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2篇
  免费   536篇
  国内免费   415篇
耳鼻咽喉   216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66篇
基础医学   786篇
口腔科学   398篇
临床医学   627篇
内科学   261篇
皮肤病学   12篇
神经病学   446篇
特种医学   797篇
外科学   2206篇
综合类   89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364篇
眼科学   83篇
药学   330篇
  4篇
中国医学   407篇
肿瘤学   171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75篇
  2021年   262篇
  2020年   242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234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45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466篇
  2013年   475篇
  2012年   395篇
  2011年   472篇
  2010年   410篇
  2009年   403篇
  2008年   386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17篇
  2005年   306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71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33篇
  1998年   94篇
  1997年   78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3篇
  197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目的 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MIS-TLIF)中横突定位法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在新华医疗集团新华医院接受MIS-TLIF治疗的70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横突定位法置钉33例(观察组),采用传统人字嵴定位法置钉37例(对照组).记录并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置钉时间、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优良率、关节突关节破坏率,在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患者腰椎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6~36(23.18±3.91)个月.观察组置钉时间、透视次数、关节突关节破坏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一次置钉成功率、置钉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S-TLIF术中采用横突定位法置钉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良好,可减少置钉时间,提高置钉成功率与准确率.  相似文献   
92.
腰痛是目前全球首位致残疾病,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与增龄有关的椎间盘退行性变(IDD)是腰痛的最主要原因.随着工作与生活节奏的加快,IDD 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建立符合IDD 规律、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好、操作简单、成本低且适合医学研究的IDD 动物模型,对明确腰椎IDD 的发生机制及开展防治工作具有一定意义.目前的腰椎IDD 动物模型大致可分为自发模型、损伤模型和生物力学模型等,本文依据以上分类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93.
椎间盘钙化是成人常见脊柱疾病,而在青少年中较为罕见[1-2].青少年椎间盘钙化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主要表现为颈部、背部和上肢疼痛及斜颈等,也有一些无症状患者在常规体检中被发现,通常预后良好.目前,对于症状性青少年椎间盘钙化是采用非手术治疗还是积极手术治疗仍有争议.有研究[3-5]显示,青少年椎间盘钙化经非手术治疗大多预后良好,少数患者出现复发或进展.因此,有必要通过长期随访研究来明确青少年椎间盘钙化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本研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并结合本院收治的1例青少年椎间盘钙化自发性恢复患者的诊疗过程,探讨青少年椎间盘钙化的可能病因、诊疗方案及其引发的严重神经系统症状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海德堡三角清扫在胰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3―7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行海德堡三角清扫胰腺癌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例,女18例;中位年龄为65岁,年龄范围为41~79岁。病人完成肿瘤可切除性评估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廓清后,显露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肝总动脉、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根据肿瘤部位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或者全胰腺切除术,并完成海德堡三角区域内神经纤维及淋巴结组织清扫。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至少完成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右半周骨骼化,胰体尾切除术时至少完成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左半周骨骼化,全胰腺切除术时原则上需完成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全周骨骼化,手术均彻底清除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夹角处的神经纤维及淋巴结组织。观察指标:(1)手术情况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2)术后恢复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转移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1)手术情况与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30例病人均行开腹手术,其中2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行胰体尾切除术,2例行全胰腺切除术,1例行保留中段的胰腺切除术;16例病人联合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切除术;3例联合左侧肾上腺切除术。30例病人中,5例术中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周围组织清扫范围为1.00周,8例为1.25周,8例为1.50周,9例为1.75~2.00周。