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24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182篇
儿科学   15篇
妇产科学   25篇
基础医学   299篇
临床医学   875篇
内科学   42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107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196篇
综合类   1421篇
预防医学   267篇
药学   397篇
  7篇
中国医学   103篇
肿瘤学   42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32篇
  2019年   142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20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231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295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217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199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88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利用含有人甲胎蛋白启动子的腺相关病毒载体,构建能在人肝癌细胞株中特异表达目的的基因的质粒。方法 通过设计含有特定酶切点位点的引物,选择性地从人基因组中扩增出人甲胎蛋启动子(AFP promoter)主列并克琶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基因的质粒,pRT-UF5上,构建成含报告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质粒rAAV-AFP-GFP转染表达AFP的Hep G2细胞株和不表达AFP的293因的质粒rAA  相似文献   
72.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肿瘤标志物之一,对于肝细胞癌、卵黄囊和胚胎性肿瘤有较强的特异性。一般认为在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等良性肝病中AFP高于5.7nmol/L的比例<1%,而AFP>14.3nmol/L者则未见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肝硬化患者,其血清AFP持续高于14.3nmol/L达2个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3.
肝癌的发生与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密切相关,预后完全不同,但都可能产生甲胎蛋白(AFP)。血清AFP含量的测定对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价值已有较多报道,而且已有资料表明在肝硬化向肝癌发展的漫长过程中,血清AFP含量在较高浓度(>200μg/L)反复波动的肝硬化人群的肝癌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肝硬化人群[1]。因此对AFP的动态观察是临床诊断肝癌变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降低肝硬化人群的AFP含量及阳性率,对肝硬化的良性发展有重要作用。1997.3~1998.6动态观察四氯化碳(CCl4)损伤大鼠肝细胞后血中AFP变化及汉丹肝乐(HIDGL)对血中AFP含量及阳性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4.
对原发性肝癌(PHC)81例;良性肝病58例;转移性肝癌11例;正常对照20例,进行血清标志物甲胎蛋白(AFP)、AFP异质体、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同工酶(5′-NPD)、唾液酸(SA)联合检测。结果显示四项标志物的组合能提高对PHC的诊断率(93.83%),同时还可用于小肝癌的诊断及PHC疗效观察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75.
甲胎蛋白(AFP)作为原发性肝癌较为敏感而特异的生化标志,在旰癌普查、早期诊断、疗效判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几年还有不少新的思路,如AFP异质体用于肝癌的鉴别诊断等。然而,AFP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生物学活性十分复杂,其与肝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阐明,某些基础研究的成果也亟待推广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6.
80例原发性肝癌血清HBsAg与AFP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塬发性肝癌虱血清乙肝表面抗原与甲胎蛋白值的关系。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血清HBsAg,放免法检测血清AFP。结果:80例PHC患者中,HBsAg阳性者73例,阴性者7例。HBsAg阳性者AFP中位数为865ng/mL,阴性者35ng/ml,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77.
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产前筛选唐氏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是联合检测母细胞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OG)游离雌三醇,并结合年龄进行综合评价,三项指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出妊娠妇女产出唐氏综合征新生儿的个体危险率。经大于或等于某个特定的阈值则为阳性。其检测率达75%,假阳性率为4%,是方便而又有效的一种筛查手段。本语文详述方法的细则。  相似文献   
78.
筛查唐氏综合征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产前筛选唐氏综合征最有效的方法是联合检测母血清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游离雌三醇(uE_3),并结合年龄进行综合评价。三项指标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计算出妊娠妇女产出唐氏综合征新生儿的个体危险率。危险率大于或等于某个特定的阈值则为阳性。其检测率达75%,假阳性率为4%,是方便而又有效的一种筛查手段。本文详述该方法的细则。  相似文献   
79.
若干肿瘤标志物对原发性肝癌诊断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Shi X  Zhou Y  Xia L 《中华肿瘤杂志》1998,20(6):437-439
目的综合评价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γ-谷氨酰转肽酶(GGT)、唾液酸(SA)和癌胚抗原(CEA)对原发性肝癌(PHC)的诊断价值以及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PHC、8例肝转移癌、89例良性肝病及131例非肝病者,联合检测AFP、AFu、GGT、SA和CEA。结果5项指标对PHC诊断的敏感性分别是65.4%、70.8%、34.8%、60.2%和36.4%;特异性分别为92.6%、98.1%、87.1%、94.5%和77.8%;AFP、AFu、GGT和SA联合检测对PHC诊断的敏感性是81.4%,特异性为91.6%。结论5种肿瘤标记物中,AFu和AFP对PHC诊断意义较大;AFu、AFP、GGT和SA联合检测可提高对PH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80.
两种方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AFP)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作对比分析.方法随机抽取150份临床送检的标本,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与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测试甲胎蛋白的含量,对测试数据进行相关性试验、线性试验、精密度试验、回收试验.结果两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的线性范围较宽(1-980ng/ml),重复性较好(批内CV值3.4%,批间CV值3.5%),回收率较高(97.2%).结论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优于微粒子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甲胎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