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29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271篇
耳鼻咽喉   92篇
儿科学   104篇
妇产科学   75篇
基础医学   332篇
口腔科学   103篇
临床医学   4348篇
内科学   1345篇
皮肤病学   20篇
神经病学   2959篇
特种医学   1236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2120篇
综合类   10152篇
预防医学   1241篇
眼科学   71篇
药学   3759篇
  36篇
中国医学   1275篇
肿瘤学   122篇
  2024年   86篇
  2023年   313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455篇
  2019年   491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553篇
  2015年   599篇
  2014年   1095篇
  2013年   1229篇
  2012年   1579篇
  2011年   1605篇
  2010年   1568篇
  2009年   1605篇
  2008年   1764篇
  2007年   1846篇
  2006年   1578篇
  2005年   1933篇
  2004年   1707篇
  2003年   1629篇
  2002年   1142篇
  2001年   1115篇
  2000年   711篇
  1999年   640篇
  1998年   548篇
  1997年   512篇
  1996年   393篇
  1995年   366篇
  1994年   282篇
  1993年   190篇
  1992年   144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110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约60%~90%经手术后获得满意疗效,但腰椎间盘手术失败率在5%~20%,大约一半的手术失败病人需要再次手术治疗。笔者自2003-2005年对12例腰椎间盘摘除术后再突出的病人,采用扩大减压加TSRH后路椎弓根固定系统及Telamon椎间植骨融合手术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2.
目的评价早期胃癌不同扩大手术的实际意义,以选择合理的胃切除和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以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施行规范D2及扩大手术的217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行不同扩大手术的原因、淋巴结清除的必要性及第Ⅱ站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6例,No.5、6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联合脾、脾动脉切除2例,No.10、11p、11d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胃下部癌联合横结肠系膜切除3例,No.15淋巴结未见转移。以上病例术中多数误认为进展期胃癌而扩大了胃切除或淋巴结清除范围,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较多。胃下部癌清除的第Ⅱ站淋巴结中No.11p、12a、14v均未见转移;黏膜下癌(sm癌)中,No.7、8a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黏膜内癌(m癌)(P〈0.05);淋巴管癌栓阳性者No.7淋巴结转移较阴性者明显增多(P〈0.001),No.1、13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sm、癌灶大于3.0cm、凹陷型,淋巴管癌栓阳性)。结论早期胃癌不需施行淋巴结扩大清除术和联合脏器切除。早期胃上部癌不需施行全胃切除术。早期胃下部癌中No.11p、12a、14v淋巴结不需清除.但对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应行标准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73.
目的 动态观察不悬吊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疗效,评价其效果.方法 按照颈椎病脊髓功能状态评定40分法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脊髓损伤的神经和功能分类标准对脊髓型颈椎病和外伤性四肢不全瘫手术前后临床结果评分对照;对椎管矢状径和颈椎稳定性进行放射学随访测量.结果 颈椎病术前平均分为21分,术后33分;外伤性四肢不全瘫进步1~2级;椎管矢状径增加4~5 mm,除术前自身存在不稳征外,影像学检查未发现畸形或不稳征,1例因明显颈部外伤发生关门外,未见关门发生.扩大椎管少数轻度塌陷,但不影响疗效.结论 不悬吊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技术上简便、安全,并发症少,适用于各种病例,甚至老年人.  相似文献   
74.
双针微创穿刺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双针微创穿刺术在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抢救、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出血量 >5 0 m l,GCS评分≤ 8分 ) 4 4例 ,一组行双针微创穿刺治疗 ,另一组行单针微创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治疗效果、血肿清除量和 3个月总生活能力 (ADL)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双针组临床治疗效果、血肿清除量及 3个月 ADL 分级均优于单针组。结论 双针微创穿刺术治疗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较单针法治疗时间短 ,血肿清除率高 ,患者长期生活能力好 ,致残率和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血肿局部炎症、假膜新血管生成、局部纤溶状况及其在CSD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探讨CSDH的发病机制,并为CSDH的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8例CSDH患者作为病例组,2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及血肿液中VEGF及IL-6的含量。比较患者末梢静脉血及血肿液中四种因子的含量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病例组血肿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阳性,血液为阴性;正常对照组血液FDP、d-dimer检测均为阴性;病例组血清VEGF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液中VEGF浓度高于血清中。病例组血清IL-6浓度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肿液中IL-6浓度高于血清中。CSDH患者血肿液VEGF、IL-6水平没有相关性。结论CSDH患者血肿液局部纤溶亢进,局部VEGF分泌旺盛,新血管生成活跃,局部炎症活跃,可导致CSDH不断扩大而参与CSDH发病机制。抗炎治疗、抑制VEGF的生理作用、有选择的对病人施行促凝治疗,可成为部分CSDH病人保守治疗及预防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6.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心脏病、急性心肌梗塞等多种疾病在介入下得到了及时治疗,挽救了生命,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他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病人容易接受等优点,但在实践中该项技术需穿刺动脉来完成。若治疗、护理不当,轻者能引起少量渗血,重者致大量出血或危及生命,因此在护理中识别血肿的严重程度及临床表现,并正确掌握处理血肿措施,对我院心内科自2001年-2007年以来行冠脉内介入术900余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7.
对小儿颌下手术术后血肿阻塞上呼吸道抢救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8.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 评价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5例咯血患者用明胶海绵颗粒、聚乙烯醇(PVA)微球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结果 45例患者均成功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41例咯血完全控制,4例复发,复发率8.9%,5例患者术后出现胸痛和低热不适,无需特别处理,可自行缓解,未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和截瘫等并发症.结论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咯血的一种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9.
利用大分规的简易颅内血肿立体定向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柯东风  马少彬 《广东医学》2003,24(11):1155-1155
随着单纯钻孔抽吸术、碎吸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推广应用 ,越来越多的脑出血患者得到了有效的救治 ,而如何进行快速、准确的定位便成了治疗成败的首要问题。目前 ,临床上定位方法有多种 ,如应用立体定向仪[1 ] 、CT扫描下定位[2 ] 、标志物定位法[3 ] 、331定位法[4]等 ,但这些方法不仅操作繁琐 ,不易掌握 ,而且费用昂贵。近年来 ,我们利用大分规可测量弧面上两点间直线距离的特点 ,摸索出一套简易定位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6 2例 ,男 39例 ,女2 3例 ;年龄 39~ 85岁 ,平均 6 3岁…  相似文献   
80.
目的:对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进行探讨。方法:对48例经CT证实“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高龄患者均行颅骨钻孔引流术?并对并发症制定严密的预防观察及护理方案。结果:术后出现血肿复发2例,继发硬膜下血肿、张力性气颅各1例,肺部感染5例,经处理后均痊愈。结论:对高龄患者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通过术后的细致观察预防并发症及有效的护理和处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及并发症的预防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