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9篇
  免费   288篇
  国内免费   300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7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52篇
口腔科学   19篇
临床医学   696篇
内科学   215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74篇
特种医学   207篇
外科学   1531篇
综合类   1547篇
预防医学   293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034篇
  4篇
中国医学   1290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130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91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313篇
  2014年   443篇
  2013年   470篇
  2012年   546篇
  2011年   686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443篇
  2008年   430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06篇
  2005年   273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17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胸腰段后凸畸形影响腰椎诸节段矢状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胸腰段脊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Scheuermann s病、老年性脊柱后凸、脊柱结核椎体破坏、椎体肿瘤、软骨发育不全等〔1、2〕,除了脊柱本身的因素外,胸腰段后凸畸形可由腹部肿瘤引起〔3〕。脊柱曲度正常时,身体重力线应通过各节段生理弯曲的交界处。胸腰段以上重心位于胸椎的前部,胸腰段后凸畸形所造成的成角的或短弧形后凸畸形使损伤平面以上躯体的重心更趋前移,必将进一步加重后凸畸形〔4〕。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患者不断增多,胸腰段后凸畸形常出现局部不稳定,脊柱支撑功能…  相似文献   
72.
腰椎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与患者自身因素、融合方式、内固定物性质、融合节段、随访时间等多方面因素有关,笔者就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患者自身易感因素许多学者认为内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年龄、性别、骨质疏松、术前腰椎状况、术后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有关。Aota等[1]认为在诸多可能引起邻近节段不稳定的因素中,年龄最为重要,他发现年龄大于55岁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率为36.7%,而小于55岁的患者退变率为12%。Chou等[2]认为老年人椎间盘中蛋白聚糖和水的含…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汉族人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间盘退变(lumbar disc degeneration,LDD)的关系。[方法]收集182例汉族人静脉血标本和腰椎MRI,其中对照组101例,病例组81例。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法测定2组标本的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根据MRI显示的信号差异按Schneiderman分级法确定各个体腰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分无、轻、中、重4组。分析病例对照组中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规律,分析其中小于45岁(包括45岁)者基因型及基因频率分布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结果]对照组中FokⅠ和Tru Ⅰ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F59.4%,f40.6%和T79.2%,t20.8%;病例组中FokⅠ和TurⅠ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为:F53.7%,f46.3%和T80.9%,t19.1%,二组中的分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分组中VDR基因TruⅠ和FokⅠ酶切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组中分布差异也无显著性,P〉0.05。[结论]VDR基因Tru Ⅰ和Fok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和汉族人LDD无关。  相似文献   
74.
75.
陈艾茹 《陕西中医》2007,28(3):270-271
目的:纠正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以预防胆红素脑损伤。方法:对照组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清热除湿,通利退黄中药方退黄散(茵陈、栀子、大黄、黄柏、茯苓、白茅根),口服或保留灌肠。结果:黄疸消退,血清胆红素恢复正常,所需时间,治疗组为4.2±2.9d。对照组为6.2±4.6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退黄散”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使湿热之邪从二便排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6.
化瘀通络法治疗老年退变性骨关节炎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5):409-410
  相似文献   
77.
目的 通过对25例前路手术治疗非连续节段颈椎病的临床资料回顾,探讨非连续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5例非连续节段颈椎病人进行前路减压和重建.应用Cage加Cage重建14例;Cage加前路钢板固定7例;Cage加钛网和前路钢板重建4例.并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神经学检查随访20例病人的治疗结果.结果 随访时间18个月-6年3个月.平均37个月.应用JOA评分(17分法)评价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术前平均评分6.2分(3-8分),术后平均评分11.4分(4-15分).有19例见到影象学融合.6例临床融合.未有内固定松动断裂,椎体间融合器下沉等.结论 对于非连续节段颈椎病,如果交界节段无退变不稳的表现,保留交界节段分别对受累节段进行减压和固定融合,是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8.
目的 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人SOX-9(AdSOX-9)对人的颈椎关节突关节软骨细胞凋亡细胞数目及Caspase-3基因表达的作用及相关意义,更好理解颈椎软骨退变的发生机制.方法 应用AdSOX-9按照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处理体外培养软骨细胞,应用TdT介导dUTP-生物缺口末端标记方法(TUNEL)及免疫染色方法观察凋亡细胞数量及Caspase-3基因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25MOI、50MOI剂量作用组TUNEL阳性细胞较空白对照组均明显增加;AdSOX-9转染软骨细胞预处理后,空白对照组、25MOI作用组、50MOI三种处理组Caspase-3表达均明显增加,各时点较空白对照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SOX-9基因对软骨凋亡细胞数目、Caspase-3凋亡基因的影响,存在时间-剂量依赖关系,为软骨细胞退变发病机制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79.
关节镜膝关节清理术治疗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骨关节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治疗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骨关节炎的效果. 方法采用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术后康复训练治疗17例(21膝)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关节骨关节炎. 结果手术时间55~100 min,平均75 min.无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15~20 d,平均13 d.术中关节被动活动范围0°~120°,术后关节活动度0°~110°.随访5~36个月,平均21个月,良好6例(8膝),尚可9例(11膝),差2例(2膝).关节活动范围0°~120°结论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中重度软骨退变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0.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