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07篇
  免费   1254篇
  国内免费   505篇
耳鼻咽喉   27篇
儿科学   98篇
妇产科学   146篇
基础医学   598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5656篇
内科学   3456篇
皮肤病学   46篇
神经病学   707篇
特种医学   1021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1878篇
综合类   9317篇
预防医学   1537篇
眼科学   119篇
药学   4174篇
  68篇
中国医学   2851篇
肿瘤学   234篇
  2024年   211篇
  2023年   900篇
  2022年   727篇
  2021年   1011篇
  2020年   922篇
  2019年   1049篇
  2018年   437篇
  2017年   969篇
  2016年   928篇
  2015年   1032篇
  2014年   1732篇
  2013年   1692篇
  2012年   2004篇
  2011年   2028篇
  2010年   1861篇
  2009年   1696篇
  2008年   1688篇
  2007年   1633篇
  2006年   1436篇
  2005年   1428篇
  2004年   1171篇
  2003年   1057篇
  2002年   915篇
  2001年   709篇
  2000年   499篇
  1999年   356篇
  1998年   321篇
  1997年   300篇
  1996年   234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84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81.
82.
目的观察复方血栓通联合常规剂量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痛对调脂达标率的影响。方法将72例冠心痛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单纯给予氟伐他汀(来适可)40mg/d治疗,观察组38例在氟伐他汀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4周及8周分别测定血清LDL—C,以LDL—C≤2.6mmoL/L为标准判断调脂达标,对比两组间达标率。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治疗4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53%和7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后LDL—C达标率分别为77%和87%,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联合氟伐他汀调脂疗效确切,可提高常规剂量氟伐他汀短期调脂达标率。  相似文献   
83.
历历 《医药保健杂志》2007,(4X):I0003-I0003
轻微的淤紫、碰伤、心悸、割伤……这些都认为是小病,不用去看医生它们也会自然消失或者愈合的,在这里专家提醒你,小恙也可藏大病,淤紫可能预示着深静脉血栓,心悸可能预示着心脏病等等,所以您千万不可忽视,要随时留意它们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4.
于近日在希腊雅典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高峰会上,与会专家集中讨论了ADP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及预防方面的成就和临床应用的试验证据,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研讨。  相似文献   
85.
对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采用血栓通治疗,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各项参数水平指标、尿白蛋白排泄率及肾功能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栓通是治疗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较好药物.  相似文献   
86.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疾病,临床上表现为眩晕,伴头痛、恶心、呕吐、运动或感觉障碍、意识或视野障碍、心悸震颤、纳差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的趋势。我院结合血液流变学、经颅多普勒超声等现代检查手段以及临床表现特点,认为其发病机制有别于中医以往认为的一般“眩晕”的概念,强调“气虚血瘀”的病机关键,采用大剂量黄芪注射液与血栓通联合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7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治疗组42例,男26例,女16例,…  相似文献   
87.
老年脑卒中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分析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全身的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在老年脑卒中患者中容易并发。我科1a来收治的老年脑卒中导致偏侧肢体瘫痪者中有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取得较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8.
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联合下肢深静脉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6):508-510,F003
  相似文献   
89.
目的:观察超声电丛刺头穴丛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以及治疗前后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变化。方法:①选择2003-01/2005-06在沈阳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男160例,女101例。均为首次患病,且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2组:丛刺治疗组131例,对照组130例。②丛刺治疗组:采用超声电丛刺治疗仪于头部电丛刺顶区(运动区),以100~200Hz疏密波电针通过6~8h,1次/d,1个疗程30次。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脑血管病药物同等治疗。丛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干预30d。两组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为基本恢复,减少46%~90%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③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α-颗粒膜蛋白水平;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血栓素A2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方法测定脂蛋白(a)水平。应用神经电生理检测仪检测体感诱发电位。④计数和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261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丛刺治疗组131例中:基本恢复31例,显著进步80例,进步15例,总有效率为96%(126/131);对照组130例:基本恢复14例,显著进步68例,进步12例,总有效率为72%(96/130);丛刺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丛刺治疗组治疗后血浆α-颗粒膜蛋白、血栓素A2、D-二聚体和脂蛋白(a)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丛刺治疗组治疗后体感诱发电位的波潜伏期与传导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结论:超声电丛刺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指标及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90.
危重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危重患儿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DVT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患儿应用股静脉插管。诊断DVT后均接受抗凝,祛聚综合治疗。4例行溶栓治疗;10例全部治愈,随访9例无复发,1例固原发病行截肢。结论:DVT在儿科发病率低,中心静脉插管是儿科DVT的主要危险因素,综合应用溶栓、抗凝及祛聚治疗,效果良好,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