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65篇
  免费   594篇
  国内免费   561篇
耳鼻咽喉   36篇
儿科学   95篇
妇产科学   12篇
基础医学   694篇
口腔科学   479篇
临床医学   841篇
内科学   212篇
皮肤病学   14篇
神经病学   87篇
特种医学   786篇
外科学   7267篇
综合类   1768篇
预防医学   327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789篇
  8篇
中国医学   308篇
肿瘤学   7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317篇
  2019年   294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95篇
  2016年   359篇
  2015年   429篇
  2014年   928篇
  2013年   826篇
  2012年   821篇
  2011年   969篇
  2010年   855篇
  2009年   887篇
  2008年   829篇
  2007年   816篇
  2006年   736篇
  2005年   674篇
  2004年   676篇
  2003年   450篇
  2002年   406篇
  2001年   312篇
  2000年   223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0篇
  1974年   2篇
  196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97 毫秒
81.
目的:探讨国产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femoralnail,PFN),在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总结自2002年3月-2004年5月使用国产PFN治疗56例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男25例,女31例;年龄62~84岁,平均70.2岁)。手术使用骨科牵引床,在C形臂X线机下行闭合复位、锁定技术。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颈干角变化,以关节功能、疼痛情况、是否畸形等制订随访标准。结果:56例中随访49例,平均随访时间6.5个月。全部病例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感染,2例出现颈螺钉切割股骨头(其中1例出现明显的外旋短缩畸形)。关节功能恢复良好,优37例,良9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8%。结论:国产PFN内固定具有损伤小、固定牢固、生物力学优点突出等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周围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对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性神经损伤患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9例不稳定性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性神经损伤患者行侧前方椎管减压、自体骨植骨融合、Kaneda器械内固定治疗。结果全部患者经1~6年随访,脊椎后凸畸形由术前平均25.1°提高到术后平均13°,平均椎管占位率由术前45%提高到最终随访的10%。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示,提高1级者有12例,2级者有4例;14例膀胱/直肠障碍者有5例完全恢复,8例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无变化。结论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伴不全性神经损伤患者经侧前路减压融合、Kane-da内固定器可较好地提供脊柱的即刻稳定性、矫正后凸畸形、有利于早期下床行走和防止继发性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大多数不全性神经损伤的患者,其神经功能至少可提高1级,而脊髓圆锥创伤的患者可表现为部分直肠和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3.
单人手法整复治疗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儿童尺桡骨下段双骨折,临床以桡偏背侧重叠移位多见且整复难度较大,1999-2004年运用单人手法整复治疗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男28例,女4例;年龄2~14岁。均于伤后1h~3d内就诊。开放性2例,闭合性30例;左侧22例,右侧10例。尺桡骨骨折线距下端骨骺线1~3c  相似文献   
84.
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动脉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血管损伤胫腓骨开放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86例(均为单侧肢体)胫腓骨开放骨折合并动脉损伤(Gustilo Ⅲc型)的患者,其中胫前动脉损伤64例,胫后动脉损伤8例,两动脉同时损伤14例。结果 86例全部行急诊清创,血管探查和(或)修补。31例急诊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其中18例术后感染,6例因肢端坏死而截肢;42例行石膏外固定,其中5例术后感染,1例因肢端坏死而截肢;5例行跟骨牵引;8例行外固定架治疗。结论 合并动脉损伤的胫腓骨开放骨折,早期彻底清创至关重要。血管损伤应急诊予以修复,骨折不宜一律内固定。可利用的软组织无张力地覆盖骨、肌腱及血管,残余创面留待Ⅱ期闭合。  相似文献   
85.
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1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方法评定解剖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1例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0~24个月,平均16.5个月,16例优,10例良,2例可,3例差。结论 对Neer分型中3型和4型肱骨近端骨折采用解剖钢板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6.
