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85篇
  免费   5246篇
  国内免费   2783篇
耳鼻咽喉   218篇
儿科学   990篇
妇产科学   539篇
基础医学   3302篇
口腔科学   1134篇
临床医学   17285篇
内科学   10309篇
皮肤病学   2181篇
神经病学   837篇
特种医学   206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9篇
外科学   2877篇
综合类   28625篇
预防医学   15770篇
眼科学   479篇
药学   17270篇
  111篇
中国医学   10400篇
肿瘤学   1476篇
  2024年   676篇
  2023年   2459篇
  2022年   2213篇
  2021年   2782篇
  2020年   2611篇
  2019年   2866篇
  2018年   1485篇
  2017年   2475篇
  2016年   2902篇
  2015年   3405篇
  2014年   5361篇
  2013年   5288篇
  2012年   7056篇
  2011年   7478篇
  2010年   6448篇
  2009年   6128篇
  2008年   6678篇
  2007年   6185篇
  2006年   5538篇
  2005年   5741篇
  2004年   4602篇
  2003年   4284篇
  2002年   3587篇
  2001年   3214篇
  2000年   2224篇
  1999年   1831篇
  1998年   1566篇
  1997年   1489篇
  1996年   1371篇
  1995年   1199篇
  1994年   941篇
  1993年   671篇
  1992年   670篇
  1991年   665篇
  1990年   603篇
  1989年   639篇
  1988年   209篇
  1987年   142篇
  1986年   102篇
  1985年   71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目的进一步研究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技术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优势,为未来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检出率奠定基础。方法 138例患者,分别接受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与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比较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特异度;不同结核病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结果 138例患者,病理确诊结核病42例,非结核病96例。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结核病的灵敏度为85.71%(36/42)、特异度为90.63%(87/96),均高于结核菌素皮肤过敏试验的66.67%(28/42)、80.21%(77/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结核患者27例,肺外结核患者15例。肺外结核患者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诊断准确率为100.00%,高于肺结核患者的7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干扰素体外释放酶联免疫检验方法满足结核病临床诊断的需求,该诊断方法具有更高的阳性检出率,并且还具有操作步骤简单、结果精准等优点,能够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发生,为结核病的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奠定基础,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做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择2013年9月—2015年3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Hp感染者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三联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Hp根除情况及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Hp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5/60),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8/6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患者采用以左氧氟沙星为基础的三联疗法治疗,临床疗效较好,能够有效提高Hp根除率,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4):816-817
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胃溃疡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用药方案为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观察组用药方案为雷贝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观察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统计治疗总有效率以及Hp转阴率,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更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Hp阴转率更高,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贝拉唑与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胃溃疡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临床可予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特征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分布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及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6月期间入住梅州市人民医院皮肤科的62例确诊为SSSS患儿进行临床特征、病原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患儿中发热26例,心肌酶谱异常33例,白细胞升高46例;62例患儿中送检标本58例,共分离出病原菌36株,其中金葡菌27株,表皮葡萄球菌3株,中间葡萄球菌2株,溶血性链球菌2株,杂菌2株。对36株病原菌行药敏分析,敏感率较高的药物依次为万古霉素(100%)、左氧氟沙星(94.4%)、呋喃妥英(91.7%)、头孢唑啉(86.1%)。结论:62例SSSS患儿以金葡菌感染为主,早期足量使用敏感抗菌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5.
36.
目的分析K1型肺炎克雷伯菌和K2型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分布。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分离735株非重复肺炎克雷伯菌作为实验菌株,筛选出63株K1型肺炎克雷伯菌和29株K2型肺炎克雷伯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PCR检测13种耐药基因和1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结果 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唑林和头孢曲松耐药率较高,>20%,对其他抗菌药物都表现较高的敏感性,但出现耐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肺炎克雷伯菌;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acc6-Ib-cr和qnrS携带率较高,对其他耐药基因的携带率较低,但出现2株K1型和2株K2型携带KPC基因;除厄他培南和SHV基因外,K1型和K2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其它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K1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和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均低于K2型肺炎克雷伯菌;可移动遗传元件检出1种接合性质粒标记基因,1种整合子标记基因,4种插入序列标记基因,以traC基因和intI1基因阳性率最高。结论 K1、K2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对大部分抗菌药物敏感性较高,耐药基因阳性率低,可移动遗传元件携带率较低;K1型和K2型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的出现可能与携带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  相似文献   
37.
38.
目的研究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11月舞钢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NEC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儿均接受抗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维持电解质平衡、静脉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儿接受早期微量喂养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喂养。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激素水平(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患儿康复情况(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29/38),观察组为94.74%(36/38),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两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提高,观察组患儿血清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儿症状改善时间、静脉营养支持时间、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早期微量喂养法可有效提高NEC临床疗效,提高胃肠激素水平,加快症状改善。  相似文献   
39.
的 了解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中CRISPR-Cas系统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与毒力基因和耐药的关系。方法 收集非重复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248株,使用Vitek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及药物敏感性分析,PCR检测CRISPR-Cas系统3个相关基因(CRISPR1、CRISPR2和cas1)、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 K20、K54和K57)、12种毒力基因及检测13种耐药基因,用χ2检验比较携带有CRISPR-Cas系统菌株与不携带CRISPR-Cas系统菌株毒力及耐药差异。结果 CRISPR-Cas系统的检出率为29.8%(74/248);K1型是携带CRISPR-Cas系统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荚膜血清型,占 28.4%(21/74);除kpn基因外,携带CRISPR-Cas系统菌株的毒力基因检出率均大于不携带CRISPR-Cas系统菌株,其中7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外,携带有CRISPR-Cas系统菌株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小于不携带有CRISPR-Cas系统菌株,其中13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携带CRISPR-Cas系统菌株的耐药基因阳性率小于不携带CRISPR-Cas系统的菌株,且blaKPC、blaSHV、qnrS基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中主要为K1型携带CRISPR-Cas系统,携带CRISPR-Cas系统的肺炎克雷伯菌相对于不携带CRISPR-Cas系统菌株的毒力基因阳性率高,耐药率低,耐药基因的阳性率低。CRISPR-Cas系统可能能降低耐药基因在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水平传播,尤其是在K1型肺炎克雷伯菌。  相似文献   
40.
假单胞菌属细菌中的部分菌株是动植物和人类的致病菌,也是食品的腐败菌,会导致动植物和人类的高死亡率和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噬菌体作为一种细菌性病毒,特异性高、自我增殖快且无副作用。这些特性使其成为了解决细菌性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就利用噬菌体防控假单胞菌属致病菌和腐败菌在食品、水产、植物、医疗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进行综述,以便为后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