病情变化较大,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较大负担[1]。脑梗死病程较长,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护理干预,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2]。现阶段综合护理已经逐渐应用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通过给予脑梗死患者综合护理,探讨有效护理干预在疾病康复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措施,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对比观察两组脑梗死患者近期疗效、神经功能(SSS)、日常行为能力(BI)评分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0.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SSS评分及B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SSS评分及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体内hs-CRP和NS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hs-CRP和NSE水平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在实施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能够促进患者康复,并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行为能力,降低患者体内hs-CRP和NSE水平,保护并修复受到损伤的血管壁,降低血液的黏稠度。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球—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V-APCO2)及乳酸差(V-ALac)与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2017年2月20日—2018年11月30日入住我院ICU的46例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入ICU后0、24、48、72h抽取桡动脉血和颈内静脉球血,测定二氧化碳分压值及乳酸值,计算出V-APCO_2及V-ALac,根据短期预后将上述患者分为好转组和恶化组,观察两组患者V-APCO_2及V-ALac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入ICU时的APACHEⅡ评分及GC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ICU时GC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2)经计算得出V-APCO_2及V-ALac的数值各184个,其中V-APCO_2最低值为2mmHg (1mmHg=0. 133kPa),最高值为12mmHg,均值为6. 14mmHg; V-ALac最低值为-0. 2mmol/L,最高值为1. 2mmol/L,均值为0. 34mmol/L。(3)根据患者短期预后绘制V-APCO_2及V-ALac的ROC曲线:V-APCO_2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902±0. 022,95%可信区间(CI)为0. 859~0. 944,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6. 5mmHg,在此截点的敏感度81. 9%,特异度82. 4%。V-ALa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 833±0. 030,95%可信区间(CI)为0. 774~0. 891,其预测好转的截点值为0. 35mmol/L,在此截点的敏感度74. 1%,特异度76. 5%。(4)入ICU后0h两组患者的V-APCO_2、V-ALac无明显差异(P>0. 05)。(5)入ICU后24、48、72h的V-APCO_2及V-ALac好转组逐渐减少,恶化组逐渐增大,而且两组同时间的V-APCO_2、V-ALac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V-APCO_2、V-ALac可较可靠地反映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的脑代谢状况,对预测此类患者的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