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74篇
  免费   2901篇
  国内免费   1901篇
耳鼻咽喉   171篇
儿科学   286篇
妇产科学   116篇
基础医学   3660篇
口腔科学   2103篇
临床医学   5196篇
内科学   1549篇
皮肤病学   50篇
神经病学   5063篇
特种医学   25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17038篇
综合类   8511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1337篇
眼科学   207篇
药学   2740篇
  64篇
中国医学   1654篇
肿瘤学   510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764篇
  2022年   1102篇
  2021年   1965篇
  2020年   1952篇
  2019年   1514篇
  2018年   1402篇
  2017年   1579篇
  2016年   1741篇
  2015年   1663篇
  2014年   3265篇
  2013年   3477篇
  2012年   2951篇
  2011年   3187篇
  2010年   2730篇
  2009年   2537篇
  2008年   2332篇
  2007年   2494篇
  2006年   2166篇
  2005年   1981篇
  2004年   1664篇
  2003年   1403篇
  2002年   1160篇
  2001年   954篇
  2000年   735篇
  1999年   699篇
  1998年   622篇
  1997年   574篇
  1996年   426篇
  1995年   367篇
  1994年   326篇
  1993年   281篇
  1992年   255篇
  1991年   210篇
  1990年   193篇
  1989年   196篇
  1988年   143篇
  1987年   136篇
  1986年   187篇
  1985年   276篇
  1984年   224篇
  1983年   195篇
  1982年   166篇
  1981年   155篇
  1980年   130篇
  1979年   47篇
  1978年   51篇
  1977年   33篇
  1976年   24篇
  1975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91.
为探讨肺癌脊柱转移放射治疗的时间剂量分割方法及其疗效,将肺癌脊柱转移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每次3Gy,每周5次,共30Gy;对照组每次2Gy,每周5次,共50Gy;两组均使用6mVX线照射.分别比较疼痛缓解率、止痛起效时间、及脊髓压迫缓解率.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疼痛缓解率分别为87.5%和81.3%,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止痛起效时间分别为8±2.2天和15±3.2天,差异性显著(P<0.01);脊髓压迫缓解率分别为85.0%和81.8%,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放射治疗肺癌脊柱转移疗效好,起效快,建议使用30Gy/10f/2W的时间剂量分割模式.  相似文献   
992.
舒筋活络洗剂治疗骨折后关节挛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客观评价舒筋活络洗剂治疗骨折后关节挛缩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将100例骨折后关节挛缩的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舒筋活络洗剂,对照组有红花油,分别于用药后3、5、7天进行评分,并将评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①治疗组显愈率为88.00%,对照组显愈率为54.00%,两组比较(P《0.01),治疗组对于症候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②舒筋活络洗剂无毒副作用.表明舒筋活络洗剂是治疗骨折后关节挛缩有效而且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993.
顺逆行穿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比较带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不同穿钉法的优缺点,以提高肱骨干骨折的治疗水平.对从肩峰处大结节内侧向远端顺行穿钉治疗的27例(A组)和从鹰嘴窝上向近端逆行穿钉治疗的15例(B组)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全部骨性愈合,但逆行穿钉法手术并发症少,基本不存在功能障碍,明显优于顺行穿钉法.认为逆行穿钉避免了对肩袖的损伤,对肩肘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肩肘关节功能恢复快.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研究GABAB 受体特异性激动剂氯苯氨丁酸(baclofen)在脊髓背角神经元抑制谷氨酸量子释放的机制。方法 在脊髓薄片标本上 ,采用全细胞电压钳法记录脊髓背角神经元谷氨酸能的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iniatureexcita torypostsynapticcurrents;mEPSCs) ,通过分析这些电流的变化来研究baclofen影响谷氨酸量子释放的机制。结果 ba clofen抑制mEPSCs的发放频率 ,但对平均幅度无明显影响 ,表明baclofen抑制谷氨酸释放的作用部位在突触前。在无钙溶液或者K+ 通道阻滞剂 4 AP存在的条件下 ,baclofen对mEPSCs发放频率的抑制作用不受影响 ,但腺苷酸环化酶激动剂foskolin (可使cAMP保持在较高水平 )能降低其抑制作用。而蛋白激酶C (PKC)激动剂PDBu对baclofen的抑制作用无影响。用NEM破坏G蛋白 ,则可取消baclofen的抑制效果。结论 baclofen不是通过影响突触前Ca2 + 通道或K+通道 ,或PKC途径 ,而是通过作用于G蛋白和 (或 )cAMP途径抑制谷氨酸的释放 ;这种抑制作用可能参与baclofen在脊髓水平的镇痛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评估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对脊柱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并经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127例脊柱病变的病例资料,活检部位包括颈椎5例、胸椎50例,腰椎58例、骶椎14例,所有活检标本送病理科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有病例通过后续手术病理和(或)临床随访确定最终诊断,以此为标准评价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准确率;计算不同影像学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与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相比较。结果    127例穿刺活检术活检成功率为99.21% (126/12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穿刺活检获得明确诊断119例(恶性病变56例,良性病变63例),7例无法明确诊断或出现阴性结果。经随访和(或)手术病理证实,最终确诊127例中良性病变67例,恶性病变60例。穿刺活检总的诊断准确率为92.06%(116/126),恶性和良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 (56/60)和90.91% (6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P=0.863);穿刺活检术前单纯CT、MRI和核医学影像检查对脊柱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9.54%、68.48%和75.64%,均明显低于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脊柱穿刺活检具有安全、有效、微创、准确率高等特点,可弥补单纯影像学诊断准确率偏低的局限性,是确诊脊柱病变的良好活检方式。  相似文献   
996.
崔延超  何娟  吴琼 《西部医学》2019,31(6):935-939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疗法对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治疗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74例,随机分为随机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各项功能评分差值及步行能力评分、疼痛评分(VAS)等指标。结果 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各项功能评分差值及步行能力评分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步行能力等各项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评分(AD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 在不完全脊髓损伤后运动障碍治疗过程当中,补阳还五汤联合针刺疗法的治疗效果理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代春萌  周润海 《国际眼科杂志》2019,19(11):1994-1997