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仑  吕波  刘仲前 《中国骨伤》2006,19(6):348-350
目的:研究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患者中男8例,女5例;年龄23~65岁,平均36.5岁。骨盆骨折分型:C1型8例,C2型3例,C3型2例。髋臼“T”形骨折2例,粉碎性骨折9例,双柱骨折2例。均采用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采用股骨髁上牵引,术中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必要时附加患髋后外侧切口,术中采用重建钢板固定。结果:本组随访时间6~28个月,平均13.4个月。髋臼骨折复位后残存移位:0~1mm9例,2~3mm2例,4~5mm2例,无>5mm者。髂骨骨折复位后各向残存移位:0~1mm9例,2~5mm3例,>5mm1例。3例原发性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术后3个月内其感觉、运动功能全部获得恢复。1例继发性坐骨神经损伤,术后6个月恢复。异位骨化2例,股骨头坏死、髋臼及股骨头软骨坏死、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5例,患者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影响功能。疗效综合评定:优8例,良1例,可2例,差2例。结论:C型骨盆骨折合并髋关节中心性脱位通过手术治疗,能够最大程度恢复其解剖结构,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87.
交锁髓内钉在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中的失误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之栋  任启光 《中国骨伤》2006,19(4):219-220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技术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4年6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420例,男310例,女110例;其中股骨干骨折180例,胫腓骨双骨折160例,肱骨干骨折1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股骨髁上骨折10例。年龄20~87岁,平均56岁。发生并发症30例,术中骨折端劈裂2例,钢丝捆扎后完成交锁;异位再骨折2例和术后再骨折2例,更换较长的髓内钉;髓内钉卡在髓腔内进退困难1例,捶击髓内钉尾端拔出髓腔;横向交锁失误12例,其中10例在术中发现退出锁钉重新完成交锁,2例在术后发现应用石膏外固定6周;术后发生主钉断裂2例,二次手术更换较粗的主钉;骨折端不稳定出现反常活动3例,应用石膏外固定6~8周;导针与钻头相嵌顿2例,通过捶击拔出钻头退出导针;腹壁软组织损伤4例进行理疗。结果:本组400例得到6~12个月的随访,骨折全部愈合。膝关节屈曲受限(<90°)4例,肩关节外展上举受限(<90°)1例。结论: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临床疗效良好;粗劣的操作技术是发生并发症的主要原因;积极处理并发症可避免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镍钛记忆合金腕骨四角融合器的研制及生物力学测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用于四角融合的内固定器械和方法.方法根据国人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测量数据及解剖特点,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制作腕骨四角融合器(NiTi shape memory alloyfour-corner arthrodesis concentrator,NT-FCAC);取32侧成人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标本,分别采用NT-FCAC和克氏针固定,体外模拟四角融合术,用858型双轴液压材料测试系统(858-MTS)测试其固定强度;2件NT-FCAC施加20~200N循环拉伸载荷(1Hz),观察NT-FCAC的形变情况;分析试验结果,评价NT-FCAC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NT-FCAC固定臂产生的回复力可将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聚合于一体,体部可遮挡植入上述4处腕骨间关节间隙的松质骨,防止其滑脱;NT-FCAC组固定强度大于克氏针组(P<0.05);2件NT-FCAC发生形变达到6%时,施加的载荷次数分别为4 239次和4068次.结论NT-FCAC的设计符合头状骨、月骨、三角骨和钩骨的解剖特点,其固定强度可满足四角融合术后不需外固定、早期功能锻炼的生物力学要求,疲劳强度可满足四角融合术后达骨性愈合的需要.  相似文献   
89.
胫骨平台解剖型钢板的结构特点及临床运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结构特点。方法2001年1月-2003年12月,应用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23~54岁,平均38.7岁。结果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平均19个月。术后1个月膝关节屈曲70°~120°,平均90.2°;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曲90°~135°,平均110.3°;术后半年膝关节屈曲100°~135°,平均125.0°。按Merchant评分,终末随访时优18例,良12例,可4例。术后无切口皮肤坏死、感染和钢板松动及断裂。结论解剖钢板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效果满意,其三维结构符合胫骨平台解剖特点,可以提供持续坚强的固定,有利术后膝关节早期活动,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0.
关节镜辅助下微创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2005年1月,应用膝关节镜检查及监测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27例,按照Schatzker分类法:Ⅰ型9例,Ⅱ型8例,Ⅲ型5例,Ⅳ型5例。所有病例均行经皮骨折有限显露复位,适当植骨,应用1~3枚松质骨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后配合CPM功能锻炼。结果:本组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5个月。无畸形愈合、感染、螺钉断裂。按Sanders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评定结果:优12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5·2%。结论:关节镜辅助经皮螺钉内固定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对膝关节创伤小,可达解剖复位,固定可靠,患肢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