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07篇
  免费   1209篇
  国内免费   1029篇
耳鼻咽喉   25篇
儿科学   561篇
妇产科学   119篇
基础医学   1296篇
口腔科学   312篇
临床医学   2278篇
内科学   536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604篇
特种医学   1118篇
外科学   9820篇
综合类   3643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31篇
眼科学   607篇
药学   1095篇
  30篇
中国医学   1673篇
肿瘤学   179篇
  2024年   64篇
  2023年   395篇
  2022年   574篇
  2021年   785篇
  2020年   852篇
  2019年   624篇
  2018年   698篇
  2017年   688篇
  2016年   727篇
  2015年   811篇
  2014年   1763篇
  2013年   1562篇
  2012年   1468篇
  2011年   1559篇
  2010年   1367篇
  2009年   1189篇
  2008年   1123篇
  2007年   1154篇
  2006年   1017篇
  2005年   866篇
  2004年   757篇
  2003年   666篇
  2002年   564篇
  2001年   440篇
  2000年   395篇
  1999年   370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35篇
  1996年   215篇
  1995年   176篇
  1994年   157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06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53篇
  1986年   43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39篇
  1981年   29篇
  1980年   25篇
  1979年   32篇
  1978年   19篇
  1977年   27篇
  1976年   6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2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型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微型腹腔镜,采用自行设计的带线针和En-doc lose与操作钳配合,运用提插式缝合方法,高位荷包缝扎内环口周边腹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62例。结果:62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0~15m in,住院2~3d。术后随诊1~28月无复发。结论:微型腹腔镜下高位荷包缝扎内环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对侧再发率低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2.
后外侧融合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后外侧融合对预防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短节段固定失败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本组60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A组30例均为我院收治患者,B组30例均为外院手术来我院复查的患者。A组行短节段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后外侧融合术;B组仅行短节段内固定,未植骨融合。平均随访16个月,在X线侧位片上测量Cobb角、伤椎后凸角及矢状面指数(SI),临床疗效评价采用下腰痛评分法(low back outcome score,LBOS)。结果 手术前、后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两组间Cobb角、伤椎后凸角、S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BOS评分A组的优良率为73%(22/30),B组仅为43%(13/30)。结论 后外侧融合是降低内固定失败、减少纠正丢失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只行内固定而不做植骨融合明显增高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不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3.
在脊柱外科手术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比例越来越高。而正确的术前评价是保证手术疗效良好的因素之一。本组选择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39例,并经低毒低渗非离子型造影剂椎管造影及多排螺旋CT椎管造影(myelography and multi-spiral CTscanning,MSCTM)检查,现就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  相似文献   
104.
105.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附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张力疝修补术在复发性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应用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1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min,术后1例出现阴囊积液,2例切口脂肪液化,无切口感染病例,平均住院5天,随访12~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无张力疝修补术是治疗复发性腹股沟疝的较理想术式,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尤其是复发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6.
de Vries Reilingh  TS  van Geldere  D  Langenhorst  BLAM  de Jong  D  van der Wilt  GJ  van Goor  H  Bleichrodt  RP 《Hernia》2004,8(1):56-59
Polypropylene mesh is widely used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incisional hernias that cannot be closed primarily. Several techniques have been advocated to implant the mesh.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retrospectively, early and late results of three different techniques, onlay, inlay, and underlay. The records of 53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 large midline incisional hernia — 25 women and 28 men, mean age 60.4 (range 28–94) — were reviewed. Polypropylene mesh was implanted using the onlay technique in 13 patients, inlay in 23 patients, and underlay in 17 patients. Either the greater omentum or a polyglactin mesh was interponated between the mesh and the viscera. The records of these 53 patients were reviewed with respect to: size and cause of the hernia, pre- and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wound complications. Patients were invited to attend the outpatient clinic at least 12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of the mesh for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abdominal wall.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ccurred in 14 (26.4%) patients. The onlay technique had significantly more complications, as compared to both other techniques. Reherniation occurred in 15 (28.3%) patients. The reherniation rate of the inlay techniq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fter the underlay technique (44% vs 12%, P=0.03) and tended to be higher than the onlay technique (44% vs 23%, P=0.22). Repair of large midline incisional hernias with the use of a polypropylene mesh carries a high risk of complications and has a high reherniation rate. The underlay technique seems to be the better technique.  相似文献   
107.
