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10篇
  免费   4315篇
  国内免费   1487篇
耳鼻咽喉   248篇
儿科学   567篇
妇产科学   233篇
基础医学   3302篇
口腔科学   315篇
临床医学   6827篇
内科学   4355篇
皮肤病学   436篇
神经病学   1490篇
特种医学   126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7篇
外科学   1495篇
综合类   14493篇
预防医学   11163篇
眼科学   389篇
药学   5449篇
  66篇
中国医学   4366篇
肿瘤学   1792篇
  2024年   734篇
  2023年   2517篇
  2022年   2132篇
  2021年   2592篇
  2020年   2433篇
  2019年   2115篇
  2018年   1103篇
  2017年   1474篇
  2016年   1830篇
  2015年   1943篇
  2014年   2854篇
  2013年   2795篇
  2012年   3411篇
  2011年   3222篇
  2010年   2809篇
  2009年   2507篇
  2008年   3726篇
  2007年   2940篇
  2006年   2340篇
  2005年   2677篇
  2004年   2164篇
  2003年   1990篇
  2002年   1432篇
  2001年   1333篇
  2000年   738篇
  1999年   499篇
  1998年   430篇
  1997年   329篇
  1996年   283篇
  1995年   223篇
  1994年   192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109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77篇
  1989年   106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目的了解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的分布特征与危险因素,提高对CRE感染的防治能力。方法采用病例对照(1∶1)研究,收集2013年3月至2018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PICU分离CRE与碳青霉烯类敏感肠杆菌科细菌(CSE)的患者各81例,按年龄分为新生儿与非新生儿两组,分别研究两组CRE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PICU CRE感染或定植最常见的标本来源是呼吸道,其次为血流系统,最常见菌种是肺炎克雷伯菌,其次为阴沟肠杆菌。多因素分析显示,新生儿组各协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前呼吸机使用时间是非新生儿CRE感染或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暴露时间是可能减少CRE感染或定植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在PICU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呼吸机及其他留置装置,同时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2.
目的 通过对2013-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本地户籍肺结核流行特征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疫情控制方法,达到提高疫情控制效果的目的。 方法 在“国家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下载首管理单位为越秀区、登记时间为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地户籍的新登记肺结核患者的病案信息,将信息表转换成FoxPro 6.0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本地居民肺结核登记发病率、复发比例、病型分布、人群分布、发现方式、患者延误、HIV检出率、非结核菌检出率及耐药检出率等变化情况。 结果 肺结核登记发病率从2013年的85.84/10万下降到2017年的58.73/10万,5年间下降了3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47,P<0.001)。复发比例分布在8%~12%之间,不同年份的复发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5,P=0.008)。病型以浸润型肺结核为主,占97.14%,其次是结核性胸膜炎,占2.36%,不同年份的病型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2,P=0.195)。男∶女性别比1.98∶1 ;65岁及以上病人占比最高,为23.50%,25岁以下占比最小,为10.81%,但不同年份的年龄段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5,P=0.001),其中55岁以上构成比有所提高;无业、离退休占比分别为45.61%和29.29%,不同年份的职业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94,P<0.001),其中商业服务和离退人员构成比例有所提高。患者因症就诊被发现占63.72%,综合医院转诊发现占26.36%,各年因症就诊和转诊为主的发现方式没有改变,不同年份的发现方式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27,P<0.001),其中因症就诊比例有所提高,转诊比例有所下降。总涂阳病人就诊延误率46.45%明显高于总涂阴患者的3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76,P<0.001);总涂阳病人确诊延误率17.32%明显低于涂阴病人确诊延误率4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3.26,P<0.001)。HIV检出阳性率0.61%。非结核分枝杆菌总体检出率12.45%,各年间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7.75.P=0.101)。总耐药率为18.74%,耐多药率8.46%,不同年份耐多药检出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5.15.P=0.272)。 结论 2013-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结核病疫情呈不断好转趋势, 但仍应重点加强对男性、无业、离退休人群的防控工作,积极开展新登记肺结核患者的菌型鉴定工作,提高HIV和耐药结核病的筛查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人格特征对喉鳞状细胞癌(LSCC)患者术后近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19例男性LSCC患者,术后5~7 d采用SCL-90、SAS、SDS自评量表评估术后心理状态,采用EPQ问卷测评患者的人格特征。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分析LSCC患者术后近期SAS和SDS评分的影响因素。结果 男性LSCC患者术后SCL-90、SAS、SDS得分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EPQ中精神质(P)量表和神经质(N)量表得分高于中国常模(P<0.01)。男性LSCC患者术后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5)。