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7篇
  免费   184篇
  国内免费   232篇
耳鼻咽喉   20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35篇
基础医学   698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315篇
内科学   273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104篇
特种医学   72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59篇
综合类   975篇
预防医学   199篇
眼科学   32篇
药学   260篇
  4篇
中国医学   161篇
肿瘤学   262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72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02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189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51.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 (EGF)与细胞增殖核抗原 (PCNA)在人胎儿睾丸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探讨两者在睾丸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用SP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了人胎儿 12~ 32周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生殖细胞EGF、PCNA阳性细胞表达率。 结果 EGF在胎儿 12周龄睾丸组织未见表达 ,16~ 32周龄睾丸间质细胞呈阳性表达 ,16~ 2 0周为表达高峰 ,随着胎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 (P <0 0 1) ;PCNA在胎儿睾丸间质细胞、支持细胞和生殖细胞均有不同程度表达 ,16~ 2 0周为表达高峰 ,随着胎龄的增长呈逐渐下降趋势 (P <0 0 1)。 结论 EGF与PCNA在人胎儿睾丸发育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表达 ,表明EGF与PCNA在睾丸发育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本研究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了雌性成年SD大鼠下丘脑内5-HT1A受体亚型(5-HT1AR)和5-HT2AR免疫阳性结构的分布。结果显示:5-HT1AR免疫阳性神经元在视前区大细胞核、视前室周核、视上核和下丘脑外侧前核等核团内密集分布。在内侧视前核、外侧视前区、下丘脑室周核、下丘脑外侧区、背内侧核、腹内侧核、结节核、结节乳头体核、乳头体内侧核和乳头体外侧核等结构内也有较多的分布;而在正中视前核、视交叉上核、下丘脑室旁核、下丘脑背侧核、弓状核、乳头体上核和乳头体前核等部位有散在的分布。与5-HT1AR不同,5-HT2AR免疫阳性反应产物主要见于纤维和终末,阳性胞体少且染色淡。5-HT2AR阳性胞体见于下丘脑室旁核、视上核、腹内侧核、结节核、视前内侧区、外侧区、外侧前核、下丘脑背内侧核等处。另外,在视前区前内侧视前核、视交叉上核背侧和外侧可见围绕血管分布、密集成团簇状、带有大小不同膨体的阳性神经纤维缠结。本文结果提示5-HT1AR阳性结构广泛地分布于大鼠下丘脑,而5-HT2AR在下丘脑分布较为局限。二者不同的分布特点,提示它们可能介导5-HT在下丘脑的不同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3.
吴燕  于顺  丁爱石  范明 《神经解剖学杂志》2002,18(2):184-186,T035
为了探讨一种适合培养细胞的低本底、低成本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本研究将低浓度的 Triton X-10 0加入抗体稀释液和洗液中 ,观察了其对 ABC反应时的抗体和 ABC的使用浓度和反应效果的影响。结果证明 ,在抗体稀释液和洗液中加入 0 .1%Triton X-10 0可以增强细胞对抗体的通透性 ,在不减弱阳性信号的状况下使 -抗的使用浓度明显降低 ,使生物素化二抗和 ABC的使用浓度达到 1/ 10 0 0~ 1/ 40 0 0 ,并大大减弱染色本底。本研究结果提示 ,在这一稀释度明显低于目前试剂盒建议的使用浓度。在充分显示阳性信号的前提下 ,使抗体的使用浓度和量大幅度减少 ,从而实现了降低本底和实验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54.
为了研究caveolin-1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caveolin-1作为基因治疗的候选基因的可能性,用Lipofectin将caveolin-1基因稳定转染胃癌细胞系建立稳定表达caveolin-1的胃癌细胞系MGCS03/Cav-1,并将空载体转染MGC803作为对照(MGC803/pcl-neo)。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及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及未转染的MGC803细胞中caveolin-1的表达情况。  相似文献   
55.