腰椎间盘突出是骨科常见病。CT扫描能够显示间盘组织的直接影像,是诊断间盘病变的重要方法。本文对80例腰间盘突出进行分析,探讨CT对腰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用临床及CT表现均典型病例8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17岁-74岁,病程最短2d,最长22a,  相似文献   
108.
新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治疗腰椎峡部裂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设计一种治疗腰椎峡部裂的新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 ,测试其材料力学特性 ,并评价其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测量 2 0具干燥完整成人腰椎标本获得数据 ,按数据采用镍钛记忆合金设计固定器并行材料力学测试。取 6具新鲜成人腰椎标本 ,先后形成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横突棘突钢丝捆绑组、钩螺钉固定组、Buck螺钉固定组、新研制记忆合金固定器固定组 6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 ,分别测试 6组的前屈 /后伸、左 /右侧弯及左 /右轴向旋转 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 :材料力学测试表明其形态记忆功能良好 ,体温状态下会产生稳定可靠的回复力。 6组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 ,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 ,同其他 5组差别明显。而使用新研制记忆合金内固定器组可明显恢复腰椎稳定性 ,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 3种内固定组均无显著差别。另两种状态左右侧弯 6组均无显著性差别。结论 :新设计的内固定器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要求 ,较先前的半环状内固定器优势明显 ,具有很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9.
CT重建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定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建立椎弓根螺钉最佳入钉点,提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高速螺旋CT共扫描检查40例国人的200个L1~L5脊椎。重建后测量400个椎弓根的入点坐标(x,y),即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x)及与横突中线的垂直距离(y)。结果:x坐标从L1~L5逐渐增大,男性大于女性(P<0.05);y坐标从L1到L4逐渐下移,在L4与横突中线接近重叠,但L5突然上升,与L2节段水平相当,L1~L5y坐标基本上都在横突中线以上,但每组数据变异较大。就y坐标而言,椎弓根轴线投影点与传统入点比较均有差异。结论:横突中线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重要参照标志,但椎弓根轴线投影点并不在横突中线上,不同个体、节段之间y坐标存在的较大差异是高误置率发生的重要原因。对个体而言,术前常规通过CT测量椎弓根轴线在椎骨后表面的投影点数据对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0.
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特点与规律,提高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4年1月我院经X线、CT、MRI及手术证实的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65例的临床资料,并将其分为低位胸椎组(T10-T12L1)43例,高位腰椎组(L1-2-L2-3)16例,多节段突出组6例。结果躯体感觉障碍89.2%(58/65)和下肢无力83.1%(54/65)是最多见的症状。9.2%(6/65)表现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47.7%(31/65)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43.1%(28/65)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混合性损害。仅3例为单根神经根损害,其余表现为多根神经或马尾神经的损害。腰背痛44.6%(29/65)和下肢无力40.0%(26/65)是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低位胸椎间盘突出以混合性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58.1%(25/43),易导致行走障碍、足下垂、下肢肌张力升高和病理征阳性;而高位腰椎间盘突出则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占93.8%(15/16),易造成腰背、下肢疼痛及马尾神经损害。结论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广泛、体征多样,当临床上存在以下情况时应高度怀疑胸腰段椎间盘突出症:①大腿前方、外侧或腹股沟部位出现感觉障碍者;②下肢无力,股四头肌,胫前肌肌力减退者(如足下垂);③下肢运动或感觉障碍范围广泛、不规则,缺乏根性分布特征者;④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同时存在,或虽表现为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但难以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解释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