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83篇
  免费   3025篇
  国内免费   2830篇
耳鼻咽喉   1502篇
儿科学   416篇
妇产科学   153篇
基础医学   6301篇
口腔科学   977篇
临床医学   4728篇
内科学   1563篇
皮肤病学   208篇
神经病学   11107篇
特种医学   21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2830篇
综合类   5878篇
预防医学   737篇
眼科学   2414篇
药学   2318篇
  19篇
中国医学   1365篇
肿瘤学   718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605篇
  2022年   993篇
  2021年   1639篇
  2020年   1646篇
  2019年   1408篇
  2018年   1406篇
  2017年   1661篇
  2016年   1677篇
  2015年   1734篇
  2014年   2966篇
  2013年   3298篇
  2012年   2406篇
  2011年   2872篇
  2010年   2513篇
  2009年   2293篇
  2008年   2503篇
  2007年   2378篇
  2006年   2217篇
  2005年   1904篇
  2004年   1729篇
  2003年   1580篇
  2002年   1391篇
  2001年   1223篇
  2000年   1074篇
  1999年   944篇
  1998年   895篇
  1997年   844篇
  1996年   691篇
  1995年   600篇
  1994年   538篇
  1993年   513篇
  1992年   561篇
  1991年   434篇
  1990年   448篇
  1989年   363篇
  1988年   337篇
  1987年   342篇
  1986年   303篇
  1985年   390篇
  1984年   342篇
  1983年   236篇
  1982年   265篇
  1981年   220篇
  1980年   215篇
  1979年   140篇
  1978年   107篇
  1977年   116篇
  1976年   73篇
  1973年   4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正>1906年,Crile等人针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易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的情况提出了根治性颈淋巴清扫术(radical neck dissection,RND),这一术式在后来的很多年里,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RND损伤了副神经和颈部的一些重要的解剖结构,常导致患者斜方肌瘫痪萎缩,出现翼状肩胛、垂肩、肩周疼痛麻木、手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腓浅神经浅支修复桡神经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并对腓浅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桡神经缺损性损伤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腓浅神经浅支与桡神经形态结构大体一致.5例病例平均随访11(8~26)个月.按文献标准评定,优3例,良2例。[结论]腓浅神经浅支可作为修复桡神经缺损理想的供体神经。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家兔阴茎感觉神经来源。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12只,随机均分为两组:每组6只,A组在左侧脊神经上记录,B组在右侧脊神经上记录。对家兔阴茎施加不同大小的机械刺激,用神经单纤维记录技术,在同侧S1~S4脊神经上记录单纤维放电。结果:通过对家兔阴茎施加各种不同机械刺激,在同侧S2~S3脊神经上能记录到放电,S1、S4脊神经上未能记录到放电。左侧脊神经放电纤维数量分别为:S2:39.67±3.14,S3:21.00±2.19;右侧脊神经放电纤维数量分别为:S2:40.00±3.16,S3:19.67±2.58,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家兔阴茎皮肤感觉来源于S2~S3脊神经。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保留盆腔植物神经的直肠癌手术对老年男性患者性功能及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1999~2005年因直肠癌手术的170例老年男性患者分为PANP组(含规范的TME手术方法)和非PANP(TME规范情况不详),对两组术后性功能、排尿功能和局部复发率进行回顾性总结、比较。结果:PANP组性功能与排尿功能明显优于非PANP组,但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而PANP组局部复发率低于非PANP组(P>0.05)。结论:老年直肠癌患者应重视性功能和排尿功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5.
人发角蛋白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人发角蛋白在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为临床桥接周围神经缺损寻求新的替代材料。方法 :将 18只新西兰兔的双侧坐骨神经切断 ,造成 10mm缺损 ,一侧用人发角蛋白桥接 (实验组 ) ,另一侧用空硅胶管桥接 (对照组 ) ,术后 1、 2、 3个月通过肉眼观察 ,光镜、电镜和有髓神经密度测定 ,观察、分析神经再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再生神经均通过 10mm缺损 ,对照组有 2例无神经生长 ;实验组再生神经排列较紧密、有序 ,髓鞘形成早于对照组 ;神经纤维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人发角蛋白可促进周围神经再生 ,是桥接周围神经缺损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06.
