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3篇
  免费   826篇
  国内免费   245篇
耳鼻咽喉   65篇
儿科学   163篇
妇产科学   88篇
基础医学   803篇
口腔科学   154篇
临床医学   1651篇
内科学   1240篇
皮肤病学   65篇
神经病学   512篇
特种医学   406篇
外科学   548篇
综合类   2024篇
预防医学   2054篇
眼科学   122篇
药学   1100篇
  8篇
中国医学   1373篇
肿瘤学   238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297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360篇
  2018年   344篇
  2017年   374篇
  2016年   452篇
  2015年   447篇
  2014年   1071篇
  2013年   914篇
  2012年   1023篇
  2011年   1066篇
  2010年   821篇
  2009年   643篇
  2008年   561篇
  2007年   569篇
  2006年   448篇
  2005年   345篇
  2004年   295篇
  2003年   239篇
  2002年   210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113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目的通过对唐县干预实施过程的分析总结,探讨县级娱乐服务场所暗娼(CSW)的干预措施。方法收集整理唐县干预实施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总结干预的方法步骤,分析影响干预的相关因素,提出干预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对策。结果78.57%的高危场所接受干预,其中高、中档娱乐服务场所接受干预率为100%,低档场所接受干预率62.5%。CSW接受干预人数占96.66%。与基线调查统计结果相比,CSW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60%上升到95%,其中高、中档场所CSW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100%,低档场所CSW知晓率为82.5%;安全套使用率由50%上升到86%,其中高、中档场所CSW安全套使用率均为100%,低档场所CSW安全套使用率为53.1%。接受HIV初筛检测率为49.53%。培养了一支同伴教育宣传员队伍。结论“依据出租车司机线索,直接拜访老板,逐一走访高危场所,培养同伴教育宣传员,定期外展现场干预与定期集中培训交流相结合”的唐县CSW干预模式,启动、推动了唐县的干预工作,使干预工作能够循环、持续、深入进行,在高危人群CSW中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推广100%安全套使用技术、营造社会支持环境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效防止了当地艾滋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22.
目的总结和探讨脑血管造影和载瘤动脉闭塞在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上的作用及特点。方法60例颅内巨大动脉瘤患者,根据其脑血管造影的特点采取血管内介入方法[可脱式球囊和(或)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近端53例、闭塞载瘤动脉两端后孤立动脉瘤7例;其中23例闭塞前先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结果出院时Rankin评分分级:单纯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7例中轻残3例,合并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组23例中死亡1例、重残2例。1-6年的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无复发。结论血管内介入结合颅内-外血管搭桥术闭塞载瘤动脉是治疗颅内巨大动脉瘤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3.
2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及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即刻以及次日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浆假血友病因子的表达水平;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血浆内皮素1表达水平;酶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的含量;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选择健康体检者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各30例作对照,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介入前后指标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CD62p、CD63及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明显增高(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CD62p、CD63和糖蛋白Ⅱb/Ⅲa受体复合物与术前相比明显增高(P<0.01),但术后24h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与健康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假血友病因子、内皮素1的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降低(P<0.05或<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术后即刻血浆假血友病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升高(P<0.05或P<0.01),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和一氧化氮水平降低(P<0.05),且介入术后24h假血友病因子水平也较术前升高(P<0.05),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降低(P<0.05),但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水平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活化和内皮功能的损伤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管内皮受到一定损伤,血小板有一定程度的激活。  相似文献   
25.
朱丹华  徐铅辉 《社区卫生保健》2006,5(6):401-402,404
目的观察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对糖耐量降低人群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对门诊病例中符合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的60例糖耐量降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取饮食控制(饮食组)、运动疗法(运动组)及饮食控制+运动疗法(饮食+运动组)进行干预,8周后检测,对干预前后自身及各组间对照分析效果。结果3组干预后空腹血糖(FPG)和餐后2小时血糖(2hPG)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值分别〈0.05和0.01)。饮食+运动组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饮食组和运动组(P值分别〈0.05和0.01),后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控制与运动疗法有助于控制糖耐量降低人群的空腹及餐后血糖,有可能延缓其向糖尿病发展。  相似文献   
26.
通过回顾国内肿瘤介入治疗的进展,分析其适应证、治疗规范和存在问题,并对肿瘤介入工作的业务培训、科间协作及病房管理等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应用阳光XY-电化学刀治疗前列腺(BPH)临床效果并总结经验。方法选择有手术适应证的BPH患者,手术前采用经会阴B超测前列腺尿道长度。结果治疗后6月复查,82例患者1次拔管成功79例,2~3次拔管后自行排尿正常2例,总有效率98.8%,无效1例,无效率1.2%。结论腔内介入电化学刀治疗BPH是一种高效、安全、并发症少、痛苦小、费用低的方法,尤其是合并症较多已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可作为首选方法,但应进一步观察并积累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相似文献   
28.
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门静脉瘤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无水乙醇注射治疗肝癌门静脉瘤栓的疗效。方法对20例肝癌伴门静脉瘤栓患者,进行CT引导下门静脉瘤栓内无水乙醇注射治疗。每周1~2次,1~3次为一疗程,每例1~2个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治疗后随访6个月~5年。结果20例中,17例(85%)瘤栓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2例(10%)瘤栓消失,15例(75%)瘤栓缩小或无进展,3例(15%)无效。结论CT引导下经皮注射无水乙醇治疗门静脉瘤栓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治疗病例的选择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
目的观察按压骨穴对围绝经期妇女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设按压骨穴组30例、空白对照组30例。用美国BraemarDL700型动态心电检测仪,检测试验前后的心率变异性(HRV):TF代表总频,LF代表交感神经活性,HF代表迷走神经活性,LF/HF代表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均衡性。结果按压骨穴后4项指标均有显著下降(P<0.01,P<0.05)。空白对照组变化不显著(P>0.05)。骨穴组4项指标的变化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按压骨穴有抑制心脏交感神经活性的良性调整作用,此效应具有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0.
Intervention studies aimed at promoting increased physical activity have been trialled in many different settings including primary care, worksites and the community. Churches are also potential settings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setting for promoting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ularly in Australia.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mind, body and spiritually based health promotion program in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moting mental and spiritual health. Nineteen women completed the 8-week intervention, and 30 women in a non-health related 8-week program at the same church comprised a comparison group. Pre- and post-program surveys assessed outcome measures. Between-group differences over time were examined using one-way MANOVA's. Physical activity was higher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the comparison group. In contrast to the comparison group, both mental health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spiritual health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ore among intervention participants. The data highlight the potential for a church-based setting and holistic approach to health promotion as a successful means of increasing physical activity and promoting mental and spiritual health among Australian wom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