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261篇
  免费   1744篇
  国内免费   1243篇
耳鼻咽喉   72篇
儿科学   100篇
妇产科学   71篇
基础医学   2556篇
口腔科学   1703篇
临床医学   8494篇
内科学   1177篇
皮肤病学   126篇
神经病学   386篇
特种医学   238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5699篇
综合类   21515篇
预防医学   3416篇
眼科学   216篇
药学   8285篇
  140篇
中国医学   5565篇
肿瘤学   336篇
  2024年   251篇
  2023年   919篇
  2022年   741篇
  2021年   1244篇
  2020年   1481篇
  2019年   1607篇
  2018年   619篇
  2017年   1344篇
  2016年   1610篇
  2015年   2063篇
  2014年   3942篇
  2013年   4107篇
  2012年   5058篇
  2011年   5357篇
  2010年   4843篇
  2009年   4417篇
  2008年   4888篇
  2007年   4265篇
  2006年   3716篇
  2005年   3799篇
  2004年   3324篇
  2003年   2852篇
  2002年   2074篇
  2001年   1637篇
  2000年   1343篇
  1999年   1080篇
  1998年   785篇
  1997年   699篇
  1996年   608篇
  1995年   473篇
  1994年   262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43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12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前臂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9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前臂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尺偏角、掌倾角和桡骨缩短长度变化以及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畸形愈合率、再移位率和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患儿尺偏角、掌倾角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均P<0.05),桡骨缩短长度均显著减小(均P<0.05),且观察组患儿以上指标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骨折畸形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儿骨折再移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儿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联合前臂石膏托外固定治疗儿童桡骨远端骨折,能有效纠正尺偏角、掌倾角、桡骨长度缩短,降低再移位发生率,有利于患儿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42.
目的比较锁定螺钉和解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锁骨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分为锁定螺钉固定组(A组,41例)和解剖钢板固定组(B组,4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大小、骨折愈合时间和疗效优良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9(10. 7±2. 1)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A组均优于B组(P 0. 05)。骨折愈合时间和疗效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锁定螺钉与解剖钢板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疗效均满意,临床可结合骨折部位及骨折粉碎程度选择适宜术式。  相似文献   
4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8):31-33+封三
目的 对比分析25%甲酸、25%乙酸和4%甲醛3种固定剂对氯化金染色运动终板的效果。方法 选用30只SD大鼠,体重180~220 g,雌雄不拘。进行10次实验,每次实验随机选取3只,取右侧肱二头肌,分别置于25%甲酸、25%乙酸和4%甲醛溶液中固定后,行氯化金镀金法,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终板的形态结构和背景颜色。结果 3种固定剂固定的运动终板边缘整齐,中央颜色浅于周围,部分运动终板中央呈空泡状。甲酸固定的肌纤维排列有序,横纹清晰,呈紫红色;乙酸固定的肌纤维排列有序,无清晰的横纹,呈紫蓝色,但染色较浅,与运动终板形成的反差较小;甲醛固定的肌纤维排列杂乱,无横纹,呈紫红色、粉红色、紫黑色和蓝色等多种颜色。结论 甲酸固定的运动终板氯化金染色效果优于乙酸和甲醛,甲酸固定的肌组织需要的还原时间少于乙酸和甲醛。因此,进行运动终板染色选择固定剂时,25%甲酸在3种固定试剂中可作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4.
目的:比较缝线导管固定法和免缝线IV3000透明贴膜敷料交叉法固定中心静脉导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插管的患者按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缝线法透明贴膜固定中心静脉导管,实验组使用免缝法IV3000透明贴膜敷料交叉法固定中心静脉导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导管的固定、患者的感受、固定部位皮肤感染、渗液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导管的脱出或移位,局部皮肤感染、局部渗液,患者舒适感方面P0.05,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免缝线IV3000透明贴膜敷料交叉固定法更换敷料简便,减少局部感染,较大地节省了护理人力成本,具有优于缝线法对导管的固定作用,预防了导管感染、脱出等导管相关感染并发症,同时也避免了缝线固定造成的皮肤损伤和感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导管固定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究动力髁螺钉内固定(DCS)和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对于治疗患者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股骨远端骨折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动力髁螺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31例患者给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个月后的效果,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恢复的优良率为96.8%;对照组患者31例经治疗后,恢复的优良率为83.8%。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LIS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效果更为明显,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6.
电子医疗数据已成为大数据时代开展药品安全主动监测的重要资源。基于此确认药品与不良事件是否存在关联,要回归传统的流行病学研究设计,选取恰当的对照进行对比。本文主要阐述不同对照选取的原理、适用情形,介绍、评价并比较各种对照选取的思路与参数,引入对照选择批量化实现的进展性成果,以期为我国利用电子医疗数据开展上市后药品安全性监测提供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可调式外固定支具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7例。A组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行手法整复可调式外固定支具固定,比较两组末次随访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和主观满意度。结果:随访4~10个月,两组患者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ROM)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主观满意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可调式外固定支具固定可为第5掌骨颈骨折提供可靠、有效的固定,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8.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1—2018-01间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将2014-01—2016-02间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6-03—2018-01间实施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每组48例。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均短(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创伤小、术后愈合快、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究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的特点及其耐药情况。方法:抽取2017年1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82例资料,统计其临床采集标本中细菌培养、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不同标本中分离病原菌谱的特点分布及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体外耐药情况。结果:82例患者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87株,主要来自痰液(49株)、尿液(17株)、伤口分泌物(13株)等标本中,导致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屎肠球菌、肺炎克雷伯、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的耐药性为最强,其对万古霉素的耐药性为最弱;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性为最强,而其对美罗培南的耐药性为最弱。结论:四肢骨折内固定患者术后发生感染致病菌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为最常见,多数致病菌为多重耐药菌,且对临床常使用的抗菌药物均由较高的耐药率;建议临床对术后感染患者尽早采集标本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以确保其用药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