家庭收入、手术方式、术后近期是否行放化疗、P和N人格特征是术后SAS评分的影响因素(均P<0.01);家庭收入、手术方式、术后近期是否行放化疗和N人格特征是术后SDS评分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 LSCC患者术后近期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具有P和N人格特征;家庭收入、手术方式、术后近期是否行放化疗以及P和N人格特征是影响术后SAS及SDS评分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薄层色谱鉴别在历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而薄层扫描含量测定在最近几版《中国药典》中的应用比例逐渐降低。随着对中药质量标准体系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薄层色谱法的不足之处陆续显现,如仪器普及率低、设备并不简单、结果重复性和稳定性较差、鉴别速度及准确性不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展开剂毒性大等,逐渐不合时宜。在制定中药质量标准时,研究者不应该墨守成规,薄层色谱鉴别也不应该是雷打不动的定性鉴别必备选项。高效液相色谱法具备完全取代薄层色谱法的可行性,薄层色谱法可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补充。为充分降低检测成本、缩短检测周期、提高鉴别效率,笔者建议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应该大幅减少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的应用,增加高效液相特征图谱鉴定,尽量做到“一个条件,一张图谱”;除非确有必要,《中国药典》等国家质量标准体系应将薄层色谱鉴别作为推荐方法,而非强制标准。  相似文献   
35.
目的分析老年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总结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老年宫颈癌手术患者338例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1年内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87例)和未复发组(251例)。对两组患者的个体资料[年龄、体重指数、性行为开始年龄、生育史、吸烟史、性伴侣性行为、性伴侣数量、医疗保险、经济收入、人乳头瘤病毒(HPV)载量、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家族宫颈癌史等]、病情及医疗资料(肿瘤位置、肿瘤大小、术前处置措施、手术方案、术后放化疗情况等)及病理诊断(临床分期、组织分化、肿瘤间质浸润、病灶类型、淋巴结间隙浸润及淋巴转移情况)资料进行整理,并行组间比较,分析可能影响老年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及高危因素,探讨老年宫颈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老年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复发相关因素为:体重指数、HPV载量、SCC-Ag水平、生育史、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术前化疗、组织分化、病灶类型、淋巴结间隙浸润以及淋巴转移;老年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有:SCC-Ag1.5μg/L、ⅢA期、G3分化、内生型病灶、淋巴结间隙浸润、淋巴转移。老年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复发至少具备以下2项及以上的病理特征:高分期、高分化、病灶内生型、病灶浸润转移。结论老年宫颈癌手术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以患者宫颈组织发生严重的病理改变为主,临床应在术前进行全面的病理活检,制定周全的手术方案,充分评估患者术后复发可能性及患者术后获益之间的平衡,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综合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36.
目的 分析灌云县2016—2021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手足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灌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以及病原学变化等。结果 2016 —2021年灌云县手足口病 4 205例,呈现出“隔年高发”特征,年平均发病率为67.50/10万;4 —6月和10 —12月为高发期;男性占比明显高于女性;0~4岁散居儿童居多;伊山镇、侍庄街道和东王集镇发病率位居前三。2016 —2017年确诊患儿病原以EV71为主,2018—2021年以Cox A6为主。8例重症病例集中在1~5岁,确诊的重症患者以EV71感染为主。结论 灌云县手足口病疫情具有“隔年高发”和季节性“双峰流行”特征,以0~4岁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和灌云县县城及周边镇(街)为高发区域。EV71灭活疫苗接种能有效预防EV71病毒引发的手足口病。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胃癌患者人乳头瘤病毒16(HPV 16)感染情况及其对癌组织真核翻译起始因子5 A2(EIF5 A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枝江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147例为样本进行横断面研究,采集患者基本资料并取胃癌病理标本分别检测病理特征、HPV 16阳性率、HPV载量以及EIF5 A2表达水平,根据是否合并HPV 16感染将患者分为HPV组和非HPV组,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并分析EIF5 A2表达水平与HPV 16感染的关系。结果 147例胃癌患者合并HPV 16感染82例(55.78%),其中HPV组年龄高于非HPV组(P<0.05);HPV组肿瘤直径、Lauren分型弥漫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EIF5 A2表达水平与非HPV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HPV 16载量增加,EIF5 A2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样本相对发光单位(RLU)/标准阳性对照临界值(CO)100~1 000和RLU/CO>1 000的患者EIF5 A2表达水平高于RLU/CO<1和RLU/CO 1~100的患者,同时RLU/CO>1 000的患者EIF5 A2表达水平高于RLU/CO 100~1 000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和HPV 16载量为胃癌患者EIF5 A2表达水平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胃癌患者HPV 16感染率较高,且HPV 16感染与肿瘤生长、浸润和分型均存在密切联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HPV 16感染可促进EIF5 A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38.
