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01篇
中国医学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在非洲,菊科植物小舌菊(Microglossa pyrifolia)的根被用于治疗头痛、腹痛、腹泻、麻疯、癫痫、不育等病症,并作为眼科用药。为了探讨该植物药中的生物活性成分,本次对其根的:二氯甲烷提取物中的成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2.
二氯甲烷毒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建立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氯甲烷热解吸气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 按照《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研究规范》的要求进行实验室实验及现场实验。结果 100 mg活性炭对二氯甲烷的穿透容量大于10.9 mg,当二氯甲烷的浓度为72.7~168.7 mg/m~3时,采样效率均达99.41%~100%;样品在碳管中至少可保存8 d,方法的重现性好,不同浓度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3%~2.1%;平均解吸效率为89.7%~91.9%;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0.032 mg/m~3;空气中与二氯甲烷共存的苯、甲苯、正己烷、二氯乙烷等在本方法条件下不干扰测定。结论 此方法各项指标均达到《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研究规范》的要求,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二氯甲烷的现场监测。  相似文献   
94.
车间空气中二氯甲烷的气相色谱测定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氯甲烷(CH_2Cl_2)是具有刺激性的芳香气味易挥发的液体,吸入时易引起中毒,测定车间空气中二氯甲烷的含量为预防二氯甲烷中毒提供科学依据。笔者采用聚乙二醇6000色谱柱,氢火焰检测器测定,并对某药厂二氯甲烷作业环境改善前后,作了对照测定。  相似文献   
95.
目的:改良24 h尿游离皮质醇(urinary free cortisol,UFC)的萃取方法,分析标本留置时间、蛋白尿及潜血尿对结果的影响。方法: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的23例不同结果的24 hUFC标本,其中8例低值、8例中值、7例高值。采用二甲氯烷萃取-化学发光法检测UFC。在萃取步骤中用恒速回旋振荡(改良法)替代触碰式涡旋振荡(原方法);改良后设置不同标本留置时间,配制蛋白及潜血尿,检测UFC,分析这些干扰因素对检测的影响。结果:改良法与原方法对比,效率更高且萃取成功率提升至100%,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无差异(P>0.05)且相关系数R2=0.998 9,改良法能提升检测精密度[变异系数(CV)<25%]与准确度(>80%);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R2=0.992 2。尿标本不同留置时间对结果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尿蛋白及潜血干扰实验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5.85%及89.85%,但尿血红蛋白(Hb)达4 mg/L时会导致UFC检测误差大于该项目的实验允许总误差(TEA,25%)。结论:恒速回旋振荡萃取可替代触碰式涡旋振荡萃取法,可提高工作效率且不影响检测结果。标本留置时间、蛋白尿对检测结果影响不大,但尿潜血会使检测值偏低。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艾叶制炭前后对人主动脉内皮细胞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内皮细胞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NO含量的影响,以及对大鼠血小板氨基末端激酶-1(JNK1)表达水平的影响,阐明艾叶炭止血机制。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人主动脉内皮细胞(HEAC)随机分组,分别给予不同极性(石油醚、二氯甲烷、醋酸乙酯、正丁醇、水、水提物、鞣质、总黄酮)部位的艾叶生、炭品,终质量浓度为200、100、50 μg/mL,培养48 h后,取细胞培养液试剂盒法测定TFPI、vWF、NO含量;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方法检测艾叶制炭前后各部位对大鼠血小板JNK1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及相应生品组比较,艾叶炭品二氯甲烷和鞣质部位TFPI、NO含量显著降低,vWF含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血小板JNK1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艾叶鞣质部位TFPI、NO含量显著降低,vWF含量显著升高(P<0.01);大鼠血小板JNK1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 二氯甲烷和鞣质部位是艾叶炭的主要止血作用部位,其止血机制为降低TFPI、NO含量、增加vWF的含量;明显提高血小板JNK1的磷酸化水平。  相似文献   
97.
目的 通过比较不同途径染毒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实验,探讨二氯甲烷(DCM)的遗传毒性.方法 通过连续染毒5天的静式吸入和灌胃给予DCM,分别于末次染毒后6 h和24 h取股骨骨髓常规制片.结果 在经呼吸道染毒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中,高浓度组(16 mg/L)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中浓度组(8 mg/L)和低浓度组(4 mg/L)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剂量4~16 mg/L之间,小鼠骨髓微核率由4.0‰上升至15.0‰,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在经灌胃染毒的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中,随着剂量的增加,小鼠骨髓细胞微核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末次染毒后6h采样结果 与24 h采样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呼吸道和消化道给予一定剂量的DCM均能明显增加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PCE)的微核率,且微核率的增加并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98.
<正>2009年11月11日11时许,临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临海市卫生监督所电话,称A药业公司3名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疑似二氯甲烷急性中毒。接到报告后通过现场调查、采样、实验室检测及患者临床症状分析,确定为一起二氯甲烷急性中毒事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9.
目的:测定2-甲氧基雌二醇中残留溶剂甲醇和二氯甲烷的含量.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3批2-甲氧基雌二醇样品中的组分.应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FID),以N,N-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采用HP-INNOWAX柱(30mx0.53 mm×1 μm),以PEG20M为固定相,柱温45℃,保持3 min,然后以20℃/min的...  相似文献   
100.
蟑螂目前已经成为主要的城市害虫之一,为解决灭蟑螂问题,蟑螂药也随之出现,虽然它的种类和品种十分繁多,但它们的有效成份大多是乙酰甲胺磷, 乙酰甲胺磷属有机磷酸酯类农药,纯品为白色结晶,工业品为白色固体,易溶于水、甲醇、乙醇、丙酮等极性溶剂和二氯甲烷、二氯乙烷等卤代烃类.在苯、甲苯、二甲苯中溶解度较小.在碱性介质中易分解.乙酰甲胺磷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对人体具有一定的毒性, 如果保管和使用不当,小孩或宠物很容易误食,引起人畜中毒.严重者会造成死亡.中毒表现有头痛、头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流涎、瞳孔缩小、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多汗、肌束震颤等.重症出现肺水肿、昏迷、呼吸麻痹、脑水肿,少数重度中毒者在临床症状消失后数周出现神经病.血胆碱酯酶活性降低[1].中毒事件发生后,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出毒源,查清毒物类型,以便对患者进行及时抢救和有效的治疗.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技术,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2]对蟑螂药及由其污染和误食的中毒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