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目的前瞻性比较采用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治疗成人腰椎滑脱的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2002年2月治疗78例腰椎滑脱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路椎间融合术,根据椎间融合材料的不同,前瞻性将患者随机分为融合器组36例(采用后方斜向单枚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骨组42例(采用自体髂骨块)。男33例,女45例;年龄35~59岁,平均43岁。其中Ⅰ度滑脱29例,Ⅱ度滑脱39例,Ⅲ度滑脱1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融合率和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年~3年7个月,平均35个月。两组在性别、年龄、滑脱程度、手术时间、失血量以及住院时间上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融合器组优良率为88.8%,自体骨组为83.2%(P=0.99)。术后1年融合器组的融合率为86.1%,自体骨组为83.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7);最终随访时椎间隙高度融合器组平均减少1.7 mm,自体骨组平均减少2.6 mm,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38,P< 0.005)。结论采用自体骨为植骨材料者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明显增加,但两组之间融合率和临床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椎间融合器和自体髂骨块均可以作为腰椎滑脱后路椎间融合的植骨材料,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比较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固定胸腰椎单椎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效果。方法:在16具新鲜小牛胸腰椎标本(T11-L3)的L1椎体上制作不完全爆裂骨折模型,分为两组,分别行单节段与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对固定后的标本施加扭矩为4Nm的疲劳载荷共2000次,加载频率为0.5Hz,经脊柱三维运动测量系统测量正常、损伤、固定和周期性加载后固定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运动时固定节段的运动范围。结果:单节段固定组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稳定指数(SPI)分别为0.78、0.80、0.92、0.83,双节段固定组SPI分别为0.88、0.89、0.95、0.85,在前屈方向单节段固定组明显小于双节段固定组(P<0.01);疲劳后,单节段固定组SPI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方向分别降低0.05、0.03、0.05、0.11,降低值均大于双节段固定组,且在旋转和侧屈方向有显著性差异(旋转:P<0.01;侧屈: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可重建脊柱骨折即刻稳定性,效果无明显差异。在旋转、侧屈方向,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抗疲劳载荷效果优于单节段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8.
目的利用肌电图常规电刺激器测定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技术,建立小儿注射性坐骨神经损伤诊断的新方法。方法采用英国Medelec公司生产的MS6型肌电图机,刺激器采用本机所配刺激器,刺激电压250~300mv,脉宽0.5~1ms。刺激电极为表面鞍型电极。刺激部位:负极处于L1棘突间,正极处于其上方。刺激方式为单次手动触发。记录部位为健、患侧胫前肌群及腓肠肌群。记录电极采用2支单极针电极。结果7例患儿主要异常形式表现为:诱发波的振幅降低,潜伏时延迟。结论测定表明该方法具有直接测定损伤段神经,异常表现出现早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9.
Abstract 10 embalmed cadaver forearms and wrists were dissected to determine the anatomical course of the superficial branch of the radial nerve in the distal forearm.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bifurcated in two branches at a mean of 54,7 mm proximal to the radial styloid. From the styloid process of the radius, the mean distance to the closest dorsal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was 3,5 mm and the mean distance to the closest volar branch was 9,8 mm.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 closest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and Lister?s tubercle was 16,4 mm. The crossing point between the nerve and the cephalic vein was located at a mean of 54,3 mm proximal to the styloid process. At the level of styloid process the mean distance between the closest dorsal branch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and the first dorsal compartment was 15,2 mm and between the closest volar branch and the first dorsal compartment 4,4 mm. Detailed knowledge of anat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erficial branch of the radial nerve may help prevent injury during operations and treat traumatic lesions of the nerve. Because of great variations in the course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we could not define an absolute safe zone for surgical procedures on the distal forearm. Iatrogenic lesions of the superficial radial nerve are described complications of percutaneous procedures. Therefore open surgical approaches are recommended. Daniela Klitscher and Lars Peter Müller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相似文献   
110.
目的评价神经根修复时间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颈。神经根性撕脱伤和椎孔外切断实验动物模型,根据动物神经根损伤类型和损伤后修复时间分为A、B、C、D四组,每组16只。A、C组分别将撕脱与切断的神经根即刻回植入脊髓和于椎孔外直接吻合,B、D组将撕脱和椎孔外切断的神经根旷置3周后再重复上述手术。分别于神经根撕脱和椎孔外切断术后3周、3个月、6个月取材。应用组织病理活检、免疫组化技术及神经示踪技术,对神经中枢及吻合口下段神经干检查,观察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情况,进行A、B组和C、D组间对比。结果臂丛神经根性损伤即刻修复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尼氏体数目、形态、减少程度及周围再生神经纤维数目、发育程度均优于损伤后3周修复组。结论神经根早期修复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明确的保护作用,对外周神经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