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01篇
  免费   2934篇
  国内免费   4517篇
耳鼻咽喉   199篇
儿科学   617篇
妇产科学   399篇
基础医学   4201篇
口腔科学   893篇
临床医学   9497篇
内科学   4721篇
皮肤病学   235篇
神经病学   1626篇
特种医学   1494篇
外国民族医学   71篇
外科学   3563篇
综合类   14594篇
预防医学   2329篇
眼科学   313篇
药学   5096篇
  54篇
中国医学   3507篇
肿瘤学   3443篇
  2024年   234篇
  2023年   863篇
  2022年   787篇
  2021年   966篇
  2020年   915篇
  2019年   963篇
  2018年   607篇
  2017年   913篇
  2016年   1238篇
  2015年   1451篇
  2014年   2143篇
  2013年   2279篇
  2012年   3336篇
  2011年   4113篇
  2010年   3468篇
  2009年   3659篇
  2008年   4057篇
  2007年   3583篇
  2006年   3205篇
  2005年   3608篇
  2004年   2837篇
  2003年   2095篇
  2002年   1524篇
  2001年   1363篇
  2000年   978篇
  1999年   853篇
  1998年   706篇
  1997年   690篇
  1996年   625篇
  1995年   534篇
  1994年   492篇
  1993年   372篇
  1992年   285篇
  1991年   272篇
  1990年   252篇
  1989年   289篇
  1988年   96篇
  1987年   74篇
  1986年   45篇
  1985年   39篇
  1984年   1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蟾酥对小鼠膀胱癌的抗癌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癌BTT739作为动物模型,观察蟾酥对小鼠肿瘤生长以及相关指标的影响。目的:探讨蟾酥对BTT739荷瘤膀胱癌小鼠的抗肿瘤作用。方法:BTT739肿瘤细胞接种T739小鼠,随机分组,①对照组: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次;②蟾酥组:蟾酥按5mg/k小鼠体重腹腔注射给药,日1次;③丝裂霉素C组(MMC组):每日1次丝裂霉素C腹腔注射1mg/kg;测定蟾酥对荷瘤小鼠的抑瘤率,荷瘤生存时间,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结果:蟾酥组小鼠的抑瘤率为50.5%,荷瘤生存时间为31.3天,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为36%。结论:在表实验条件下,蟾酥可以直接抑制小鼠膀胱肿瘤生长,延长小鼠荷瘤生存时间,提高小鼠免疫力可能是蟾酥抗小鼠肿瘤生长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2.
目的:考察原核表达的重组人NDRG2蛋白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方法: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蛋白剂量并设置对照组,采用细胞MTT比色法和细胞计数检测NDRG2蛋白对7901、HHCC细胞的抑制效果,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变化,体内实验采用裸鼠抑瘤试验.结果:重组人NDRG2对肿瘤细胞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约50μg/ml浓度时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明显,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肿瘤细胞G1期变化,体外能抑制裸鼠肿瘤的生成.结论:重组人NDRG2蛋白在体内体外具有一定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作用,在肿瘤治疗方面将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李克生  杜惠芬  郭红云  施苓 《肿瘤》2004,24(1):91-91
近年来已有研究证明,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乳腺癌细胞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小鼠Lewis肺癌的转移有明显地抑制作用[1,2].国内已有文献报道,牛肺胰蛋白酶抑制剂对B16黑色素瘤、Lewis肺癌实验性肺转移也有明显地抑制作用[3,4].本文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对牛肺胰蛋白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实验研究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蛋白酶体抑制剂Z LLL CHO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 63的作用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Z LLL CHO作用于骨肉瘤细胞株MG 63 ,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细胞凋亡、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改变。结果 Z LLL CHO可有效抑制MG 63细胞株的生长 ,并诱导细胞发生凋亡。凋亡细胞表现为浓染致密的颗粒块状荧光 ,胞核固缩、染色质凝聚并边缘化 ,DNA呈“阶梯状”排列的条带。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 ,Z LLL CHO在 1.0 μmol/L作用 2 4h、3 6h、48h后 ,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5 .4%、2 0 .5 %、5 2 .7%。随药物浓度增高及作用时间延长 ,细胞周期被阻滞于G2 /M期。