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978篇
  免费   2701篇
  国内免费   1166篇
耳鼻咽喉   141篇
儿科学   181篇
妇产科学   602篇
基础医学   927篇
口腔科学   113篇
临床医学   10782篇
内科学   5997篇
皮肤病学   66篇
神经病学   1783篇
特种医学   5023篇
外国民族医学   52篇
外科学   4271篇
综合类   18934篇
预防医学   3080篇
眼科学   180篇
药学   7812篇
  125篇
中国医学   3893篇
肿瘤学   1883篇
  2024年   382篇
  2023年   1464篇
  2022年   1353篇
  2021年   1773篇
  2020年   1713篇
  2019年   1919篇
  2018年   873篇
  2017年   1700篇
  2016年   1788篇
  2015年   1920篇
  2014年   3227篇
  2013年   3190篇
  2012年   3877篇
  2011年   3975篇
  2010年   3724篇
  2009年   3621篇
  2008年   3560篇
  2007年   3460篇
  2006年   3207篇
  2005年   3091篇
  2004年   2660篇
  2003年   2411篇
  2002年   2121篇
  2001年   1715篇
  2000年   1191篇
  1999年   967篇
  1998年   884篇
  1997年   789篇
  1996年   750篇
  1995年   597篇
  1994年   494篇
  1993年   341篇
  1992年   312篇
  1991年   292篇
  1990年   170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66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患病年龄以30~50岁多见,其发生率可达20%~40%。传统治疗方法为子宫切除术、肌瘤摘除术。由于其创伤大且恢复较慢,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生理和心理创伤。自1995年首次提出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e arterial embolizafion,UAE)治疗子宫肌瘤的新概念,UAE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高、恢复快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2.
恶性肿瘤并发血栓形成27例临床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5年Armad Trousseau报道癌症患者发生血栓,是血液系统继发的特殊改变,表现为自发性血管内凝血。1878年Billroth发现这类血栓中存在肿瘤细胞,从而认为与肿瘤转移有关[1]。近年来,我院各科室时有恶性肿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形成,有的突然发病而猝死。现将有关资料记录完整的27例  相似文献   
83.
来自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杜克大学的Cheryl D.Bushnell博士与Larry B.Goldstein医生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长期使用它莫西芬(tamoxifen,TF)似乎可增加卒口的风险,特别是缺血性卒中;但其绝对风险的增加很小。研究人员因此推论TF可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有可能是  相似文献   
8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累及血管的炎症和慢性闭塞性疾病。主要侵袭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为主。本病在祖国医学中属“脱疽”范围。病人大多数为男性,多发于青壮年。发病多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或禀赋素虚等致病,这些原因可导致阳气不足。在阳气不足时外感寒湿侵袭,致寒湿凝聚经络,痹阻不通,气血运行不通而导致四肢受病。临床表现患肢发凉、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后期可有患肢组织营养障碍而致肢体远端溃烂或坏死,趾(指)节脱落。我科2001年4月~2005年4月收治32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现将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32例,其中男28例,女4例;年龄为20~72岁;中医辨证:寒凝血痹型22例,血瘀化热型8例,热毒炽盛型2例。2辨证施护2.1寒凝血痹型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剧痛。步履不利,呈间隙性跛行。舌淡,苔白腻,脉沉细。2.1.1治则: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为主,方用当归四逆汤合阳和汤加减[1]。2.1.2护理:嘱病人严禁吸烟。同时注意患肢保暖,寒冷季节应穿较厚的棉袜或棉套御寒,以免患肢受寒湿之邪。保暖同时不宜过热,不宜热敷及理疗,以免加重组织缺氧程度。...  相似文献   
85.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6月我们采用GDC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其中4例有2个动脉瘤,共130个)。前交通动脉瘤42个,后交通动脉瘤53个,颈内动脉瘤6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大脑后动脉瘤8个,大脑前动脉瘤6个,小脑后下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按Hunt-Hess分级:Ⅰ级38例,Ⅱ级54例,Ⅲ级23例,Ⅳ级11例。必要时辅以篮筐技术、重塑技术、支架技术、双微导管或连环技术、蚕食技术。结果成功栓塞126例动脉瘤,其中103例为100%栓塞,21例为95%,2例为90%。12例在栓塞后6~18个月进行造影随访,所栓塞动脉瘤均未见复发征象。结论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治疗手段。联合运用多种栓塞技术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6.