目的分析扬州市手足口病病原特征,探索病原变化规律。方法采集手足口病病例咽拭子/肛拭子标本,使用Real-time PCR法检测通用肠道病毒核酸检测,阳性标本进行EV71和CoxA16检测。结果 2010—2017年扬州市累计报告手足口病55 373例,发病率100.66/10万~225.56/10万,年均153.53/10万。报告死亡3例,病死率为5.42/10万。报告重症病例146例,占0.26%。发病呈4—7月、10—12月双峰型(分别占55.47%、25.06%)。≤5岁病例占91.56%;男女比为1.53∶1。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仪征市(250.53/10万)、扬州市区(198.89/10万)、高邮市(100.34/10万)。病原学检测3 669例,阳性率60.48%,其中,EV71、CoxA16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74%、20.01%、19.73%。重症病例以EV71型为主(占74.63%)。普通病例中通用、CAV16、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重症病例,EV71阳性检出率低于重症病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012—2017年报告聚集性疫情49起,波及病例276例,发生地幼儿园占93.88%,主要为CAV16型、EV71型。结论 2010—2017年扬州市手足口病发病率较高,优势毒株各异,重症病例多为EV71型,应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  相似文献   
39.
  目的  分析高级别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high-grade G3 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tumors,GEP NET G3)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7月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6例GEP NET G3,收集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结果  86例GEP NET G3的原发肿瘤部位包括胰腺(40例)、胃肠(37例)以及原发肿瘤不明(9例)。镜检肿瘤均分化良好,呈器官样、巢状生长,局灶可见假腺样、细条索样或缎带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肿瘤的Ki-67指数范围为21%~60%,中位值为30%,生长抑素受体2(somatostatin receptor type 2,SSTR2)的阳性率为83.9%(26/31),在检测病例中没有发现微卫星不稳定和P53异常表达(分别为0/24、0/11)。生存分析表明,获得随访的76例患者,27例患者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48.6(26.6~70.6)个月,确诊时有无远处转移和能否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对患者的总生存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肿瘤部位、确诊时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以及Ki-67指数对患者的总生存影响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确诊时有远处转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HR=7.33,95% CI:1.56~34.10)。  结论  GEP NET G3的确诊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易发生远处转移是其临床特点和主要的预后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喉癌患者血小板表面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纤维蛋白原受体(PAC-1)、血小板P-选择素(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间在我院耳鼻喉科手术治疗的116例喉癌患者,随访≥2年,并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法检测外周血PAC-1和CD62P阳性率,并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复发的关系。结果喉癌患者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82±1.76)%和(22.87±3.13)%,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而且在喉癌患者PAC-1表达和CD62P表达呈正相关性(r=0.238,P<0.05)。T3-T4分期或N2-N3分期患者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T1-T2分期或N0-N1分期患者(P<0.05)。另外远处转移组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发生转移组(P<0.05);随访期间有2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为20.69%。复发喉癌患者PAC-1、CD62P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7.02±0.85)%和(21.84±1.17)%,明显高于未复发的喉癌患者(P<0.05)。经Logistics回归分析,PAC-1和CD62P是喉癌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AC-1和CD62P阳性表达率与喉癌患者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同时可作为喉癌局部复发、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