16例病人离断胃左静脉,14例保留胃左静脉。3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287 min(165~495 min),术中出血量为275 mL(50~800 mL)。9例病人术中输注红细胞或冰冻血浆。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肿瘤长径为3.4 cm(1.2~7.3 cm),淋巴结检出数目为20枚(9~35枚),阳性淋巴结数目为2枚(0~19枚)。30例病人中,20例肿瘤分化程度为中分化,10例为低分化。9例病人环周切缘为R0切除,17例为切缘1 mm R1切除,4例为R1切除。术后病理学T分期:30例病人中,3例为T1期,18例为T2期,5例为T3期,4例为T4期。术后病理学N分期:30例病人中,9例为N0期,13例为N1期,8例为N2期。术后病理学TNM分期:30例病人中,2例为Ⅰa期,2例为Ⅰb期,3例为Ⅱa期,11例为Ⅱb期,12例为Ⅲ期。(2)术后恢复情况:30例病人中,2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Clavien-DindoⅠ级并发症6例,Ⅱ级并发症9例,Ⅲa级并发症3例,Ⅴ级并发症2例。术中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干周围组织清扫1.00周的病人术后腹泻发生情况为0,清扫1.25周的病人术后腹泻发生情况为1/8,清扫1.50周的病人术后腹泻发生情况为4/8,清扫1.75~2.00周的病人术后腹泻发生情况为9/9,4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离断胃左静脉病人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情况为5/16,保留胃左静脉病人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情况为1/1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例病人中,19例行术后辅助化疗;28例顺利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为15 d(8~68 d);2例病人死亡。3例病人术后90 d内非计划性再入院。(3)随访情况:28例出院病人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9.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6.5个月。随访期间,1例局部进展期病人发生局部复发,9例病人发生肝转移(4例可切除胰腺癌、4例边界可切除胰腺癌、1例局部进展期胰腺癌),1例边界可切除胰腺癌病人发生腹膜转移。17例病人无瘤生存。结论海德堡三角清扫应用于胰腺癌根治术肿瘤根治程度较高,术后局部复发率较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稍高,其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评估,建议对选择性病例行新辅助治疗后在高流量胰腺外科中心进行。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低氧环境对椎间盘自发性吸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SPF级成年日本大耳兔9只,雌雄不限,平均体质量2 kg。将兔处死后取脊柱髓核组织,经消化、分离、培养后获得传代髓核细胞,将生长良好的髓核细胞制成细胞悬液。根据不同时效的低氧环境将细胞分为5组对照组(常氧浓度下培养6 h)、低氧6 h组(2%O2浓度下培养6 h)、低氧12 h组(2%O2浓度下培养12 h)、低氧24 h组(2%O2浓度下培养24 h)和低氧48 h组(2%O2浓度下培养48 h)。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HIF)-1α、3型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3)及水通道蛋白3(AQP3)mRNA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凋亡情况。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氧各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低氧12、24和48 h组比较,低氧6 h组细胞凋亡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对照组比较,低氧各组细胞HIF-1α和ASIC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AQP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低氧12、24和48 h组比较,低氧6 h组HIF-1α和ASIC3 mRNA表达水平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短时间低氧环境可以促进髓核细胞凋亡,从而加速椎间盘突出组织自发性吸收进程,其机制可能与HIF-1α和ASIC3的表达增加及AQP3的表达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情况与周围绿地特征的关系。方法 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满一年的≥35岁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代表性样本1 158人,回收有效问卷1 116份,应答率为96.4%。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月对纳入分析的1 116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绿地特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影响。结果 深圳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为67.8%(757/1 11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周围绿地设置有健身区(OR=1.678,95%CI:1.231~2.288)、集体锻炼场地(OR=1.373,95%CI:1.020~1.848)、健康知识宣传区(OR=1.416,95%CI:1.049~1.911)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具有积极影响。患者对周围绿地的安全性(OR=1.010,95%CI:1.000~1.019)、舒适性(OR=1.011,95%CI:1.001~1.021)、维护情况(OR=1.011,95%CI:1.001~1.021)的满意度得分均与血压控制呈正相关。居住小区有专属绿地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无专属绿地的患者(OR=1.333,95%CI:1.009~1.762)。结论 绿地中健康促进元素及绿地的安全性、舒适性、维护情况以及专属绿地等绿地特征对血压控制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7.
目的:通过对基本医疗的理论界定确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覆盖范围,通过测算可承受的医疗费用标准,估算四川省可承受的商业保险费用总额方法:居民经济承受能力与医疗负担均衡模型,y1=a2+b1/(x+c1),y2=a2-b2/(x+c2),居民商业健康保险费用空间估算模型。结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非基本医疗服务界定可由居民经济承受能力,需求层次和技术的适宜性等属性区分;四川省有63%的人群具有购买商业保险的能力,可能具有的市场空间为1810亿元结论:相对现有百亿级的商业健康保险市场,四川省商业健康保险市场空间巨大,拓展这一市场的策略是做好特需服务领域和高新技术服务领域的保险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98.