目的:探讨军人发生眶壁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5-01-01/2018-12-31因眶壁骨折就诊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军人58例58眼, 术后随访6mo,统计人口学特征、致伤原因、骨折部位、手术前后视力、眼球运动、眼球突出度、手术相关情况等。

结果:眶壁骨折58例均为男性。年龄P50 为21岁,多发于20~29岁(78%)。45例(78%)在军事训练中致伤,拳击伤、外物撞击伤是主要致伤原因(74%)。单纯眶内壁、下壁以及二者联合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形式(91%)。所有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未见明显改变,通过术后CT与术后随访相关临床资料,未发现植入物移位、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33例患者眼球运动障碍得到改善,7例患者颌面部知觉异常消失,3例眼球内陷得以矫正。

结论:年轻男性战士是军人眶壁骨折的主体人群,增强工作训练中的防护工作有重要意义,基层医院的基础诊治工作十分必要,手术修复治疗眶壁骨折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98.
Obj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he risk factors for extraordinary hidden blood loss (HBL) could clarify the underlying causes and provide more appropriate management.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predictors of HBL in spinal surgery.  相似文献   
999.
1000.
There are limited epidemiological data dedicated to geriatric acetabular fractures. The incidence in individuals older than 60 years of age has more than doubled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and expected to double further over the next 20 years. These fractures represent a challenging subset of acetabular trauma patients to treat.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s a valid option in those with minimal displaced fractures and a preserved congruent hip joint. Similarly the frail patient with multiple medical co-morbidities and those unlikely to tolerate surgical intervention should have appropriate analgesia and their fracture managed or ignored by watchful neglect.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include percutaneous fixation o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echniques. Good outcomes may be expected should a concentric reduction be achieved. Age-related involutional osteoporosis associated with fracture comminution and acetabular dome impaction complicate surgical fixation with higher complication rates and the need for further surgery recognised. Historically described as central fracture dislocations, stoved in hip or burst fracture, acute arthroplasty is advocated in the setting of femoral head damage and in significant acetabular impaction injuries. Controversy remains whether geriatric patients should be treated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 either acute or delayed and needs to be assessed based on the patient and personality of the frac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