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254篇
  免费   1463篇
  国内免费   574篇
耳鼻咽喉   167篇
儿科学   121篇
妇产科学   91篇
基础医学   453篇
口腔科学   67篇
临床医学   6739篇
内科学   1863篇
皮肤病学   92篇
神经病学   3323篇
特种医学   18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2565篇
综合类   17396篇
预防医学   2292篇
眼科学   1081篇
药学   6504篇
  62篇
中国医学   14541篇
肿瘤学   61篇
  2024年   271篇
  2023年   888篇
  2022年   737篇
  2021年   978篇
  2020年   1008篇
  2019年   948篇
  2018年   406篇
  2017年   866篇
  2016年   1085篇
  2015年   1289篇
  2014年   2517篇
  2013年   2549篇
  2012年   3125篇
  2011年   3360篇
  2010年   3252篇
  2009年   3259篇
  2008年   3456篇
  2007年   3368篇
  2006年   3008篇
  2005年   3496篇
  2004年   3026篇
  2003年   3095篇
  2002年   2443篇
  2001年   2221篇
  2000年   1558篇
  1999年   1320篇
  1998年   1218篇
  1997年   1038篇
  1996年   841篇
  1995年   658篇
  1994年   487篇
  1993年   355篇
  1992年   297篇
  1991年   248篇
  1990年   197篇
  1989年   183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73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并分析在外伤性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自2014年6月—2015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外伤性血气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治疗,每组39例,对照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试验组:电视胸腔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经检测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发现,经电视腹腔镜联合治疗的试验组临床症状的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如疼痛程度(4.3±1.2)分,(47.6±1.4)分、出血量(235.7±95.7)mL,(4432.5±98.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发现,采用电视胸腔镜治疗的试验组患者(3/39,7.69%)显著优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12/39,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外伤性血气胸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应用电视胸腔镜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应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评价萸竹定眩丸对痰浊阻络型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对外周血FGF-21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mg,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萸竹定眩丸,每次1丸,每日2次;两组均治疗14天。14天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脂及外周血中FGF-21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 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 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两组FGF-2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 01,P 0. 05),且治疗组FGF-21水平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 0. 05);治疗后,两组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0. 01),且治疗组的TC水平比对照组下降更显著,HDL-C水平比对照组上升更显著(P 0. 01)。结论:萸竹定眩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中医辨证属痰浊阻络型眩晕)具有明确疗效;萸竹定眩丸对改善人体的糖脂代谢水平,降低TC,升高HDL-C疗效明确;萸竹定眩丸在临床应用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唾液SIgA免疫防御功能观察开雍刺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免疫机制。为开雍刺血法治疗喉源性咳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符合条件的70例患者分为开雍刺血法组(治疗组)和苏黄止咳胶囊组(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开雍刺血法治疗,7 d行1次治疗,2~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苏黄止咳胶囊治疗,每日3次,每次3粒口服,疗程为21 d。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情况以及唾液SIgA的变化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喉源性咳嗽均有效,且两组治疗后唾液SIgA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唾液SIgA差值以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总分以及各因子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雍刺血法能快速显著缓解或消除喉源性咳嗽的症状,同时可以通过提高唾液SIgA的水平,提升患者免疫力,该方法治疗喉源性咳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益气养阴中药颗粒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安慰剂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化痰通络益气养阴中药颗粒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指数、mMRC分级、肺功能、血气分析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各症状分值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各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治疗后治疗组胸憋、喘息、气短、咳嗽、咳痰、乏力及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mMRC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肺功能FVC%、FEV_1/FVC、DLCO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均0.05),但2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治疗后p(O_2)均明显升高(P均0.05),p(CO_2)均明显下降(P0.05),但2组治疗后p(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p(CO_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痰通络、益气养阴法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降低患者p(CO_2)。  相似文献   
18.
中医特色技术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主要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敷熨、熏洗、功法等,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易于推广等特点,在防病治病、减轻医疗负担、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医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缺乏客观、有效、真实的循证证据是中医特色技术研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医特色技术的传承、创新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基因组Survey分析对刺果甘草Glycyrrhiza pallidiflora Maxim.基因组大小和杂合率进行估计,并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特征对其在甘草属Glycyrrhiza L.中的系统发育位置进行研究。方法 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刺果甘草进行测序,采用K-mer方法对测序reads进行分析,估算刺果甘草基因组大小和杂合率,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叶绿体基因组组装、注释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 Survey分析结果显示其基因组大小约为577.82 Mb,杂合度约为0.31%,重复序列比例约为53.72%。叶绿体基因组长度为127,267 bp,不具有典型的四分体结构,总GC含量为34.32%,包含110个基因,其中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0个tRNA基因和4个rRNA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刺果甘草与圆果甘草G. squamulosa Franch.亲缘较接近。结论 刺果甘草存在低杂合和重复序列较多的特点,为了更好地对全基因组进行序列拼接和组装,可尝试采用三代测序结合二代测序的分析策略进行基因组组装;刺果甘草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为后续开展甘草属遗传多样性研究和分子鉴定标记筛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轻点刺络法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及对患者运动、平衡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56例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神经内科基础+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轻点刺络法+针刺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8周。记录观察2组治疗前后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体感诱发电位(SEP)、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简明健康量表(SF-36)评分变化情况,统计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Lindmark感觉功能评分中浅感觉(上臂、手掌、腿部、足底)评分、本体感觉(肩-肘、腕-手指、髋-膝)评分和总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且观察组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体感诱发电位中各电位(P14、N20、P27、N35)的潜伏期均显著降低(P均0.05),波幅均显著升高(P均0.05);观察组各电位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各电位波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MBI分级、MBI总分均显著改善(P均0.05),观察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SF-36量表中生命活力(VT)、总体健康感(GH)、生理职能(RP)、生理功能(PF)、心理健康(MH)、社会功能(SF)评分均显著增高(P均0.05),且观察组VT、GH、PF、SF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轻点刺络法结合针刺可明显缓解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患者症状,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