目的确定在兔子的椎间盘内注射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rhBMP-2)诱导椎体间融合的可行性。方法将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每组12只。用微量注样器将含有rhBMP-2200μg的生理盐水溶液20μl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注射到成年新西兰大白兔的L4~5椎间盘的髓核内。术后10、30、60及90天进行X线照相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注射椎间盘未见免疫排斥反应。实验组可见纤维环和软骨终板成骨并在相邻椎体间形成骨桥。对照组的椎间盘内未见骨形成。结论利用注射的方法,rhBMP-2可诱导椎间盘成骨,达到椎体间融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
Summary Carrying loads on the head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rural Zimbabwe. Headloading imposes a considerable amount of strain to the axial skeleton. The cervical spine, being the most cranial and mobile part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may be susceptible to spondylosis or disc degeneration in headloading. Age as well as the effects of intrinsic factors on cervical spondylosis have been well documented. However,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extrinsic weight bearing to spondylosis on the cervical spine are lacking.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headloading on the pattern of spondylosis attributed to aging was examin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ge led to significant degeneration of the fifth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 (P<0.05) as well as significant straightening of the lordotic curve (P<0.01). Load carrying seems to accentuate the straightening of the curve (P<0.001).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headloading creates a shift in the degeneration from the fifth intervertebral disc space to higher levels. It is concluded that carrying heavy loads on the head alters the pattern of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the cervical spine.
Etude préliminaire des effets des charges lourdes sur l'intégrité structurale de la colonne cervicale
Résumé Porter de lourdes charges sur la tête est une pratique habituelle au Zimbabwe dans les zones rurales. Le port céphalique de charge impose des contraintes considérables au squelette axial. La colonne cervicale, portion crâniale et mobile de la colonne vertébrale, peut présenter une cervicarthrose ou une altération discale en raison du port de charges sur la tête. L'âge et les facteurs intrinsèques déterminant une cervicarthrose ont été bien étudiés. Cependant, l'action éventuelle d'un poids supplémentaire contribuant à la genèse d'une cervicarthrose n'a pas été étudiée. Dans cette étude, les effets du port céphalique de charge sur l'importance d'une cervicarthrose attribuée au vieillissement, sont examinés. Les résultats indiquent que le vieillissement aboutit à une altération significative du 5ème espace intervertébral (P<0,05) ainsi qu'à un redressement significatif de la lordose (P<0.01). Le port de charge semble accentuer le redressement de la courbe (P<0,001). Les résultats suggèrent également que le port de charge sur la tête réalise un transfert des lésions du 5ème espace intervertébral vers des niveaux sujacents. On en déduit que le port de lourdes charges sur la tête modifie l'aspect des atteintes dégénératives de la colonne cervicale.
  相似文献   
100.
Summary To study the antenat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the columns of forty eight embryos and fetuses were examined histologically. The primitive disc is composed of two structures: the notochord which shows a progressive expansion into the disc, and the fibrocartilaginous perinotochordal disc. No histological sign of interaction between notochordal and perinotochordal cells, which may explain the notochordal expansion into the discs, was seen. On the other hand, the notochordal intervention in the cartilaginous differentiation of the inner zone is probable.
Différenciation anténatale du disque intervertébral humain
Résumé Cette étude de la différenciation anténatale du disque intervertébral humain repose sur l'examen de coupes histologiques de quarante huit colonnes vertébrales d'embryons et de foetus. Le disque primitif est composé de deux structures : la notochorde, qui présente une expansion progressive de son diamètre au sein du disque, et le disque périnotochordal, d'abord mésenchymateux puis fibrocartilagineux. Il n'a pas été mis en évidence de signe histologique témoignant d'une interaction entre les cellules notochordales et les cellules périnotochordales qui puisse expliquer l'expansion de la notochorde au sein des disques. Le rôle de la notochorde dans la différenciation cartilagineuse de la zone centrale est par contre prob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