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9篇
  免费   1011篇
  国内免费   36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33篇
基础医学   16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715篇
内科学   325篇
皮肤病学   57篇
神经病学   175篇
特种医学   70篇
外科学   163篇
综合类   2685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34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273篇
  19篇
中国医学   4919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628篇
  2020年   510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420篇
  2016年   415篇
  2015年   411篇
  2014年   965篇
  2013年   557篇
  2012年   775篇
  2011年   779篇
  2010年   666篇
  2009年   436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356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176篇
  2003年   167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电针对大鼠脑局部缺血-再灌流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再灌流前电针“环跳”穴30min,观察对左大脑中动脉(MCA)缺血 再灌流模型大鼠早期运动功能、自由基代谢、脑水肿及神经电生理活动的影响。结果:缺血再灌+针刺组大鼠再灌流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有较明显的改善,病灶侧脑组织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恢复到接近假手术对照组的水平。皮层体感诱发电位(SEP)测量表明缺血侧P1潜伏期及P1 N1波幅亦有显著性改善。结果表明:于再灌流前电针处理对本模型脑缺血 再灌流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2.
针刺补泻手法对家兔实验性胃节律紊乱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调和阴阳法针灸对老年不寐患者睡眠质量及褪黑素(MT)、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老年不寐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调和阴阳法针灸。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同时评估其中医证候积分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测定MT、NE、5-HT、多巴胺(DA)、γ-氨基丁酸(GABA)水平,观察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神疲食少、目赤口苦、舌红少津、脉弦数、舌苔黄评分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的PSQI评分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17.894,P =0.000);②两组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6.894,P =0.000),观察组PSQI评分较低,相对睡眠质量较好;③观察组与对照组PSQI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45.247,P =0.000)。观察组治疗前后睡眠总时间、快速眼动睡眠期、睡眠潜伏期、醒觉时间、睡眠效率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MT、NE、5-HT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前后DA、GABA的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调和阴阳法针灸治疗老年失眠症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睡眠质量及睡眠结构,还能改善血清MT、NE、5-HT、DA、GABA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介绍方剑乔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思辨特色及其临证经验。[方法] 通过整理、回顾、分析方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相关文献及医案,从中医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等方面,总结归纳方教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学术经验,并列举医案一则予以佐证。[结果] 临床思辨上,方教授认为“痰、瘀、虚交错”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治疗宜针药结合,主要起到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和反效制约的作用。临证治疗上,方教授强调,针刺宜整体治疗与局部穴位兼顾,须重视经络辨证。合理应用电针,疼痛急性发作期电针频率多选择“先高后低”,先100 Hz/10~15 min,后2 Hz/30 min;慢性疼痛期电针治疗多选择疏密波(2/100 Hz)。用药强调精准辨证,在该病四种基本证型的基础上提出了阴虚湿热兼证的概念,确立了滋阴清热、通络止痛的治疗大法。倡导适时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其操作简单,携带方便,在镇痛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举病案采用西药甲氨蝶呤片抑制免疫,稳定病情;中药以祛风除湿为主,佐以藤类药通络行窜、祛风止痛;电针治疗选择频率为2/100 Hz的疏密波调和气血、通络止痛。经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相关指标趋于正常。[结论] 方剑乔教授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针药并重,中西医取长补短,临床特色鲜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相似文献   
35.
骶后孔(八髎穴)的临床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八穴的针灸推拿以及骶后神经和骶管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我们测量了 30例骶骨标本 ,将骶后中线定为Y轴 ,将通过两骶角的连线定为X轴 ,测定骶后孔中点至两轴的距离 ;并测量骶后孔的口径 ,骶后孔中点至相应骶前孔中点的间距以及每侧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结果 :根据统计分析 ,我们确定了两种骶后孔定位方法 ,取得了 1~ 2 ,3~ 4骶后孔中点间距的数值 ;4对骶后孔口径的大小顺序是 :1孔 >2孔 >4孔 >3孔。结论 :两种定位方法可帮助医生对骶后孔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位 ,避免一些给患者带来的损伤 ,可使一些医疗麻醉等措施得以成功实施 ,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6.
在急性分离的大鼠骶髓后连合核神经元上,采用制霉菌素穿孔法膜片钳技术,研究AMPA受体和NMDA受体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激活AMPA受体可逆性地抑制NMDA反应,该效应依赖于细胞外钙离子.而且,通过AMPA受体通道内流的钙离子单独即足以抑制NMDA受体介导的反应.本结果证明,钙离子可透性AMPA受体可能参与了脊髓伤害性信息的调控.该过程可能与针刺镇痛的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37.
针刺大鼠“人中”、“四白”穴使之产生明显镇痛效果后,再将针刺时间分别延长至1、2、4、6、8、10、12h,到预定时间立即将动物灌流杀死取材,采用定量电镜方法观察计数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胶状质亚核内各种有衣小泡的数量、形态以及在不同针刺时间内数量的变化。结果发现: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与针刺时间无明显正比例关系;而双壁有衣小泡则显然与之不同,它不仅形态多样,数目也随针刺时间而改变。本文将观察到的双壁有衣小泡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1、尚未与相邻两终末质膜脱离的孤立存在者。2、游离于终末内孤立存在者。3、与终末质膜相连且融合而成簇存在者;4、游离于终末内融合成簇者;5、树突棘凸入另一轴突或树突内并与之共同形成的不典型的双壁有衣小泡簇。本研究还发现,在针刺过程中双壁有衣小泡在1~8h内的形成与时间成正比,即1h时开始增多,4h显著增多,8h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10h已恢复到4h的水平,到12h恢复到针刺前的状态。对照组仅见少数孤立的双壁有衣小泡,其形成基本上不随时间而变化。本文认为双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是较大单壁有衣小泡的形成更为有效地继大致密核心小泡非突触部位胞吐之后膜再循环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8.
针药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纳用针药并治、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5例,结果治愈16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1%。说明针刺配合强筋汤及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起到协同的作用。提高了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9.
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68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针刺配隔姜灸治疗原发性痛经 6 8例 ,总有效率 97.0 6 % ,与药物对照组相比 ,P<0 .0 1 ,说明针灸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药物对照组  相似文献   
40.
耳针分娩镇痛效果及对母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耳针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6 8例正常足月初产妇临产后取耳穴、子宫穴、神门穴、交感穴、内分泌穴针刺镇痛 ,同时以 6 0例足月妊娠的正常产妇为对照组 ,不采取任何方法进行镇痛。记录 2组镇痛效果及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评分的数值。结果 :耳针能协调子宫收缩、减轻疼痛、缩短产程 ,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氏评分均无影响。结论 :耳针用于分娩镇痛安全、简便、有效、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