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大白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神经元胞体,纤维及串珠样膨体的分布。胞体位于弓状核、下丘脑前核的腹侧、视上背侧连合、室周层的腹侧区及乳头体核腹侧。纤维及串珠样膨体广泛地分布于下丘脑,串珠样膨体在室旁核和室周层密集。串珠样膨体贴室管膜分布,伸至室管膜下神经毯,有的穿行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并多与室管膜上皮细胞接触或穿过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至第三脑室腔。在第三脑室侧壁的室管膜上皮细胞之间偶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反应细胞。室旁核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反应串珠样膨体可能作用于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神经元,控制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分泌和释放。室周层的串珠样膨体直接与脑脊液接触可认为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元释放分泌产物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56.
为了探讨免疫调质与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本文应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体内和体外实验中马桑内酯(致痫剂)对大鼠大脑皮质种经元白细胞介素-2受体表达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体内实验中,对照经大鼠大脑皮质仅见少量弱阳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免疫反应神经元,其免疫反应性定位于种经元膜上.大鼠一侧侧脑室注射马桑内酯诱发癫痫后,大脑皮质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多,免疫反应增强.在体外实验中,用马桑内酯温育培养大双皮质神经元24h,其白细胞介素2受体阳性神经元也比对照组增加了1.5倍,免疫染色加深.本实验结果提示,大脑皮质神经元上的白细胞介素-2受体可能参与癫痫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57.
为了研究NMDA受体活性对Aβ引发的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本文运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不同浓度NMDA受体激动剂以及拮抗剂对Aβ诱导的海马神经元突触蛋白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NMDA可浓度依赖性地缓解Aβ25-35引起的突触蛋白synaptophysin与PSD-95的减少。抑制突触内NMDA受体,NMDA缓解Aβ减少突触蛋白的作用减弱;抑制突触外NMDA受体,对抗Aβ的作用无显著变化。本研究结果提示NMDA受体活性改变影响Aβ诱导的突触蛋白减少,突触内NMDA受体激活可对抗Aβ的毒性作用。突触内NMDA受体活性减弱可能在谷氨酸兴奋毒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8.
免疫细胞化学PAP法,对成年大白鼠隔-斜带(S-DB)复合体中,含小白蛋白(PV)神经元的分布和形态学进行了研究,并与含胆碱乙酚化酶(ChAT)神经元的观察进行了比较。含PV神经元主要位于内侧隔核(MS)、斜带垂直支(vDB)和斜带水平支(hDB)。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形状和大小在S-DB复合体的各个核区或同一核区都不相同,表明这些神经元具有多样的形态学特征。在整个S-DB复合体中,含PV和含ChAT神经元的比例,各占PV和ChAT阳性反应细胞总数的47/和53/,在MS、vDB和hDB中,PV免疫反应神经元的比例分别为38%、54%和59.5%,其余为含ChAT的胆碱能神经元。  相似文献   
59.
细胞块免疫细胞化学和原位杂交在针吸细胞学中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因针吸细胞学技术具有简单、快捷、经济、患者痛苦少的特点,所以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针吸技术获取的标本量较少,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人们在针吸标本的基础上引入了细胞块制作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形成形态学与免疫学相结合的现代细胞诊断学。我们通过摸索,认为细胞块较细胞涂片的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更有效、更稳定、成功率更高,同时将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细胞学。现将我们利用细胞块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和体会介绍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友谊式”穿刺器[1]、一次性试管、一次性吸管、琼脂和滤纸。病…  相似文献   
60.
用荧光金逆行束路追踪结合免疫荧光双标记技术及HRP逆行束路追踪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技术证明,在大鼠终纹床核投射至结合臂旁核的神经元中,位于前外侧区卵圆核及其腹侧邻近区中的部分为神经降压肽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免疫反应阳性,双标记细胞分别约占这个部位逆行标记细胞总数的40%及20%;在前腹侧区的梭形核及大细胞核中,部分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免疫反应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