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40篇
  免费   1002篇
  国内免费   894篇
耳鼻咽喉   89篇
儿科学   301篇
妇产科学   70篇
基础医学   1570篇
口腔科学   157篇
临床医学   2107篇
内科学   1085篇
皮肤病学   89篇
神经病学   1541篇
特种医学   1301篇
外科学   7227篇
综合类   2514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740篇
眼科学   120篇
药学   869篇
  12篇
中国医学   1055篇
肿瘤学   388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431篇
  2022年   572篇
  2021年   902篇
  2020年   788篇
  2019年   689篇
  2018年   716篇
  2017年   641篇
  2016年   646篇
  2015年   637篇
  2014年   1508篇
  2013年   1428篇
  2012年   1153篇
  2011年   1260篇
  2010年   1088篇
  2009年   1020篇
  2008年   869篇
  2007年   912篇
  2006年   809篇
  2005年   674篇
  2004年   594篇
  2003年   538篇
  2002年   402篇
  2001年   383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310篇
  1998年   228篇
  1997年   228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62篇
  1994年   155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07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60篇
  1985年   63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46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20篇
  1976年   8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目的探讨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后三种手术入路疗效的比较。方法我们对2000年9月~2004年10月间收治的47例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成三组:前路入路组、后路入路组、前后联合入路组,比较其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6~12个月随访,比较三组间手术前、后的Frankel的分级变化和ASIA评分改变。三组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和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内固定均较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两两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最彻底,但其预后与单纯前路减压内固定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路减压内固定是过伸性颈椎颈髓损伤首选的手术方式,后路是辅助的手术方法,而前后联合入路应谨慎选用。  相似文献   
92.
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明确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特发性颈椎后凸畸形的可行性和局限性。方法 :本文对 14例颈椎特发性后凸畸形患者采取手术方法进行治疗 ,所有患者均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 ,椎间隙植骨和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 :手术后患者临床体征明显改善 ,颈椎后凸畸形由手术前平均 -15 6°矫正为手术后平均 -6 4° ,矫正效果明显 ;手术后患者的短期随访表明颈椎矫正度数在随访中没有丢失。结论 :前路手术 ,延长颈椎前柱能够矫正颈椎的后凸畸形 ,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93.
新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设计一种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新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测试其材料力学特性 ,并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测量 2 0具干燥完整成人腰椎标本获得数据 ,按数据采用镍钛记忆合金设计固定器并行材料力学测试。取 6具新鲜成人腰椎标本 ,先后形成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横突棘突钢丝捆绑组、钩螺钉固定组、Buck螺钉固定组、新研制记忆合金固定器固定组 6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 ,分别测试 6组的前屈 /后伸、左 /右侧弯及左 /右轴向旋转 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材料力学测试表明其形态记忆功能良好 ,体温状态下会产生稳定可靠的回复力。 6组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 ,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 ,同其他 5组差别明显。而使用新研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组可明显恢复腰椎稳定性 ,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 3种内固定组均无显著差别。另两种状态左右侧弯 6组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新设计的内固定器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要求 ,较先前的半环状内固定器优势明显 ,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4.
CT重建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椎弓根螺钉最佳入钉点,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高速螺旋CT共扫描检查40例国人的200个L1~L5脊椎。重建后测量400个椎弓根的入点坐标(x,y),即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x)及与横突中线的垂直距离(y)。结果:x坐标从L1~L5逐渐增大,男性大于女性(P<0.05);y坐标从L1到L4逐渐下移,在L4与横突中线接近重叠,但L5突然上升,与L2节段水平相当,L1~L5y坐标基本上都在横突中线以上,但每组数据变异较大。就y坐标而言,椎弓根轴线投影点与传统入点比较均有差异。结论:横突中线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重要参照标志,但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并不在横突中线上,不同个体、节段之间y坐标存在的较大差异是高误置率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个体而言,术前常规通过CT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数据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5.
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手术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间盘突出是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因患病率高,手术开展较为普及,关于其手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报导也逐渐增多。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我们将1993年2月至2004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68例中所发生的74例早期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手术的危险因素提出相应的  相似文献   
96.
We report two case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with upper thoracic myelopathy and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linical data of a 47-year-old woman (case 1) and a 54-year-old woman (case 2) are described. Case 1 showed a transverse-type myelopathy at the T2 segment level of the spinal cord and case 2 had the same type of myelopathy at the T4 segment level. Case 1 had anterior vertebral subluxation of C7 due to marked vertebral collapse and Case 2 had subluxation of T2 with vertebral destruction. These two patients had the mutilating type of RA with multilevel spontaneous fus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The lesions in the thoracic spine might be caused by the severe destructive inflammation that is characteristic in mutilating disease. The vertebral collapse might lead to subluxation of the upper thoracic vertebra, resulting in spinal cord compression. Upper thoracic subluxation might be caused by vertebral collapse due to RA and the increased motion as a compensation for decreased mobility caused by spontaneous fusion in the cervical spine.  相似文献   
97.
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及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为经皮椎板关节突螺钉的器械设计及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利用30例干燥腰椎标本,用游标卡尺及量角器测量腰椎椎板上缘及下缘的厚度,椎板关节突螺钉的长度。通过影像学测量椎板的内倾角和下倾角。[结果]椎板的上缘薄而下缘厚。从L1~5椎板的厚度、螺钉的长度及从内倾角逐渐增加,而下倾角逐渐减小。[结论]上缘的厚度太薄不适合螺钉的放置。从L1~5使用4.5mm的皮质骨螺钉固定是安全的,但应该在椎板的下缘置人。注意下倾角和内倾角的变化。设计的瞄准器应该具有调节角度的装置。  相似文献   
98.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相关问题与效果。方法 :应用AF系统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3 6例 ,合并脊髓损伤 3 2例 ,同时行椎板减压 2 8例 ,植骨 6例。结果 :3 3例椎体高度完全恢复 ,神经功能按ASIA标准 2 5例有 1~ 3级恢复。结论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 ,椎体复位好 ,固定安全可靠 ,术中正确掌握椎弓根螺钉植入、椎管减压和复位技巧等环节 ,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9.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与肌电图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导致腰腿痛的主要病因,本研究对具有典型临床症状、相应体征及MR或CT等影像学资料确诊的LDH,采用规范化非手术治疗,经规范化保守治疗无效者选用手术治疗,治疗前后均行肌电图(elec-tromyograptly,EMG)检查,旨在探讨肌电图变化与治  相似文献   
100.
Summary Malignant lymphoma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Hodgkin's disease and low- or high-grade non-Hodgkin's lymphoma (NHL). The principal therapeutic options are poly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Besides the histological classification, staging of the disease with particular regard to risk factors is an essential prerequisite for the therapeutic decision. Diagnostic imaging modalities such as computer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ultrasonography have improved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staging such that invasive pathological staging is only necessary in exceptional cases. A novel therapeutic approach is high-dose chemotherapy with autologous haematopoietic stem-cell support. This treatment improves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relapsed high-grade NHL. The place of high-dose therapy as the primary therapeutic option in malignant lymphoma is now being assessed in prospective studies following encouraging results from single-centre studies, including those involving the treatment of low-grade lymphoma. The effects of antibodies directed against lymphatic cells are currently being examined in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An assessment of the viability and rate of proliferation of lymphoma tissue on completion of therapy using sensitive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medical methods is an important aim for the future. Eingegangen am 5. November 1996 Angenommen am 12. November 19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