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96篇
  免费   1271篇
  国内免费   957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92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982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1587篇
内科学   7029篇
皮肤病学   25篇
神经病学   80篇
特种医学   4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981篇
综合类   2561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563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1073篇
  12篇
中国医学   589篇
肿瘤学   216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451篇
  2020年   483篇
  2019年   377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434篇
  2016年   677篇
  2015年   628篇
  2014年   1038篇
  2013年   1026篇
  2012年   911篇
  2011年   1012篇
  2010年   778篇
  2009年   766篇
  2008年   712篇
  2007年   694篇
  2006年   715篇
  2005年   600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436篇
  2002年   410篇
  2001年   370篇
  2000年   317篇
  1999年   234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213篇
  1996年   220篇
  1995年   160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47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96篇
  1990年   79篇
  1989年   67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57篇
  1986年   51篇
  1985年   49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27篇
  1980年   16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12篇
  1977年   16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62例已行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查的肝硬化患者Hp感染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p感染在性别和年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Hp感染率随食管静脉曲张加重、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加重而降低(P<0.05~P<0 .01);Hp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有无发生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与食管静脉曲张、肝功能恶化、门脉高压性胃病、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关.对有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无需行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12.
Using a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assay, plasma total cathepsin D concentration was assayed in 4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84 patients with various liver diseases and compared to that of 52 normal subjec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variations found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lated to tumor size, node invasiveness or metastases. In normal women, cathepsin D levels were slightly but no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luteal phase and in pregnancy. By contrast, plasma cathepsin D concent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70-75% of patients with liver disease (cirrhosis, hepatocarcinoma, hepatitis), but not in those with liver steatosis. Cathepsin D was independent of most of the plasma hepatic function tests and was correlated with alpha-fetoprotein in cirrhosis and with alpha-fucosidase in 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e conclude that plasma cathepsin D is not a useful marker in breast cancer. However, since the cellular level of this protease is associated with risk of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clinical follow-up will be required to test whether high cathepsin D plasma concentration has any prognostic value in liver cirrhosis and primary hepatocarcinoma.  相似文献   
13.
不同介入模式治疗伴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伴失代偿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HCC)不同介入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 在内科治疗稳定后,132例伴肝功能失代偿HCC患者接受不同介入模式治疗;36例采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A组),54例采用肝动脉节段性化疗栓塞治疗(S-TACE,B组),42例采用S-TACE后序贯射频消融(RFA)和无水乙醇局部注射(PEI)的综合介入治疗(C组).结果 随访3~48个月,A组、B组和C组患者AFP复常率分别为23.3%、60.5%(P<0.05)和75.0%(P<0.01),瘤体缩小(>50%)分别占8.3%、31.5%(P<0.05)和54.8%(P<0.01和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个月、9.4个月(P<0.05)和14.1个月(P<0.01和P<0.05),累计生存率6个月分别为22.2%、51.8%(P<0.05)和78.6%(P<0.05和P<0.01),12个月分别为5.6%、31.5%(P<0.05)和40.5%(P<0.05),24个月分别为0、9.3%和19.1%(P<0.05);单变量分析显示包括HBV DNA在内的14项因素与预后显著相关,多因素COX模型分析显示肝功能Child-Pugh分级、ICGR15、门静脉癌栓、治疗模式及AFP术前升高者介入治疗后变化与预后显著相关.结论 综合介入治疗是伴肝功能失代偿HCC的有效治疗方法,对HBV DNA阳性患者应该考虑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以肝硬化大鼠为动物模型 ,研究药物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再生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的Wistar雄性大鼠 6 4只 ,以 6 0 ?l4油溶液 0 .3ml/ 10 0 g皮下注射 ,同时饮用 5 %酒精溶液 ,4 5d后制成肝硬化动物模型。模型大鼠随机分为 4组 ,16只 /组。全麻下均行左、中叶肝切除术。术后各组按以下方案处理 :A组 (对照组 )注射生理盐水 1mg/ (kg·d) ,B组为泮托拉唑组 ,注射 0 .2mg/ (kg·d) ,C组为重组人生长激素组 ,注射 0 .5U/ (kg·d) ,D组为两药合用组 ,同时给予泮托拉唑注射 0 .2mg/ (kg·d) ,重组人生长激素注射 0 .5U/ (kg·d) ) ,连续给药 1周。