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35篇
  免费   790篇
  国内免费   769篇
耳鼻咽喉   14篇
儿科学   192篇
妇产科学   51篇
基础医学   1736篇
口腔科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97篇
内科学   245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2827篇
特种医学   1164篇
外科学   7113篇
综合类   1721篇
预防医学   30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754篇
  4篇
中国医学   331篇
肿瘤学   30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88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607篇
  2020年   523篇
  2019年   432篇
  2018年   486篇
  2017年   462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555篇
  2014年   1073篇
  2013年   1389篇
  2012年   869篇
  2011年   1192篇
  2010年   953篇
  2009年   901篇
  2008年   935篇
  2007年   822篇
  2006年   771篇
  2005年   704篇
  2004年   592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444篇
  2001年   391篇
  2000年   382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235篇
  1997年   251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61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11篇
  1990年   120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112篇
  1986年   73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76篇
  1983年   55篇
  1982年   58篇
  1981年   38篇
  1980年   47篇
  1979年   28篇
  1978年   31篇
  1977年   46篇
  1973年   23篇
  1971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胸腰椎稳定性重建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改进胸腰椎脱位的治疗方法,更好地重建脊柱稳定性,设计了一种新的脊柱固定器械,由滚花钉及连接板构成,并通过椎弓根进行的一种脊柱后路短节段固定方法,脊柱固定范围限制在两个椎体间。1989年~1995年,临床应用这种新器械矫正胸腰椎脱位12例,经1~4年随访,畸形矫正满意,固定牢固。结果表明:该器械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和手术创伤小等优点。认为,该项技术适用于胸腰椎稳定性的重建。  相似文献   
52.
Several neurons from different nuclei give rise to descending spinal tracts and project to various levels in the spinal cord of goldfish, Carassius auratus. These were visualized by retrograde transport of horseradish peroxidase (HRP) administered to the bilaterally transected spinal cord at 6 levels, corresponding to 1st, 5th, 10th, 15th, 20th and 25gh segments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As many as 16 brain nuclei or neuronal aggregations and the Mauthner cells project posteriorly up to the 20th spinal segment. Restricted neurons of the dorsolateral area in the nucleus preopticus magnocellularis and those of the ventromedial nucleus of the thalamus projected up to the 20th and 25th segments respectively. In the mesencephalon, the nucleus ruber and the nucleus of the medial longitudinal fasciculus revealed retrogradely labeled somata; the former extended up to the 20th segment, while the latter projected up to the 25th segment. The remaining descending projected neurons of the brain belonged to the rhombencephalon. The nucleus of the lateral lemniscus; anterior, magnocellular, descending and posterior divisions of the octaval nucleus: raphe nucleus; Mauthner cell and the neurons located adjacent to the trigeminal tract and thos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secondary gustatory tract sent their processes up to 20th segmental level. However, somata of the superior, medial and inferior divisions of the reticular nucleus and restricted neurons of the facial lobe extended up to 25th segmental level. The pattern of neuronal projections into the spinal cord suggests a topographic organization.  相似文献   
53.
脊髓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监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30例脊髓手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EP)连续监测的临床研究结果。SEP记录包括脊髓SEP(SSEP)和皮层SEP(SCEP)。麻醉药物对SEP有一定程度影响,SCEP相对较大。认为,至少术中SEP潜伏期延长不超过8%和波幅降低不超过50%,不会引起术后并发症,超过该范围由于病例较少,尚不能肯定与预后的关系,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异丙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触诱发痛痛阈及其脊髓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Ⅰ组为空白对照;Ⅱ、Ⅲ、Ⅳ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术后第7天,Ⅰ、Ⅱ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0 ml·kg-1,Ⅲ、Ⅳ组腹腔注射异丙酚50 ml·kg-1或75ml·kg-1,每天一次共6 d。在术后第6、10和12天,使用Von Frey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触诱发痛痛阈,比较不同剂量的异丙酚对大鼠痛阈的影响。术后第12天取L4-5和L5-6节段脊神经节和脊髓组织,采用半定量RT-PCR法,对各组大鼠脊髓组织iNOS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术后第10和12天,Ⅲ、Ⅳ组大鼠双侧的痛阈值高于Ⅱ组(P<0.05);术后第12天,Ⅲ、Ⅳ组大鼠脊髓组织iNOS mRNA表达低于Ⅱ组(P<0.05)。结论 异丙酚通过抑制脊髓组织iNOS mRNA转录,降低其表达,而起到一定的抗伤害作用。  相似文献   
55.
