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7572篇
  免费   39466篇
  国内免费   20162篇
耳鼻咽喉   5672篇
儿科学   12388篇
妇产科学   7105篇
基础医学   18946篇
口腔科学   9940篇
临床医学   180308篇
内科学   97307篇
皮肤病学   12669篇
神经病学   22858篇
特种医学   2902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599篇
外科学   79814篇
综合类   395500篇
预防医学   88269篇
眼科学   11183篇
药学   182081篇
  1856篇
中国医学   219145篇
肿瘤学   31534篇
  2024年   4328篇
  2023年   16959篇
  2022年   14295篇
  2021年   20043篇
  2020年   19734篇
  2019年   19721篇
  2018年   9494篇
  2017年   19803篇
  2016年   22733篇
  2015年   26855篇
  2014年   55992篇
  2013年   55225篇
  2012年   70755篇
  2011年   78058篇
  2010年   76217篇
  2009年   73788篇
  2008年   90788篇
  2007年   81745篇
  2006年   73240篇
  2005年   82769篇
  2004年   81918篇
  2003年   88921篇
  2002年   75214篇
  2001年   66333篇
  2000年   41995篇
  1999年   29337篇
  1998年   26209篇
  1997年   18889篇
  1996年   17546篇
  1995年   13714篇
  1994年   10737篇
  1993年   4773篇
  1992年   3756篇
  1991年   3610篇
  1990年   3480篇
  1989年   3652篇
  1988年   1160篇
  1987年   986篇
  1986年   691篇
  1985年   596篇
  1984年   413篇
  1983年   256篇
  1982年   155篇
  1981年   109篇
  1980年   54篇
  1979年   16篇
  1958年   93篇
  1957年   15篇
  1956年   13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32.
目的分析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镇平县中医院收治的30例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5例为对照组,以2017年5—11月收治的急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1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护理满意度,并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SAS、SDS)分别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及负性情绪。结果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GQOL-74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3.33%)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损伤控制理论的护理干预应用于急性外伤性脾破裂,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HSK)患者视力恢复及血清微量元素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HSK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更昔洛韦滴眼液及硫酸软骨素滴眼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清肝明目汤进行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视力恢复状况、血清微量元素及泪液免疫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及视力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铁离子、钙离子及铜离子水平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锌离子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泪液IgA、IgG及C3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SK有效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调节血清微量元素的同时增强患者泪液免疫因子水平,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34.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LVS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接受急性冠脉介入治疗的AMI老年患者334例,记录其一般人口资料、住院情况、既往病史等相关数据,全部患者接受心脏彩超检查,根据测得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将患者分为障碍组(LVEF≤40%)与对照组(LVEF40%),对比两组相关资料数据,将检验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可能影响老年AMI患者LVSD的危险因素。结果 334例老年AMI患者中51例发生LVSD,发生率为15.27%。LVSD患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龄、女性占比高、入院心率过快、收缩压过低、既往有房颤史。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cTn)I高表达,前白蛋白(PAB)低表达,入院心率过快、收缩压偏低,新发房颤等可能是影响老年AMI患者合并LVSD的危险因素。结论 NLR、hs-CRP、cTnI高表达,PAB低表达,入院心率高、收缩压低、新发房颤均可能是AMI合并LVSD的危险因素,其中NLR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针对上述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其防治,以减少AMI患者住院期间LV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35.
《中国医药科学》2016,(5):136-138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及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全面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对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前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社会功能、生命活力、心理健康以及情感职能各项指标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干预后,两组的生活质量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合理沟通的治疗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诊治的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合理沟通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1至2年的复发率上,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抑郁和康复疗效量表评分上,观察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运用合理沟通可以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小儿肠炎药敏试验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情况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小儿肠炎患儿8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治疗,观察组对患儿进行便培养观察敏感病原菌情况,同时给予患儿头孢哌酮舒巴坦进行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小儿肠炎便培养以福氏志贺菌为主,进行敏感菌检测试验排在前三位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肠炎培养感染菌主要为福氏痢疾杆菌,建议采用舒普深和β-内酰胺酶抑菌药物作为重症患儿的首选抗菌素,但是临床应根据患儿药敏试验结果和身体情况及时调整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38.
随着高效抗逆转录疗法的运用与推广,HIV感染者的寿命得到延长。HIV是反转录病毒,其反转录酶在HIV复制时可进行DNA复制但无校正能力,导致出错率高,加之药物选择压力等因素,其耐药问题成为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阐明抗逆转录治疗耐药发生发展过程,对艾滋病控制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HIV耐药产生途径与趋势、耐药相关影响因素以及降低耐药率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改善产后女性盆底肌肌力及盆底功能的效果,同时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0月于山西省某院分娩并复查的女性35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n=235),观察组(n=117)。训练组患者分2个阶段进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每个阶段治疗时间为2周,每周进行2次治疗,治疗次数共8次。观察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指导,不予特殊干预,自然恢复。于产后42d、产后6个月时对2组患者进行盆底电生理检测、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调查、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调查,观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产后女性早期盆底肌肌力及盆底功能的临床效果。结果产后42d,2组患者I类肌纤维的肌力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的肌力及疲劳度、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训练组患者I类肌纤维的肌力及疲劳度、Ⅱ类肌纤维的肌力、阴道最大动态压力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2组患者Ⅱ类肌纤维的疲劳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中,2组患者各题选择有影响的人数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盆底功能障碍影响简易问卷中,训练组患者各题选择有影响的人数比例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d,2组患者有性生活人数均较少,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个月,训练组患者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评分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可改善患者盆底肌肌力及盆底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