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0篇
  免费   372篇
  国内免费   76篇
耳鼻咽喉   16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153篇
口腔科学   31篇
临床医学   158篇
内科学   294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118篇
特种医学   57篇
外科学   201篇
综合类   584篇
预防医学   229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432篇
  2篇
中国医学   711篇
肿瘤学   10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233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182篇
  2012年   190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4篇
  1971年   4篇
  197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揭示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动物药理学实验验证疗效,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复制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应用大果木姜子油治疗4周,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血清BNP水平和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然后基于文献检索和TCMSP数据库获取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从C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心力衰竭的已知治疗靶点,将疾病治疗靶点与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Venn分析,运用SYBY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运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互作关系,再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大果木姜子油可显著升高ISO诱导的心衰大鼠LVSP、±dp/dtmax,降低LVEDP和BNP水平,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获得大果木姜子油20个活性成分,其中7个活性成分(沉香螺旋醇、芳樟醇、萜品烯-4-醇等)可能通过调控一个蛋白互作网络治疗心力衰竭,该网络中的靶点有PTGS1、PTGS2、NOS2、NOS3、GSK3B;由蛋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结论:大果木姜子油可改善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及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其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调控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从中西医两个方面论述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机制,介绍丹参的药理学研究,分析其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Steroid-induced Avasulat Necrosis of the Fcromal Hea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即疏通微循环、改善血液性能、发挥类雌激素作用等。总结丹参与其他疗法耦合对股骨头坏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3.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MT) is a successful method for treating recurrent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C. difficile) infection (rCDI) with around 90% efficacy. Due to the relative simplicity of this approach, it is being widely used and currently, thousands of patients have been treated with FMT worldwide. Nonetheless,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its effects are just beginning to be understood. Data indicate that FMT effectiveness is due to a combination of microbiological direct mechanisms against C. difficile, but also through indirect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production of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s as secondary bile acids and short chain fatty acids. Moreover, the modulation of the strong inflammatory response triggered by C. difficile after FMT seems to rely on a pivotal role of regulatory T cells, which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reduction of several cells and soluble inflammatory mediators, ensuing normalization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l immune system. In this minireview, we analyze recent advances in these immunological aspects associated with the efficacy of FMT.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影响患者性生活质量的机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4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接收的健康体检男士40例为对照组,给予研究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治疗,对两组人员的IPSS评分、IIEF-5评分、QOL评分、勃起周径增加量、精液量、逆行射精、射精疼痛及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IPSS评分、IIEF-5评分、QOL评分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的精液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逆行射精、射精疼痛发生率15.0%(6/40)、5.0%(4/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1/40)、0(P0.05);但两组患者的勃起周径增加量、阴茎勃起功能障碍发生率2.5%(1/40)、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除术影响患者性生活质量的机制为减少精液量、提升逆行射精率。  相似文献   
65.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玉洁  袁耀宗 《胃肠病学》2008,13(3):181-183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明确。近年研究认为其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微生物等因素均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对近年IBD发病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包括IBD的易感基因、环境因素对IBD的影响、宿主防御反应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以及IBD的肠黏膜屏障和内环境、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6.
恶性肿瘤与血液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和恶性肿瘤之间存在一定生物学关系。恶性肿瘤中以产生黏液的腺癌伴发血栓栓塞症的几率最高。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将恶性肿瘤伴发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归纳为Virchow三联征,即静脉血液瘀滞状态、血管损伤及血液成分的异常。肿瘤相关凝血的激活影响肿瘤生长、微血管形成和转移过程,反过来这些过程增加血栓形成几率。纤溶系统的激活亦促进肿瘤的浸润、增殖、微血管形成过程,其作用超过了纤溶系统受损造成的血液高凝状态。因此抗凝及针对凝血、纤溶系统各个环节的治疗可能影响肿瘤的生长和播散过程。  相似文献   
67.
辣椒素对胃动力的影响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辣椒素(capsaicin,CAP)药理作用广泛,其对胃动力的影响已引起消化学者的关注.多数研究认为小剂量的CAP可促进胃动力,一定剂量范围的CAP可调节胃动力,而大剂量CAP对胃动力可能有抑制作用.CAP对胃动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CAP受体(vanilloid receptor subtype l,VRl)、P物质(SP)、乙酰胆碱、神经激肽A、生长激素释放肽和钙离子等有关.CAP可能成为一种有前景的胃动力新药.  相似文献   
68.
临床分离多重耐药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假单胞菌对亚胺培能(IMP)、头孢他啶(CTZ)、头孢哌酮(CPZ)和氨曲南(AZ)的耐药机制。以绿脓杆菌标准株PAO1和对照株TNPOO4为对照,应用SDS-PAGE外膜蛋白图谱和β-内酰胺酶测定方法,研究了临床分离的两株多重耐药绿脓杆菌和一株IMP耐药荧光假单胞菌。结果表明:两株绿脓杆菌分离株均缺失了外膜蛋白OprD_2和外膜蛋白E(OprE),并出现了44.7KD的未知蛋白带;两株菌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β-内酰胺酶,其酶活性分别为0.681U/mg和0.6l0U/mg,经IMP诱导,两株菌产酶量未见显著增加;其β-内酰胺酶对上述药物的相对水解率均小于10%。提示该两株绿脓杆菌对上述药物的多重耐药机制可能是OprD_2、OprE的缺失和大量β-内酰胺酶的共同作用结果;其中对IMP耐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OprD_2丢失。另一株IMP耐药荧光假单胞菌出现了OprD_2含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69.
蒋光  杨远 《国际呼吸杂志》2008,28(21):1321-1324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以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重塑为基本特征的慢性疾病.气道重塑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目前认为主要与气道慢性炎症有关,上皮损伤及上皮间充质营养单位再活化在气道重塑发病中也起重要作用.治疗哮喘的传统药物对气道重塑作用有限,近年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α、CpG-ODN、抗IgE抗体和抗Th2细胞因子等免疫调节剂治疗气道重塑,支气管热整形术是有创性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了解血清SIL-2R、IL-8和TNF水平在轮状病毒(RV)肠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随机择取该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RV肠炎患儿为实验组,并选择同期来该院体查的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两组血清中SIL-2R、IL-8及TNF-A水平进行检测,观察两组各个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RV肠炎患儿在急性期血清中SIL-2R、TNF-A、IL-8水平(45.23±11.23)pg/mL,(122.23±6.75)pg/mL,(526.43±12.54)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8.64±9.62)pg/mL,(68.12±5.46)pg/mL,(197.32±14.24)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RV肠炎患儿血清IL-8、SIL-2R及TNF-A水平亦呈增高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三者与病情轻重具有关联性。结论血清IL-8、SIL-2R、TNF-A在轮状病毒感染免疫防御与免疫损伤机制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