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1 毫秒
21.
中药白头翁对体外大肠杆菌生物膜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Φ30培养皿和96孔板表面建立大肠杆菌生物被膜(E.coli biofilm,EBF),形成体外模型,并开展白头翁对EBF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方法选取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在Φ30培养皿和96孔板中分别复制体外EBF模型,将白头翁作用于EBF体外模型,分别采用银染法和MTT法考察白头翁对EBF的影响。结果Φ30培养皿中,表面观察到黑色呈棉絮状的膜样物,空白组没有此样物质;96孔板中,模型组的OD值为0.079,空白组的OD值为1.548;白头翁醇提组抑制率为25.79%,白头翁水提组抑制率为53.11%;750μg/mL的白头翁对大肠杆菌生物被膜有最佳抑制作用,抑制率为55.17%;药物作用12h后开始白头翁组的EBF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24h效果最好。结论Φ30培养皿和96孔板表面可以形成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白头翁可以抑制和破坏早期及成熟的细菌生物膜,且其抑制作用表现出了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2.
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银染法鉴定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的效果。方法:体外平板法制备PA生物膜模型,用银染法及扫描电镜进行观察鉴定。结果: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生物膜观察结果相符。结论:可以用银染法观察细菌生物膜,方法简单、可靠。  相似文献   
23.
首次观察到家兔急性双光气中毒性肺水肿时,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内的颗粒减少。应用银染技术和图象分析方法,在石蜡切片上检测出中毒动物肺神经内分泌细胞数量下降,吸光度降低,细胞内颗粒面积与所在细胞的面积比也减少。提示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可能在双光气中毒性肺水肿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针对端粒酶hTERT基因的小片段发夹RNA对人肿瘤细胞(HeLa)端粒酶基因的干扰及对肿瘤端粒酶的抑制作用。方法:体外合成制备shRNA,并用磷酸钙转染法转染HeLa细胞,分别用TRAP-银染法和PCR-EI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将制备的46个碱基的小片段发夹RNA转染HeLa细胞后端粒酶活性明显下降。结论:shRNA对肿瘤端粒酶hTERT基因表达有明显的干扰作用, 可望为临床开展对其他肿瘤端粒酶基因干扰抑制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5.
髓鞘脱失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最主要的病理特征,因此以往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中其它组织的损害未引起足够重视.一直以来的观点认为,髓鞘脱失的同时轴突相对保存完好.但实际上,早年就有人用银染法对ms进行病理观察,提出了ms存在轴突变性的可能性(raise gc,cross ah.1989).但由于银染法对轴突的观察并无特异性,因而这一病理表现一直未被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26.
彗星试验银染法的优化及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蓉  衡正昌 《卫生研究》2003,32(2):107-109
在彗星试验中寻找一种最佳染色效果的银染法 ,拟取代溴化乙啶 (EB)染色。对选出的银染法从固定、染色、显色、脱色、染色温度等各个方面进行多次试验 ,达到最佳染色效果后 ,将优化的银染法用于检测两类化合物 -重铬酸钾 (K2 Cr2 O7)和 1,2—二氯乙烷 (1,2—dichloroethane,DCE)对两种类型细胞—小鼠脾细胞、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作用 ,并与EB染色比较灵敏度。结果显示优化后的银染法是在彗星试验中成功建立的非荧光染色法 ,该法染色清晰、持久、背景颜色浅、染色对比度好、染色效果满意 ,方法操作简便、价廉 ;该法可检测出化合物对细胞的DNA损伤作用 ,与EB染色有相同阳性检出阈 ,可染出EB染色无法染上的DNA小片段。所以在彗星试验中该银染法可以取代EB染色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细菌鞭毛银染法中的细菌最佳培养条件。方法枯草杆菌在30℃和35℃的营养琼脂、血液琼脂及肉汤培养基中培养6~12h,分别在6、8、10、12h取细菌涂片,并使用银染法染色,显微镜下观察鞭毛。结果在30℃的营养琼脂斜面中培养枯草杆菌8~10h后,采用银染法进行鞭毛染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视野背景干净,鞭毛数量较多且形态完整,染色清晰。结论银染法进行鞭毛染色时,宜在30℃营养琼脂斜面中培养枯草杆菌8~10h后,染色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8.
端粒 -端粒酶模式是目前肿瘤研究的热点 ,已证实其与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分化具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半定量端粒重复扩增 ( TRAP) -银染法 ,观察了端粒酶在大肠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本组大肠癌患者 2 7例 ( 组 ) ,其中男 1 4例 ,女 1 3例 ,年龄 37~ 77岁 ,平均 5 .78岁。大肠良性病变患者 9例 ( 组 )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1 4~ 72岁 ,平均 41 .44岁 ;包括大肠腺瘤 6例、炎症性肠病 2例、炎性大肠息肉 1例。取 1 3例正常大肠粘膜标本 (取自距离病变 5 cm以上的部位 )作为对照 ,所有…  相似文献   
29.
不同食管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食管组织病变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TRAP-银染法,对38例食管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38例食管癌组织中,32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4.21%;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其中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中4例呈阳性;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中5例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0%: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中,仅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其阳性检出率为8.33%。三组比较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食管癌发生及其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30.
银染法鉴定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银染法观察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变化的可靠性. 方法 建立细菌生物被膜,分别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进行观察生物被膜的变化. 结果 银染后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观察对生物被膜变化的观察结果完全相符. 结论 用银染法观察细菌生物被膜的变化可靠、便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