目的 研究鞘内注射吗啡对切口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蛋白激酶Cγ(PKCγ)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Ⅰ组)、对照组(Ⅱ组)术前30 min鞘内注射人工脑脊液20μl,术后吗啡治疗组(Ⅲ组)、术前吗啡治疗组(Ⅳ组)分别于术后和术前30min鞘内注射吗啡5μg(10 μl)。所有大鼠均按Brennan法制成切口疼痛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脊髓背角PKCγ的表达。结果 Ⅱ组术侧脊髓背角PKCγ-IR表达高于非术侧及Ⅰ组(P<0.01)。与Ⅱ组比较,Ⅲ组、Ⅳ组脊髓背角PKCγ-IR表达降低(P<0.05或0.01),而Ⅲ组、Ⅳ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大鼠切口疼痛模型中,鞘内注射吗啡的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脊髓背角的PKCγ-IR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脊麻药中复合微量芬太尼对牵拉反应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Ⅰ-Ⅱ级、足月、初产及单胎而需行剖宫产术的病人6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30例。2组病人的年龄、性剐、体重、局麻药用量、麻醉方法均无显著性差异,均选用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A组:等比重0.5%罗哌卡因9-11mg+芬太尼10μg。B组:等比重0.5%罗哌卡因9-11mg。观察术中牵拉反应和生命体征并记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2组间麻醉前、后相对应的MAP(平均动脉压)、HR(心率)、RR(呼吸频率)和SpO2(血氧饱和度)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JP〉0.05),2组间新生儿Apgar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2组术中的牵拉反应,A组明显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脊麻药中加入微量芬太尼对牵拉反应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经脑室注射后在损伤脊髓的早期动态变化。方法取转录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孕16天SD鼠胚脑海马组织,培养成神经干细胞球,注射到损伤脊髓鼠第四脑室(实验组),观察其在脊髓的存活、分化状况。结果移植细胞在脊髓表面形成细胞团。分布于损伤区头侧。细胞团的面积背侧小于腹侧;数目背侧多于腹侧。这种分布和增殖形式见于损伤脊髓正常部分和无损伤脊髓(对照组)。1周时细胞侵入损伤区,GFAP表达呈阳性。2~3周时与宿主细胞良好整合。结论移植细胞通过脑脊液能广泛分布于脊髓表面。保持黏附、增殖和分化能力。并可迁移、整合到损伤脊髓组织中。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D3(Cyclin D3)在横断性脊髓损伤(tSCI)后的表达变化以及定位情况。方法 将48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T9横断伤2、8h、1、3、5、7和14d组,每组6只。采用Western blot测定损伤后各时间段Cyclin D3蛋白水平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clin D3在正常以及损伤后脊髓中的分布和定位。结果 West—emblot显示,Cyclin D3蛋白水平在tSCI后头、尾段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尾段明显:Cyclin D3的表达于损伤后8h开始逐渐升高,3d达到高峰,一直持续到第5天,之后逐渐下降。免疫组织化学表明Cyclin D3在正常脊髓中均匀分布,损伤后3d,Cyclin D3在脊髓白质和灰质中表达明显增强;免疫荧光双标记表明Cyclin D3与神经元的标记物neuronal nucleus(NeuN)、少突胶质细胞标记物cyclic nucleotide 3’phosphohydrolase(CNPase)有明显共定位,与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t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小胶质细胞标记物OX-42也存在部分共定位。结论脊髓损伤后Cyc—lin D3蛋白水平呈现明显的时相变化,并且与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存在共定位,提示Cyclin D3参与了脊髓损伤后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OEC)移植在大鼠损伤脊髓后是否有独特的迁移和轴突生长导向特性。方法: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OEC注入到C4脊髓损伤大鼠距离损伤部位头端1mm及尾端1mm背柱白质处,注射后1、3、12、24h及3、7、28d灌注固定取材,冰冻切片和免疫组化分析。用骨髓基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移植到同样的损伤部位做为对照进行同样的分析。另将OEC注射到距离损伤部位头尾侧1mm处脊髓灰质内、小剂量注射在白质内、在损伤前3d或损伤后9d注射、注射到未损伤脊髓白质中,观察细胞迁移情况。结果:OEC在细胞注射后1h内即形成由注射压力造成的从注射部位向损伤处的被动性延伸带,并且不断地从注射部位向损伤处延伸扩散,在形态学方面好象起到"桥接"损伤处的作用。对照组骨髓基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注射后也迅速形成细胞"桥接"带,并扩散至损伤空腔。将OEC注射到脊髓灰质内或小剂量注射或注射到未损伤的脊髓白质内、在脊髓损伤3d前或9d后注射细胞均没有见到细胞带延伸进入损伤部位。OEC在注射部位、细胞带以及损伤部位有增殖现象。28d后,共焦免疫酶标法证实细胞带取代了脊髓原有星形胶质细胞,但是下行或上行长束轴突没有优先延伸至该细胞带,也没能起到维持皮层脊髓轴突的桥接作用。结论:OEC在植入大鼠损伤脊髓后没有独特的迁移特性,与骨髓基质细胞或成纤维细胞相比没有明显促进轴突生长的作用,也没有支持皮层脊髓轴突在脊髓损伤处形成桥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计算机导航在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将计算机导航技术应用于骨科手术,并对其进行初步分析。方法2004年2~12月,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共行134枚椎弓根螺钉固定,51枚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58枚交锁髓内钉远端交锁螺钉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全部在导航下完成手术,术中明显减少C型臂X线机透视次数,未发生血管和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计算机导航手术安全有效,更有利于微创手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