抽取静脉血样 ,取肝脏组织 ,检测肝功能、有丝分裂指数 (MI)、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细胞核DNA含量。结果 泮托拉唑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两药合用组MI、PCNA阳性染色细胞量、细胞核DN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药合用组MI、PCNA阳性染色细胞量、细胞核DNA含量均高于泮托拉唑组、重组人生长激素组 (P <0 .0 5 ) ,但各组间肝功能变化无明显差异。结论 泮托拉唑组及重组人生长激素均对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细胞再生有促进作用 ,两药联合应用肝细胞再生更明显 ,其详细机制须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柔肝消瘕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血清、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因素造模法复制肝硬化大鼠模型,以复方鳖甲软肝片为对照,观察柔肝消瘢饮对肝硬化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血清和肝组织IL-1β、IL-6含量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肝小叶损害,纤维组织增生,假小叶形成,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肝组织病理损害减轻,血清IL-1β和肝组织IL-6含量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剂量组血清IL-6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柔肝消瘢饮能显著下调肝硬化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和肝组织IL-6含量,具有减轻肝硬化炎症损害,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组织中卵圆细胞数量与形态的异同.方法对38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和15例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其中5例标本进行透射电镜观察.以5例正常肝脏作对照.结果两组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观察到形态较相似的卵圆细胞.免疫组化及透射电镜显示,这些细胞具有双向分化的潜能.在两组标本中,卵圆细胞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P=0.810).正常肝组织未见类似细胞.结论人类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和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硬化组织中均存在卵圆细胞,这种细胞是具有双向分化能力的前体细胞.它们与不同病因肝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99Tc^m-二乙基乙酰苯胺亚氨二醋酸(EHIDA)肝胆动态显像在判断肝硬化患者胆囊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硬化组,其中肝硬化组分为胆石组和非胆石组.受试者均行^99Tc^m-EHIDA肝胆动态显像.获得图像后应用胆囊感兴趣区(ROI)技术,由计算机自动绘制胆囊时间-放射性曲线,并计算潜伏期(LP)、排胆期(EP)、排胆分数(GBEF)和排胆率(ER).结果肝硬化组患者GBEF和E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t值均为2.767,P均<0.01),但其LP高于正常对照组(Z=-1.989,P<0.05).肝硬化胆石组胆囊运动异常率(x^2=4.538,P=0.033)、胆囊壁厚度(t=-2.386,P=0.02)和血清总胆汁酸(t=-2.442,P=0.018)明显高于非胆石组.结论肝硬化患者胆囊运动功能减弱.^99Tc^m-EHIDA肝胆动态显像可作为检查胆囊运动功能的一种无创、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研究血清Ⅲ型原胶原(PCⅢ)含量与肝纤维化的关系,对肝炎患者血清PCⅢ含量与肝炎组织学变化进行对比分析.方法:用RIA法测定616例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PCⅢ含量,其中102例同时做肝活检,按照Knodell肝组织炎症活动性指数标准记分.结果:急、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血清PCⅢ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o.05~0.01).其升高的血清PCⅢ含量与肝细胞坏死范围及门管区炎症程度无相关性(r=0.494,P>0.05),而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0.668,P<0.01).结论:血清PCⅢ测定是判断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时肝纤维化程度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9.
大鼠肝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及PDGF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大鼠肝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及PDGF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分离培养的SD大鼠肝细胞(n=30)内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同时观察10μg/L(n=30)和30μg/L(n=30)PDGF促进前胶原基因表达的作用.测定基因表达颗粒总面积占细胞总面积的百分比,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无论正常肝细胞或是在两种浓度的PDGF存在时,肝细胞内均可见到Ⅰ,Ⅲ型前胶原基因的表达.正常肝细胞Ⅰ,Ⅲ型前胶原基因表达面积的百分比(%)为77±19和75±21;加10μg/LPDGF后为115±19和112±10,而加30μg/L后为152±34及181±28,且在后者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及P<001).结论PDGF在转录水平上促进肝细胞胶原的合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在肝硬化组织中的分布、意义及肝细胞癌变对其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0例肝硬化组织和1例大致正常肝组织TGFβ1的表达情况.用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Gordon-Sweet染色显示网状纤维.CMIAS-8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对阳性目标进行分析处理.结果 (1)TGFβ1主要位于肝非实质细胞胞浆内,这些细胞主要分布在汇管区、纤维间隔、炎症区;纤维组织中有少量TGFβ1存在;少数肝细胞胞浆内也表达TGFβ1,总阳性率为20%,肝炎肝硬化组TGFβ1阳性表达率与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肝炎肝硬化组TGFβ1的IOD为395.3±291.3,胶原纤维的AD为(6.3±3.8)%,网状纤维的AD为(5.4±2.3)%.TGFβ1的IOD与胶原纤维的AD呈正相关(r=0.8991,P<0.01),与网状纤维的AD呈正相关(r=0.8317,P<0.01);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组TGFβ1 的IOD为840.7±449.6,胶原纤维的AD为(12.5±4.9)%,网状纤维的AD为(9.2±3.2)%.TGFβ1的IOD与胶原纤维的AD呈正相关(r=0.8025,P<0.01),与网状纤维的AD无相关(r=0.4314,P>0. 05).肝炎肝硬化组TGFβ1的表达、胶原纤维和网状纤维分布与肝炎肝硬化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3)胶原纤维主要分布在汇管区、纤维隔,炎症区,肝窦旁也可见少量存在;网状纤维主要分布在汇管区、纤维隔、炎症区、肝窦旁、实质细胞周围;原发性肝癌及外周肝硬化组织Gordon-Sweet染色显示肝癌细胞区网状纤维不显色.结论 TGFβ1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肝炎肝硬化,TGFβ1表达增强,当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时,TGFβ1有极强表达;TGFβ1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血清学辅助诊断,Gordon-Sweet染色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病理学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