结论 蛋白酶体抑制剂Z LLL CHO可有效抑制人骨肉瘤MG 63细胞株的生长增殖 ,阻滞细胞周期及诱导细胞凋亡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氯化镁(ATP-MgCl2)对肺腺癌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连续细胞记数方法观测ATP-MgCl2对A549肺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观察ATP-MgCl2对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并与ATP作对比.结果:ATP-MgCl2显著抑制癌细胞生长(P<0.01),且使大量癌细胞死亡,而加药后前两天ATP-MgCl2的抑制、杀伤癌细胞程度较ATP明显(P<0.05).ATP-MgCl2组和ATP组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前两者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ATP-MgCl2对肺腺癌细胞有抑制、杀伤(细胞毒)作用.其抗癌作用机理与ATP相似,与抑制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有关.MgCl2与ATP结合形成一种活性复合物,增强了ATP的抗癌作用,ATP-MgCl2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检测乳腺癌骨髓组织CK19 mRNA的表达,判断骨髓微转移状况,探讨其与各因子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法(一步法)检测骨髓组织中CK19 mRNA表达;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乳腺癌组织中ER、PR、Cath-D、C-erbB-2及VEGF的表达.结果:102例乳腺癌患者骨髓组织CK19 mRNA表达阳性率56.9%.骨髓CK19 mRNA表达随乳腺癌组织中ER及PR蛋白表达增强而降低(P<0.05,P<0.01);随Cath-D、VEGF蛋白表达增强而呈增高趋势(P<0.005,P<0.05);但与C-erbB-2表达状况无关.结论:乳腺癌骨髓微转移与癌组织中某些生物学因子表达有关;这些因子决定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97.
突变型p16基因exon2 DNA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中p16基因出现高频率的缺失和突变[1~4].为了研究人肿瘤中p16基因的变化,我们采用DNA重组技术,从一株人黑色素瘤细胞系中获取了突变型p16基因第二外显子(exon 2)DNA片段并制备成基因探针[5],应用该探针对40例卵巢肿瘤的p16基因进行了核酸杂交检测.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构建人正常肝组织与肝硬化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削减cDNA文库.方法采用抑制削减杂交技术,以正常肝组织及有肝癌背景的肝硬化组织作为对比材料.分离出mRNA,经反转录后,通过两轮杂交、两次PCR和T/A克隆构建了两种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削减文库.结果挑取70个克隆进行酶切和PCR鉴定,显示65个克隆有250~2000 bp插入片段.结论用SSH和T/A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正常肝组织与肝硬化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削减cDNA文库.该文库的建立为进一步筛选、鉴定出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相关调控基因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阐明肝硬化在肝癌发生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探讨骨髓侵犯 ( BMl)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 NHL )骨髓涂片与活检标本中淋巴瘤细胞的形态学特点。方法 骨髓涂片瑞氏 -吉姆萨染色、活检组织塑料包埋行苏木素 -吉姆萨 -伊红染色后分别进行瘤细胞形态学观察和描述。结果  T- NHL 4 0例 ,B- NHL 10 0例。骨髓中淋巴瘤细胞 2 0 .0 %~ 90 .0 % ,L BMI轻度 30例 ( 2 1.0 % ) ,中度 32例 ( 2 3.0 % ) ,重度 78例 ( 5 6 .0 % ) ;瘤细胞分布呈间质型 4 6例 ( 32 .8% ) ,混合型 36例 ( 2 5 .8% ) ,结节型 14例 ( 10 .0 % ) ,弥漫型 4 4例 ( 31.4 % )。中度浸润组患者脾肿大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浸润组和重度浸润组 ( P<0 .0 1) ,L BMI越重越易合并 L S/ L。结论  L BMI程度和方式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 ,骨髓细胞学分析结合活检病理检查对L BMI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的MUC1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以及三者微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联合检测 31例肺癌患者和 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淋巴结、外周血和骨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巢式RT PCR技术的敏感性达 10 -6。术前 10例患者外周血、7例患者骨髓检测到肺癌微转移。手术取 119枚淋巴结中 6 5枚检测到肺癌微转移。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5 4 .6 %、32 .3%、2 2 .6 % ,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P <0 .0 5 )。结论 :RT PCR法是一种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的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 ;MUC1基因mRNA可能是检测肺癌微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