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75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59篇
内科学   128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47篇
预防医学   8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46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近日,一项来自南安普顿大学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种罕见血癌的发病机理,该研究或为开发治疗该病患者的新型疗法带来希望;文章中,研究人员利用多种复杂的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对采自175名脾边缘区淋巴瘤(SMZL)患者机体的DNA进行筛选分析研究,结果研究者鉴别出了在不同患者机体中影响个体癌症发生速度的关键遗传错误。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诺如病毒的基因特征和变化规律,预测诺如病毒的进化方向及流行趋势,为预防诺如病毒病的暴发打下良好基础。方法采用RNA提取试剂Trizol提取诺如病毒毒株RNA,采用试剂盒TaKaRa Ex TAP进行PCR扩增,利用Bioedit软件对基因序列进行拼接,然后对基因序列分析。将PCR扩增出的P区域克隆到表达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埃希菌中表达P蛋白,重组蛋白经SDS-PAGE凝胶分离检测。以ABO血型健康人唾液为受体研究P粒子与唾液HBGA结合能力,检测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结果实验用诺如病毒毒株与GⅡ.4流行株在RdRp区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4%以上,其中US95/96株94%,Farmington Hills株94.2%,Hunter株94.7%,DenHaag2006b株95.8%,Osaka2007株96.5%,NewOrleans2009株97.2%,Sydney2012株98.4%。实验株与GⅡ.4流行株在衣壳蛋白区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达到94%以上,其中US95/96株94.3%,Farmington Hills株94.1%,Hunter株95.2%,DenHaag2006b株96.3%,Osaka2007株96.8%,NewOrleans2009株97.8%,Sydney2012株98.6%;氨基酸同源性达到96%以上,其中US95/96株为96.1%,Farmington Hills株96.3%,Hunter株97.1%,DenHaag2006b株96.8%,Osaka2007株97.3%,NewOrleans2009株97.8%,Sydney2012株98.9%。实验株在RdRp区核糖核苷酸序列的与Neworleans2009和Sydney2012同源性较高,实验株中P2区氨基酸位点发生多点位定向突变,如P2区第95位由天冬酰胺(N)突变为组氨酸(H)。重组蛋白经SDS-PAGE凝胶分离检测产物大小为35ku的目的蛋白表达。检测P粒子与唾液HBGA结合能力(A450值)血型A为3.815.12;血型B为3.124.05;血型O为2.853.51。结论诺如病毒在遗传上具有多样性,变异快的特点,因而很难有疫苗对它长期安全有效。通过对GII.4型基因序列的研究,有助于寻找其关键位点变化规律和流行株进化机理,有助于预测诺如病毒的进化方向及流行趋势。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辽宁省境内棕背鼠平体内普马拉病毒(PUUV)的基因特征及分布情况。方法收集辽宁省抚顺和本溪地区棕背鼠平的肺组织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PUUV抗原,RT-PCR方法扩增标本中PUUV S基因片段,并测序,进行同源性比对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共采集38份棕背鼠平肺组织标本,IFA检测PUUV抗原阳性2份,RT-PCR扩增PUUV S基因阳性4份,测序表明均为PUUV特异性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本次检出的抚顺和本溪病毒株与吉林省的抚松株属于同一亚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5.2%~96.9%,在进化树上形成一个新的分支,在亲缘关系上与日本PUUV株较近。结论辽宁省可能存在PUUV的一个新亚型。  相似文献   
24.
目的本研究采用PCR联合单链构象多态性技术(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分析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常见血液病的中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初步探讨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常见血液病的中的表达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PCR对115例血液病的骨髓进行TCRVγI-Jγ基因重排检测,阳性者行SSCP分析。结果(1)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小性紫癜、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和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阳性率分别为77.78%、71.43%、21.62%、33.33%、77,78%、66.67%、50,00%和100%。(2)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缓解、完全缓解患者与初治患者积分有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013、0.02)。在SSCP中,TCRVγI-Jγ基因重排在不同血液病中表达不同,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单克隆带,有优势寡亚克隆带.非恶性肿瘤患者表现为无优势寡亚克隆带,多克隆带.两者差异显著(P〈0.01)。结论(1)TCRVγI-Jγ基因重排检测对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辅助作用。(2)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存在TCRVγI-Jγ基因重排。(3)PCR—SSCP检测TCRVγI-Jγ基因重排对良、恶性血液病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5.
目的 由于中药材传统真伪鉴别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拟通过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建立一种能够快速鉴别桃仁中掺有苦杏仁的方法。方法 通过比对苦杏仁与桃仁的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基因序列,寻找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并设计特异性鉴别引物。利用不同的苦杏仁和桃仁样品进行PCR扩增,对影响PCR反应体系的退火温度、引物浓度、循环数等条件进行优化,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和检出限进行了考察。另外,利用建立的PCR鉴别方法对不同来源和不同产地桃仁中掺有不同比例苦杏仁的样品进行检测,以验证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果 建立了桃仁中掺混苦杏仁的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在退火温度63 ℃和引物循环数30个时仅有苦杏仁能扩增得到432 bp的特异性条带,桃仁样品则无此条带。该方法对苦杏仁的最低检出限为0.2 ng,其对桃仁中掺入苦杏仁的检出限为1%,可用于日常桃仁中掺混苦杏仁的检测。结论 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方法能够准确地检测桃仁中是否掺有苦杏仁,可为桃仁的质量控制提供实验依据,以保障其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6.
