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9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6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24篇
预防医学   1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3篇
中国医学   81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自1993年以来,笔者采用耳针结合TDP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80例,并与西药治疗30例进行对照比较,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耳针配合局部封闭治疗枕神经痛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痛和枕小神经痛的合称 ,多因外感、受凉、颈椎病等侵犯或压迫枕神经而诱发。临床主要症状为枕后部阵发性剧痛 ,并可向同侧颞部、耳后及头顶放射 ,间歇期间往往正常。多年来 ,作者采用耳针配合局部封闭的方法治疗该类患者 60例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患者分为 2组。治疗组共 60例 ,男性 2 9例 ,女性 31例 ;年龄最大 68岁 ,最小 1 7岁 ;病程最短 1d,最长 1 0d。对照组 40例 ,男性 2 1例 ,女性 1 9例 ;年龄最大65岁 ,最小 1 5岁 ;病程最短 2d ,最长 1 5d。1 .2 诊断标准 参照《…  相似文献   
13.
杨兆民 《江苏中医》1991,12(5):24-25
  相似文献   
14.
为了寻求影响心血管功能的有效耳穴,并探讨耳针的作用机理。本文对失血性休克状态下的家兔,观察耳针“心穴”对其心泵功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耳针组和对照组在休克前、休克时所观察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1),耳针后5、10、15、20、25、30、60min 时,见耳针组动脉血压(BP)、心率(HR)、每搏出量(SV)、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阻抗环(dz/dt-P)有明显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1)。尤其在耳针后15~30min 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本工作证明,耳针“心穴”确实存在抗休克作用,且认为这种抗休克作用与改善内脏器官血流量及改善心功能有一定联系,可为临床治疗休克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耳针配合刮痧疗法治疗黄褐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褐斑又称肝斑 ,属于中医学“面尘”、“黧黑斑”的范畴 ,由忧思抑郁、血虚不华、火燥津亏而成。凡七情内伤、饮食不调、劳倦失宜、妇女经血不调等均可致病 ,本病男女均可发病 ,犹以中青年女性为多见 ,而本病又无特殊药物治疗 ,笔者自 90年代末 ,即开始使用耳针配合刮痧疗法治疗黄褐斑 5 0例 ,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5 0例 ,其中男 1例 ,女 4 9例 ;年龄 11~ 5 6岁 ,其中11~ 30岁者 5例 ,31~ 4 0岁者 2 1例 ,4 1~ 5 0岁者 2 2例 ,5 1岁以上者 2例 ;病程 2a以下者 2 9例 ,2~ 5a者 2 0例 ,6~ 10a者 1例 ,…  相似文献   
17.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观察耳穴电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痛经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将80例EMT痛经患者随机分为耳电针组和体电针组。耳电针组刺激耳穴子宫、皮质下、神门、内分泌等,体电针组刺激体穴天枢、气海、关元、三阴交、地机、子宫等,均每次留针30 min,隔天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自月经干净后次日开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痛经程度评分,并评定总体疗效,放射免疫法检测不同治疗阶段的血浆前列腺素E2(PGE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结果:耳电针组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3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5%;体电针组痊愈1例,显效2例,有效3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总体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痛经程度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降低(均P<0.01),治疗后第3次月经时,耳电针组评分低于体电针组(P<0.05)。两组治疗后第3次月经时与治疗后第1次月经时比较,血浆PGE2含量均下降(均P<0.01),血浆6-Keto-PGF1α含量均升高(均P<0.01);治疗后第3次月经时耳电针组与体电针组比较,血浆PGE2含量较低(P<0.05),血浆6-Keto-PGF1α含量较高(P<0.05)。结论:耳穴电针和体穴电针均可有效治疗EMT痛经,但耳穴电针比体穴电针具有更加持续的镇痛作用;抑制血浆PGE2分泌,减轻盆腔局部炎性反应,以及升高血浆6-Keto-PGF1α水平,抑制血管及子宫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可能为耳穴电针和体穴电针治疗EMT痛经的部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窦炎的耳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窦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也是难治病之一。我们采用耳针治疗25例获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25例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0~39岁者6例,40~49岁者9例,50~59岁者7例,60岁以上者3例。经胃镜确诊者17例,钡餐摄片确诊者8例。病史在5年以内  相似文献   
19.
一、有关 ACULARS 简介ACULARS 是针灸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Acupuncture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ral Systen)的简称。ACULARS 收录了1984年以来国内外300多种生物医学期刊中有关针灸、针麻、经络方面的文献和专业会议资料约8000余条,收录的期刊有中、英、日、德、法、俄等十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方法,将86例不同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44例,对照组42例。实验组采用小剂量氯胺酮静脉点滴配合耳针疗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时肌肉注射吗啡法。结果实验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χ2=3.965,P<0.05)。提示小剂量氯胺酮静脉点滴配合耳针是减缓癌性疼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