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9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68篇
耳鼻咽喉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7篇
临床医学   203篇
内科学   330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35篇
特种医学   82篇
外科学   237篇
综合类   223篇
预防医学   55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89篇
中国医学   5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20篇
  2006年   112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1年   1篇
  1970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些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腔内治疗技术迅猛发展。基于传统球囊扩张及金属裸支架植入日益凸显的再狭窄问题,各种载药器械相继推出,载药支架即是其中代表之一。载药支架被大量应用于股腘动脉及膝下动脉疾病,相应的临床试验也广泛开展。载药支架在治疗短段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优越性已得到较为充分的论证,而在长段病变的价值尚需更多临床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福建地区汉族人群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及其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把研究对象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这两组研究对象血清对氧磷脂酶-1(PON-1)活性,同时检测血浆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并把这些指标与PON-1的活性作相关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PON-1192RR与55LL基因的多态性,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组及对照组的基因型与其他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数据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的PON-1活性均在已报道的中国人正常范围内,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降低(t=2.2142,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PON-1活性与血OX—LDL呈负相关(r=-0.339,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PON-1活性与HDL-C无相关性。PCR结果表明PON-1192基因的多态性在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有明显不同,其中脑梗死组的RR基因型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31.3%vs24.6%,P=0.01,χ^2=5.74),而PON-155基因的多态性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8.13%vs76.78%,P=0.29,χ^2=1.1)。分析还表明PON-1192RR基因型的PON-1活性低于其它PON-1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PON-1192RR基因型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OR=1.8,95%CI0.16~5.08),高血压也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而PON-155LL基因型可能不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ON-1基因型与PON-1活性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且PON-1192RR基因型分布频率高与对照组,与此同时,PON-1192RR基因型的PON-1活性低于其它PON-1基因型,提示脑梗死组血清PON-1活性及PON-1192RR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关,而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93.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展阶段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检测动脉粥样硬化(As)不同发展阶段的各种血脂相关指标,来探讨各种检测值与As各个发展阶段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As(-)组]、脑As无并发症患者24例[As(+)组]、As性脑梗死患者67例[As(++)组],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直接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100(ApoB100)、脂蛋白(a)[LP(a)],并对三组的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s(+)组与As(-)组比较,TG、TC、LDLC、ApoB100、LP(a)、ApoB100/ApoA1增高(P<0.05),HDLC、ApoA1降低(P<0.05)。As(++)组与As(+)组比较,ApoB100、LP(a)、ApoB100/ApoA1增高(P<0.05)。As(++)组与As(-)组比较,ApoB100、LP(a)、ApoB100/ApoA1显著增高(P<0.01)。结论TG、TC、LDLC、HDLC、ApoA1、ApoB100、LP(a)、ApoB100/ApoA1水平与As的早期发展阶段相关,而且ApoB100、LP(a)、ApoB100/ApoA1水平与As的晚期发展阶段相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氧化应激对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及卡维地洛(CAR)稳定斑块的作用及机制。方法:45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成5组。一组予普通饲料为正常对照组,其他4组予球囊损伤颈总动脉加高脂喂养,8周后,其中3组予野生p53基因转染颈总动脉,转染后再选2组分别加喂CAR和美托洛尔(MET),继续高脂饲料喂养4周;实验前、实验后8、12周分别测定血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实验结束后检测p53局部表达情况,并分析血管病理形态学。结果:球囊损伤组均出现典型颈动脉粥样斑块,与未转染组相比,转染组p53表达明显增加;与单纯转染组比较,MET及CAR组纤维帽厚度均明显增加,但以CAR组更显著(P〈0.01);CAR较MET明显降低血清oxLDL、MDA(P〈0.01),升高SOD、GSH-PX,但对血脂均无明显影响。结论:CAR和MET均能促进斑块稳定,但以CAR为优,其机制可能在于CAR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炎症反应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7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44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21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ELISA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含量,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观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结果A组颈动脉IMT[(1.11±0.29)mm]和B组IMT[(1.14±0.26)mm]与C组[(0.77±0.1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以脂质型斑块(59.2%)为主,B组以纤维型斑块(32.9%)为主,A组斑块表面多呈不规则型。hs-CRP、MMP-9含量在A组[分别为(5.47±2.26)mg/L、(250.64±89.65)ng/ml]、B组[分别为(1.80±0.34)mg/L、(144.67±34.40)ng/ml]、C组[分别为(0.59±0.12)mg/L、(64.49±18.26)ng/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P-1含量在A组[(59.64±15.87)ng/ml]、B组[(73.48±21.22)ng/ml]和C组[(57.95±7.86)ng/ml]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A组和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hs-CRP与MMP-9(r=0.241,P=0.043)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死有关,MMP-9、TIMP-1参与的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由结构性不稳定向功能性不稳定进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96.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与血管造影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劣。方法对80例有两项以上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颈动脉斑块的总体发病率左侧高于右侧,斑块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处最多见,其次为颈总动脉主干及颈内动脉。超声与造影对颈动脉斑块和(或)狭窄的总体检出率分别为78.1%和73.8%;诊断颈动脉狭窄率分别为(43.5±0.6)%和(46.5±0.7)%(P>0.05)。以血管造影为诊断参照标准,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07%、63.64%、86.44%和73.68%。结论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偏低,但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血管造影,联合应用颈动脉造影对其病因、诊断、临床治疗及术前评估与术后随访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7.
前列地尔对血管内皮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PGE1)短期干预对高脂饮食兔动脉粥样硬化(AS)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脂对照组、氟伐他汀组、前列地尔组.于实验第8、12周测定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并对主动脉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氟伐他汀及前列地尔干预4周后,与高脂对照组比较,NO明显升高(P〈0.01),ET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通过升高血清NO、降低ET抑制AS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探讨探头支架辅助的回声跟踪(echo-tracking,ET)技术定量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各弹性参数的敏感性.方法 对39只4月龄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4组,造模1、2、3组及对照组.造模组均饲喂高脂颗粒饲料,对照组饲喂基础颗粒饲料,分别在喂养的0、4、8、12周末,利用探头支架辅助的ET技术测量颈动脉弹性的各项指标: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度(β)及顺应性(AC)、脉搏波速度(PWV)、膨大指数(AI)等,同时取兔耳缘静脉血进行血脂检查及颈总动脉病理检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Ep、β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AC随造模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小,造模4周末与基础状态相比、造模8周末与造模4周末相比、造模12周末与造模8周末相比均出现显著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WV于造模8周末开始较基础状态增高(P<0.05),于造模12周末显著增高且较造模8周末亦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I始终无明显变化.结论 ET技术可准确、可靠地评价早期动脉硬化的动脉弹性,而应用探头支架可保持检查过程的稳定性和结果的敏感性、精确性及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合并2型糖尿病(T2DM)的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合并T2DM的高血压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降糖、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分别于入院后及6月时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斑块检出率。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s-CRP[(8.8±1.6)比治疗后(6.2±1.3)]mg/L、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颈动脉斑块积分[(6.23±0.57)比治疗后(5.07±0.42)]mm,斑块检出率(82.3%比治疗后:69.5%)显著下降,P均<0.01。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下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指标改善程度成正比。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改善合并T2DM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没食子酸丙酯并前列地尔对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前列地尔100μg/d静点,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桔丙酯180mg/d静点,疗程20d。治疗前后检查血压、踝臂指数、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同时常规查肝、肾功能,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好转,但治疗组在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均显著降低(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踝臂指数改变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两组均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桔丙酯与前列地尔联合应用能有效改善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缺血症状,并可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