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395篇
内科学   68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611篇
预防医学   20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85篇
  4篇
中国医学   7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136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 了解兰州市某中医院校大学生院前救护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兰州市某中医院校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70份。数据统一录入Excel表格。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14名学过急救课程的学生急救知识的正确率为61.40%(70/114),156名没学过急救课程的正确率为55.13%(86/156),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7,P0.05)。127名曾受过意外伤害的学生正确率为61.42%(78/127),143名未受过意外伤害的正确率为56.64%(81/14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8,P0.05)。270名调查对象对创伤止血的掌握程度比搬运坠落者高,判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口对口人工呼吸的掌握程度比对心肺复苏和开放气道掌握程度高,对地震和火灾急救措施的掌握程度比对溺水、触电和食物及药物中毒的掌握程度高。结论 兰州市某中医院校大学生对现场急救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亟需加强急救培训。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分析危重患者在院前转运的危险因素,为如何有效控制患者血氧饱和度的降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由本院急救科进行转运的190例危重症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初步诊断、体温、脉搏、血压、呼吸频率、意识状态、SpO_2、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转运过程中的供氧装置、转运人员职称、转运时间对患者血氧饱和度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本次研究的190例患者,SpO_2降低> 5%的患者有120例,SpO_2降低≤5%的患者有7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及意识状态对SpO2降低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的年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疾病部位类型、护士职称、转运时间、供氧装置等指标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患者的年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护士职称、呼吸系统疾病、供氧装置是导致SpO_2降低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患者的年龄、改良早期预警评分、护士职称、呼吸系统疾病、供氧装置是导致SpO2降低的危险因素,在转运过程中必须针对上诉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减少患者血氧饱和度的下降。  相似文献   
43.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对院前骨折患者疼痛控制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厦门医疗急救中心262例院前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31例,干预组接受骨折固定治疗,同时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接受单纯骨折固定治疗,比较2组疼痛控制效果。结果干预组疼痛程度、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院前骨折患者通过实施多种形式、多途径的人性化护理干预措施,有效地降低院前骨折患者疼痛程度,促进护患和谐,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值得院前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4.
创伤是指机械性损伤,是由多种创伤因子造成的人体结构连续性损害,严重创伤常涉及心、肺、脑、肝、肾等重要器官而危及生命,或因肢体毁损而致残[1].如果同时出现大批量创伤患者,由于时间紧迫,不可能做到详细检诊[2],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能对各类创伤进行迅速、准确的评估,但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既能快速判别,又能同时满足高敏感度和高特异度的理想院前重症创伤评分.所以,构建一种有效、快速的重症创伤评分系统是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本研究应用Delphi法筛选出院前重症创伤评分指标,为构建高效的院前重症创伤评分系统打下较好的基础.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5.
目的英德市家属对“中风120”认知水平及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就诊的影响因素。方法2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发病至就诊时间分为≤6 h组(60例)和>6 h组(204例)。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中风120”的认知情况;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结果≤6 h组患者家属对“中风120”症状识别情况及立刻拨打120意识情况均优于>6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醒后卒中、语言障碍、意识中风、转运方式、首诊医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中风、使用救护车转运、首诊本院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院前延误的影响因素(OR=4.113、4.603、3.149,P<0.05)。结论对“中风120”的宣传,除强调识别中风症状外,应着重宣传急性脑梗死的严重性,使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后立刻拨打120,并至有溶栓治疗技术的医院首诊,能够减少院前延误,使更多的患者从静脉溶栓中获益。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序贯评估病情”指导脑卒中的院前急救护理效果。方法选择“120”急救的脑卒中患者116例为观察组;124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序贯评估病情”指导脑卒中急救护理程序实施,对照组给予一般急救护理。结果观察组死亡率为15.52%,对照组为31.45%,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0.01);观察组痊愈率为37.93%,对照组为25.81%(P〈0.05)。呼救至救治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救至治疗时间、GOS评分,均为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序贯评估病情”指导院前急救护理的方法,可提高脑卒中患者治愈率,缩短整体急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究早期预警风险评分(MEWS)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院前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8年5月—2019年5月接治的200例院前病人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转运交接模式,观察组采取MEWS评分联合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士救治能力评分及转运交接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救治能力评分相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院内护士满意度、病人满意度相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MEWS评分联合SBAR沟通模式在院前病人转运交接中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护士救治能力,提升院内护士及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48.
49.
本刊设立专家风采栏目,旨在宣传老一代损伤与修复专家献身于祖国医学事业、造福人民的奉献精神,高尚的医德,诲人不倦的工作作风,勇攀医学高峰、走创新之路的崇高意识。学习他们做人、做事的高尚情操和尊师育人的伟大胸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长征道路上以他们为榜样,为祖国、为人民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50.
孙磊  李俊  韦兵 《安徽医药》2015,(8):1555-1556
目的:探讨分析早期诱导亚低温疗法对心脏骤停院前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4月—2013年10月院外心脏骤停的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患者42例采取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MTH)和对照组42例采取常规抢救,对比两组患者入院时的肛门温度、到达目标温度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及各时段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计数、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各时段 APTT、PLT 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 >0.05);两组在到达目标温度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存活率等方面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早期诱导亚低温疗法院前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可提高抢救成功率,该少了治疗效果,且同时安全性较高,对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几率无明显影响,建议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