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口腔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7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自古以来,生育就是中医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先秦两汉简帛医书中就存在着大量涉及生育的医方文献,其内容包括了对生育相关疾病的认识与描述,治疗所用的方药与剂型,以及服用方法与所起到的功效等众多方面。现通过对简帛医书中所涉及的生育医方进行文献梳理,总结早期医家对生育疾病的分类与认识,分析简帛医书中生育医方的特点,并讨论了其当代价值与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82.
先秦时期方剂学的萌芽与初步形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说时代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如浆单味药视为单方,那么方剂的出现就很早了。而有明确的文献记载,至迟应在春秋末战略初,剂国“献方”之俗就可说明。以《五十二病方》为主的马五堆医方方,记载了当时方剂按疾病分类、方剂组成、制剂、煎服法、禁忌以及方剂所反映的治法、复方配伍、辩证论治等内容,可以代表战国时期我国方剂学的最初水平。中医理论经典《内经》从具体方剂命名、组成,到方剂配伍原则、临床运用规律,尤其是治法和组方理论,均对中医方剂学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83.
战国末年以降中国医学有重大的发展。其生理观特别集中于“脉”、“内脏”与身体各种结构的认识。过程中虽因观点不同而有文本与内容上的差异,但也因此使得医学内涵得以快速增加,呈现多面向的特色。这些各自发展的生理观点因深入探索也助长了彼此间的关连性,中医整体性的身体观逐渐成形。同时原先“由外而内”的身体探索意识也随着各种生理知识的逐渐繁复多样而有朝向资料群组化、系统化与便利操作的发展趋势,并逐渐具备了“司外揣内”的能力。  相似文献   
84.
中医养生文献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益寿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养生文献保存在卷帙浩繁的中医古籍之中,除各种医学著作中有大量的养生内容外,中医养生专书就达二百余种之多。中医养生学术的兴起和发展,还与先秦养生思想有密切的关系。现存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可以见到众多的养生方面论述。如《诗经》中即有调理日常生活的描述。《周礼》中即有饮食养生方面的记载。《周易》所阐发的阴  相似文献   
85.
~~《五十二病方》医疗器物与技术之研究@杨金生!100700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李经纬$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1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五十二病方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27-129 2 冷玉龙,韦一心中华字海,北京:中华书局,1994,753,1123 3 班固.汉书·律历志卷21上(点校本)北京:中华书局.1983,967 4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例.见:尚志钧陶弘景序·证类本草.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18 5 丹波康赖医心方卷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 6,7 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63,128,255 8 脱…  相似文献   
86.
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的禁忌、病证及治疗几个角度进行,结果显示:1)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 2)血与气关系密切,目前出土的文献中以血气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不是气血; 3)血的转化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4)先秦两汉时期血相关病证很多,血忌日是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当时的人们对于血的认识包括生理和文化2个层面,并且这2个层面的认识既相对独立、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7.
医方是先秦两汉简帛医书的重要组成,而养生方又是简帛医方的重要内容。养生方主要涉及补益、延年、养颜、房中等,其中补益剂占养生方的一半以上,是养生方最主要的内容。由于出土文献破损严重,这些内容亟待系统整理。现通过对简帛医方中补益剂的整理,按现代方剂学进行分类,将其分为补气方、补阳方、阴阳双补方、补阴方四类。同时对补益剂特色进行总结,从而有助于梳理早期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渊源,并为现代中医养生方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8.
目的:评价花椒微米粉末、防风微米粉末对肛肠病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并对其镇痛作用机理进行初探。方法:分别采用小鼠热板法及小鼠醋酸扭体法实验来观察实验药物的整体镇痛效果;建立小鼠肛肠病术后疼痛模型,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该模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和β-内啡肽(β-EP)水平,初探微米粉末的镇痛机制;以急性皮肤粘膜刺激实验观察药物外用的毒性与不良反应。结果与结论:先秦及秦汉时期原创性单味中药微米粉末—花椒微米粉末及防风微米粉末对肛肠病术后镇痛是安全有效的,其镇痛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PGE2含量,提高β-E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9.
中医情志医学起源于先秦至东汉,与古代哲学中的情志理论密切相关。本文从"心""性""情""志"4个方面对先秦至东汉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深入分析情志、心理产生的过程及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认为"心"有识别和思维的功能,主要用于感受、认知外在的事物,可以进行思考、考虑;"性"即一个人的本性和个性,既具备先天的本性,又具备后天逐步培养起来的个性;"情"则为情绪、情感体验,是在"心"的识别和认知外在事物之后刺激内在的"性"而产生的对外在事物的情绪、情感体验,有着喜恶爱憎的分别;"志"属于一个人的志向、行动的趋向,属于在"心""性""情"等活动之后进一步激发出来的行为趋向。各个层次之间存在着相互的联系。当"心""性""情"的过程中出现不良的欲望追求时,没有受到有效控制,任由其落实到个人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了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趋向和行为趋向,而由于不良的行为又会继续动摇本性,使得心思不良、心境恶化、情绪欲望等则更加无法自制,可引起和加重情志病。  相似文献   
90.
《世界元素医学》2009,(2):67-84
“元素医学”是元素平衡医学的简称。它与传统的民族医学或现代西方医学比较起来,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医学学科。无论在欧洲古希腊时期还是中国的先秦时期,都曾有人提出过类似的医学学说,但由于当时还没有对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进行明确的和科学的定义,故尔并没有最终形成完整的“元素医学”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