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6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151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20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318篇
口腔科学   108篇
临床医学   502篇
内科学   208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632篇
特种医学   239篇
外科学   1275篇
综合类   851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4篇
眼科学   634篇
药学   265篇
  5篇
中国医学   77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38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251篇
  2020年   229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78篇
  2017年   176篇
  2016年   203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368篇
  2013年   313篇
  2012年   332篇
  2011年   331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82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7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51.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52.
A simple but reliable method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axial edge lift at the total diameter over a range of back optic zone radii of several proprietary designs of rigid gas-permeable corneal lens. One of these was found to have a constant axial edge lift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53.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诱发肌电图监测和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面神经诱发肌电图在显微血管减压(MVD)术中、术后对面肌痉挛治疗效果的监测和评估。方法:对26例典型面肌痉挛病人、探讨在MVD术前、术中、术后,经皮刺激痉挛侧(手术侧)面神经下颌缘支,记录诱发同侧眼轮匝肌肌电位(MD-OC反应)变化,并以正常侧作对照检查。结果:26例术前均记录到痉挛侧MD-OC反应,在术中操作不同阶段,21例均见MD-OC反应消失。术后1周~3个月随访复查21例中,12例痉挛完全消失,MD-OC反应不复存在,9例症状明显或部分减轻,但有4例再记录到MD-OC反应。另5例术中,术后均记录到MD-OC反应,症状未有改善。结论:面神经诱发肌电图运用于MVD术中监测和预后判断,可改善和提高面肌痉挛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54.
使用围套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50例。采用耳后斜行小切口,分离压迫血管后,用涤沦片包绕面神经根起始部并用银夹固定,术后49例痉挛停止。本法并发症少,无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至10年均无复发。根据术中发现将“责任血管”分为4型:接触型、压迫型、粘连包绕型和贯穿型。讨论了手术适应证、要求及并发症的预防等。  相似文献   
55.
耳后小切口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报告自1984年1月至1993年4月,对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久治不愈者1100例,采用局麻、耳后小切口入路行桥小脑角探查术。据术中发现不同病因采用神经血管减压术、肿瘤切除术等治疗。本组死亡2例,近期总有效率为99.5%。对本病的治疗方法、术式的选择、并发症和副反应的防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6.
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轴与屈光状态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部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用眼科A超、检影验光等对86例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86只患眼手术前1d及术后1、4、12w时的眼轴长度、眼屈光度等进行测量并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眼轴长度在术后1、4、12w时均较术前增长(P<0.01)。眼屈光度在术后1、4、12w时均较术前增加,且向负值偏移(术后1、4w,P<0.015术后12w,P<0.05)。结论:巩膜环扎加压术后眼轴长度和屈光状态的变化与眼内嵴有关,术后眼轴增长是眼屈光度负值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7.
目的:寻求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确实合适的手术方案及术式。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在1990年至2003年间收治的143例病例,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术前术后MRI和临床症状的变化,寻找其间的规律。结果:术前MRI显示,有空洞者比单纯小脑扁桃体下疝者后颅窝更加紧密。术后症状均缓解,MRI显示空洞均减小,但后颅窝减压术者可见小脑扁桃体回缩,而脊髓空洞一腹腔分流术者小脑扁桃体回缩不明显。结论:Arnold—Chiari畸形合并脊髓空洞症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不能以单一因素来解释。脊髓蛛网膜下腔,特别是颅颈结合部的脑脊液循环障碍,是各种病因的共同点。因此,解除脑脊液循环障碍是治疗这种疾病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58.
听觉诱发电位监测在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探讨减少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听力障碍的有效方法。方法对440例面肌痉挛病人在MVD中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的实时提示,找出影响听力的因素并加以解除。结果采用BAEP监测后术后听力障碍的发生率由以往手术的7.1%下降到目前的2.5%。结论术中BAEP监测对减少治疗面肌痉挛时所造成的听力障碍具有显著的意义。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潜水减压多普勒超声气泡信号的模糊识别方法。方法 根据气泡信号的频谱分布特征,构建f-f-△p三参量模糊算法,并通过减压病动物模型进行验证,同时对66例氦氧150m饱和-180m巡回潜水减压的数据进行检测。结果 在减压病动物模型中分别检测到I~Ⅱ级气泡(按Spencer分级标准),气泡数量6~113个/3s内不等;在饱和潜水减压资料中,检测到1人两次有I级气泡音,气泡数量分别为3个(11s录音)与6个(17s录音),与人工监听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用三参量模糊分析方法充分借鉴了多年来人工分析所积累的经验,同时利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技术,气泡信号的检测分析较为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60.
探讨髓芯减压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修复作用。方法 对24只SPF级家兔股骨头内注射无水乙醇建立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然后将家兔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A组)、髓芯减压+自体松质骨组(B组)、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组(C组)和髓芯减压+胶原基骨修复材料+VEGF组(D组),每组6只,共治疗12周。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组织切片形态。采用骨密度分析系统(QCT PRO V6.1)测量家兔股骨头骨密度(BMD)。Western blot检测VEGF、Collagen I、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钙素(OCN)、Wnt-3a、β-catenin和GSK-3β的蛋白表达。结果 术后12周时,与B、C组比较,D组家兔股骨头骨小梁排列较整齐,骨髓中观察到大量微血管的形成,可见明显成骨,且坏死区基本被修复。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均显著降低(P<0.05);D组家兔股骨头空骨陷窝比率小于B组和C组(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家兔股骨头的骨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D组骨密度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VEGF、Collagen I、RUNX2和OC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B组和C组相比,D组Wnt-3a和β-catenin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髓芯减压联合VEGF与胶原基骨移植材料对兔股骨头缺血坏死可有效促进坏死股骨头的修复,提高骨密度及成骨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