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941篇
  免费   4411篇
  国内免费   1915篇
耳鼻咽喉   125篇
儿科学   677篇
妇产科学   343篇
基础医学   1797篇
口腔科学   252篇
临床医学   5259篇
内科学   3387篇
皮肤病学   56篇
神经病学   1172篇
特种医学   201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1篇
外科学   4142篇
综合类   11642篇
预防医学   3285篇
眼科学   447篇
药学   4687篇
  27篇
中国医学   2706篇
肿瘤学   233篇
  2024年   163篇
  2023年   782篇
  2022年   832篇
  2021年   889篇
  2020年   938篇
  2019年   711篇
  2018年   553篇
  2017年   1154篇
  2016年   1488篇
  2015年   2118篇
  2014年   1821篇
  2013年   1956篇
  2012年   2794篇
  2011年   3112篇
  2010年   2677篇
  2009年   2530篇
  2008年   2723篇
  2007年   2433篇
  2006年   2018篇
  2005年   2207篇
  2004年   1753篇
  2003年   1411篇
  2002年   1047篇
  2001年   820篇
  2000年   687篇
  1999年   550篇
  1998年   435篇
  1997年   362篇
  1996年   325篇
  1995年   256篇
  1994年   229篇
  1993年   122篇
  1992年   87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肠系膜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开展10多年来,LC后发生肠系膜血栓形成导致肠缺血坏死的病例屡见报道。本文通过CBM及Medling光盘检索,收集到1994~2001年国内外不同作者报道的病例共10例。其中60岁以上者8例,除Talhot等报道的2例性别不详外,另8例患者的男女之比为3:5。肠缺血多发生在LC后3~4d,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者5例,均死亡;  相似文献   
62.
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方法1-6二磷酸果糖每次250mg,/kg,半小时内静脉滴入,每日1次,7d为1个疗程,重症者为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57.2%,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能促进脑细胞能量代谢,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未发现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了解围生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ψm)的变化及NMDA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MK-801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7日龄新生SD大鼠HIBD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n=6),HIBD组(n=10)和HIBD+MK-801组(n=10)(MK-801于低氧处理前按0.3mg/kg剂量腹腔注射).于缺氧缺血后立即断头处死动物,制成脑细胞悬液后,以罗丹明123(Rho123)标记、以流式细胞仪测定△ψm的变化.结果围产期HIBD时双侧脑细胞△ψm值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损伤侧(右侧)为甚,右侧脑细胞△ψm由正常状态下的(18.93±0.74)MFL降至损伤后的(7.59±0.32)MFL,右左△ψm比值由正常状态下的1.06±0.05降至损伤后的0.80±0.06(降低了24.5%),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HIBD后脑细胞△ψm明显降低,提示线粒体功能明显受损;MK-801可减轻这一变化,提示NMDA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通过减轻线粒体功能受损程度治疗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64.
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联合下肢深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08-510,F003
  相似文献   
65.
腹腔镜活体供肾切除术(LDN)对供者有明显的的优点,但因其可能影响移植肾(供肾的机械性损伤,CO2气腹影响肾脏灌注,热缺血时间等),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可见有研究不同热缺血时间对活体供肾氧化损伤的报道,但涉及CO2气腹和热缺血时间联合对供肾影响尚鲜见报道。我们建立大鼠活体供肾切取术模型研究CO2气腹和不同热缺血时间情况下对供肾的氧化损伤情况及其两者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左下肢缺血模型,术后随机分为rhG-CSF治疗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动脉造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比较两组外周血CD34 细胞的含量、缺血下肢侧枝血管计数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治疗后3 d实验组CD34 含量(%)为(0.7150±0.0873)明显高于对照组(0.3983±0.0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第15、30天时侧枝血管计数(6.33±0.82、9.17±0.75)均高于对照组(3.33±0.52、4.17±0.75)(P<0.01);第40天实验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8.5/HP,明显高于对照组4.2/HP(P<0.01)。结论rhG-CSF可以增加兔缺血下肢的毛细血管数量,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A组,假手术组;B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C组,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肠缺血后处理组,实验结束后取小肠标本进行小肠上皮细胞形态和呼吸功能指标测定。结果A、C两组线粒体的数目、周长均大于B组,A、C两组问比较,A组较大(P〈0.05)。A、C两组线粒体的面积、最大直径、最小直径、等效直径均小于B组(P〈0.05),A、C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线粒体的体积密度小于A组,面积密度、比表面和粒子数密度均小于其余两组(P〈0.05)。A、C两组间三维平面形态计量学各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线粒体呼吸控制比率(RC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B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结论小肠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8.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和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组成,主要向脑干、小脑、丘脑、枕叶、部分颞叶等结构供血。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前循环缺血一样,PCI也可按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TIA和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相似文献   
69.
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麻醉诱导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红梅  周清河  肖旺频 《医药导报》2007,26(9):1002-1003
[摘要]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全麻诱导对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60例ASAⅠ~Ⅱ级老年患者随机分成3组,F组、R1组和R2组,每组20例。F组静脉诱导用药:咪达唑仑0.05 mg·kg-1,芬太尼3 μg·kg-1,丙泊酚1 mg·kg-1,待入睡后注入维库溴铵0.1 mg·kg-1气管插管;R1组用瑞芬太尼1 μg·kg-1代替芬太尼;R2组用瑞芬太尼1.5 μg·kg-1代替芬太尼。观察诱导时血压、心率的变化,同时记录使用阿托品和麻黄碱情况。结果R2组最低血压(MAP1 )、最高血压(MAP2)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 R2组 最低心率(HR1)、最高心率(HR2)明显低于F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以用于老年患者的全麻诱导,但在诱导时要密切注意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70.
急性胆囊炎是临床上常见病。其发病与胆囊管梗阻,胆囊局部缺血,胆汁淤积,细菌感染,代谢障碍,神经因素等有关。中医学认为与肝胆疏泄不畅,湿热蕴结有关。在此期如治疗不善则易转化成慢性。自1995年6月至2004年5月,笔者用自拟的栀子茵陈汤治疗急性胆囊炎38例,收到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