一种新型的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血栓大小的改良,建立适用于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方法 将10个长度0.8~1.0 mm、宽度0.35 mm的白色血栓经颈内动脉分别注入栓塞脑动脉,形成局灶性脑血栓模型.接受脑血管栓塞的138只SD雄性大鼠被随机分为两大组,分别为单纯缺血组(n=68)和延迟溶栓治疗组(n=70).单纯缺血组不接受任何治疗;延迟溶栓治疗组分别在血栓注入3、6和9 h后,将10 mg/kg的rt-PA自股静脉缓慢注入.使用MRI评价梗死灶的位置、大小、栓塞后不同时间的相对脑血流量.末次MRI检查结束后,大鼠脑组织用4%甲醛固定,作病理检查.结果 共有131只大鼠在血栓注入后脑内形成明确梗死灶,模型成功率为95%,脑梗死仅位于同侧大脑半球占84.7%(111/131),局限于左侧顶叶皮质或(和)左侧基底节的占79.4%(104/131),局灶性脑梗死体积占同侧大脑半球(23.12±6.04)%;对侧大脑半球也同时出现梗死灶占14.5%(19/131).发生局灶性出血11只,大面积出血1只,出血率为9.2%(12/131),均发生在延迟溶栓组.单纯缺血组大鼠,在血栓注入后3、6和9 h的rCBV分别为(34.13±17.55)%、(40.67±25.91)%和(40.72±26.51)%,各组之间rCBV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3 h和6 h,Z=-0.958,P=0.338,3 h比9 h,Z=-1.147,P=0.251).延迟溶栓后成活率高(24 h死亡13只;48 h死亡1只,溶栓后8 d和12 d各死亡1只).结论 改良后的大鼠脑血栓模型是可靠的可重复性的类似于人类大脑中动脉分支栓塞的脑血栓模型,适用于研究延迟溶栓治疗的大鼠脑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87.
患者男,16岁。因先天性心脏病(下腔型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接受心脏手术,手术当天病情平衡,但于次日上午突咳血性黏痰,连续4d咳血痰并逐渐加重,呼吸困难。血压96/36mmHg(12.77/4.79kPa),双肺闻及湿性罗音。急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88.
3种不同支气管动脉栓塞方法治疗大咯血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3种不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观察不同的栓塞物质和栓塞方式对大咯血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93例大咯血病例,26例行单纯明胶海绵栓塞,30例行夹心面包法栓塞,37例行四重夹心面包法栓塞。所有病例随访6~24个月。结果 3组病例近期(6个月内)有效率:单纯明胶海绵栓塞92%(24/26),夹心面包法栓塞100%(30/30),四重夹心面包法栓塞100%(37/37);远期疗效(6-24个月)单纯明胶海绵栓塞和夹心面包法栓塞均有复发病例,四重夹心面包法栓塞无复发病例。结论 四重夹心面包法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大咯血的一种简便、创伤小,且高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9.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门脉高压性胃病的治疗方法。方法48例患者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比分析术前、术后的胃镜及超声检查指标。结果术后患者的胃镜下表现及门静脉内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内径、脾厚度等指标均改善。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能够降低门静脉压力,对门脉高压性胃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0.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介入治疗在胃肠道动脉性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78例消化道动脉性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动脉栓塞、药物灌注的治疗经验.结果 本组患者十二指肠溃疡15例,胃溃疡5例,胃癌2例,Dieulafoy病1例,血管畸形和发育不良9例,胃肠术后吻合口出血8例,肝胆疾患术后肝动脉破裂出血10例,Crohn病5例、肠道憩室出血6例、小肠炎或溃疡6例,小肠息肉3例,小肠中度恶性间质瘤1例,小肠高分化平滑肌肉瘤2例,直结肠癌5例.74%(58/78)的患者DSA造影阳性,造影剂外溢直接征象者33%(26/78),术后吻合口出血直接征象者83%(15/18).介入治疗的病例中动脉药物灌注15例,技术成功率60%(9/15),临床成功率40%(6/15);栓塞36例,技术成功率86%(31/36),临床成功率72%(26/36);介人治疗后再出血率16%(8/51),其中1例栓塞后再呕血经胃镜治疗无效死亡.DSA造影和介入治疗后手术者27例,造影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8%(21/27).随访时间2个月至3年,未发生胃肠道缺血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DSA对消化道动脉性出血的定位、定性有着重要价值,选择性动脉栓塞及药物灌注止血安全有效,有助于择期手术和并发症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