脓肿分支杆菌耐利福平情况及rpoB基因序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脓肿分支杆菌对利福平的耐受程度,并观察不同耐药性的细菌是否存在rpoB基因的突变和突变的性质。方法 用生化法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鉴定15例脓肿分支杆菌菌种,测定这些临床病株及标准株ATCC19977对利福平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用PCR方法扩增rpoB的部分序列,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15例脓肿分支杆菌有1株敏感,其余14株与标准株均有较高的MIC;各菌株rpoB基因突变集结区和第146位密码子的核苷酸序列虽有不同,但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在所有菌株中均相同,而且与结核分支杆菌标准株同一部位的氨基酸序列也完全一致。结论 脓肿分支杆菌对利福平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其耐药机制并不是由于这些部位的rpoB基因的变异所致。  相似文献   
27.
AIM: To select the peptide mimicking the neutralization epitope of hepatitis E virus which bound to non-type-specific and conformational monoclonal antibodies (mAbs) 8Cll and 8H3 fromed 7-peptide phage display library, and expressed the peptide recombinant with HBcAg in E.coli and to observe whether the recombinant HBcAg could still form virus like particle (VLP) and to test the activation of the recombinant polyprotein and chemo-synthesized peptide that was selected by mAb 8H3. METHODS: 8Cll and 8H3 were used to screen for binding peptides through a 7-peptide phage display library. After 4 rounds of panning, monoclonal phages were selected and sequenced. The obtained dominant peptide coding sequences was then synthesized and inserted into amino acid 78 to 83 of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 (HBcAg), and then expressed in E.coli Activity of the recombinant proteins was detected by Western blotting, VLPs of the recombinant polyproteins were test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binding activity of the chemo-synthesized peptide was confirmed by BIAcore biosensor. RESULTS: Twenty-one positive monoclonal phages (10 for 8C11, and 11 for 8H3) were selected and the inserted fragments were sequenced. The DNA sequence coding for the obtained dominant peptides 8Cll (N‘-His-Pro-Thr-Leu-Leu-Arg-Ile-C, named 8C11A) and 8H3 (N‘-Ser-Ile-Leu-Pro- Tyr-Pro-Tyr-C, named 8H3A) were then synthesized and cloned to the HBcAg vector, then expressed in E.coli The recombinant proteins aggregated into homodimer or polymer on SDS-PAGE, and could bind to mAb 8Cll and 8H3 in Western blott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recombinant polyprotein could form virus like particles (VLPs), which could be visualized on electron micrograph. The dominant peptide 8H3A selected by mAb 8H3 was further chemosynthesized, and its binding to mAb 8H3 could be detected by BIAcore biosensor.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implicate that conformational neutralizing epitope can be partially modeled by a short peptide, which provides a feasible route for subunit vaccin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8.
为了研究凝血酶受体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增埴中的作用 ,探讨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通过培养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 ,以3 H TdR掺入率作为评价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指标 ;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凝血酶受体mRNA的表达 ;用Western blot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凝血酶受体蛋白质的表达 ;用3 H 肌醇掺入率检测反义凝血酶受体序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磷酸肌醇代谢的影响。结果发现 ,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与对照组相比 ,P <0 .0 5 ) ;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凝血酶受体mRNA和蛋白的表达 ;明显抑制了血管平滑肌细胞磷酸肌醇代谢。提示反义凝血酶受体基因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凝血酶受体反义序列明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是通过抑制凝血酶受体基因的表达 (特别是通过抑制DNA、mRNA和蛋白的表达 ) ,抑制细胞内信号传递来完成  相似文献   
29.
噬菌体展示技术是将外源蛋白或多肽与噬菌体外壳蛋白融合并呈现于噬菌体表面,利用外源蛋白或多肽与筛选靶标的特异性亲和作用,通过吸附、洗脱、扩增的重复过程,将含有特异性外源蛋白的噬菌体从表达有各种外源蛋白的噬菌体库中筛选出来,并得到大量富集,而后进行基因序列测定.1985年,Smith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外源蛋白质与噬菌体的次要外壳蛋白pⅢ形成融合蛋白展示于噬菌体颗粒表面,可保持相对独立的空间构象和生物活性,而不影响重组噬菌体对宿主菌的感染能力.与其他表达系统相比噬菌体展示技术具有显著的优点:可将基因型和表型、分子结合活性与噬菌体的可扩增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高效的筛选系统.最近几年, 噬菌体展示技术发展迅猛,在细胞信号转导、基因表达调控、人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制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将概述用于筛选多肽噬菌体展示库所表达的外源蛋白的各种靶分子,并介绍此项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
目的 研究等位基因DC-SIGN/DC-SIGNR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感染者与HIV-1阴性吸毒人群中的分布,筛选出HIV-1抗性基因.方法 选择深圳市戒毒所HIV抗体阴性戒毒者的样本257份,HIV-1感染者的样本220份.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DC-SIGN/DC-SIGNR颈区基因进行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R扩增产物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分析.结果 通过统计学分析发现,DGSIGNR颈区中杂合子7/5、7/6和7/7在HIV阴性吸毒者中出现的频率为13.33%、7.50%、49.4%,在HIV-1感染者中出现的频率为11.05%、4.65%、51.74%,两者无明显差异.说明DC-SIGN在吸毒者与HIV-1感染者中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分布无明显差异.结论 深圳市吸毒人群中DC-SIGNR和DC-SIGN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出现频率,与HIV-1感染者无显著性差异,推测DC-SIGNR和DC-SIGN基因多态性对HIV-1易感性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