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0篇
  免费   193篇
  国内免费   19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5篇
内科学   54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30篇
预防医学   111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661篇
中国医学   1129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80篇
  2010年   148篇
  2009年   140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182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78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观察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黄酮类成分对胃溃疡寒证大鼠环核苷酸水平及交感神经-肾上腺轴的影响,探讨3味山姜属中药温热药性的物质基础。方法:采用灌服冰知母水煎液与15%冰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寒证模型,以干姜姜辣素为阳性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腺苷酸环化酶(AC)、磷酸二酯酶2(PDE2)、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cG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多巴胺β羟化酶(D-β-H)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胃溃疡寒证模型组大鼠胃组织AC、cAMP含量及cAMP/cGMP比值显著降低,PDE2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高低剂量组大鼠胃组织AC含量升高;高良姜、大高良姜、红豆蔻高低剂量组大鼠胃组织PDE2含量显著降低,cAMP含量、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P<0.01或P<0.05)。结论:3味山姜属中药黄酮类成分通过调节胃溃疡寒证大鼠环核苷酸水平从而促进交感神经-肾上腺轴功能活动的作用,也体现出黄酮类成分药性温热。  相似文献   
32.
张敏  梁凤妮  孙延文  韩菲  周妍  荣一方  邱峰  丁丽琴 《中草药》2023,54(14):4740-4761
杜仲Eucommia ulmoide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二类保护植物,其皮、叶、雄花和种子均具有药用价值和食用价值。化学成分研究发现杜仲不同部位(皮、叶、雄花、种子)主要有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黄酮类、苯丙素类、萜类和甾体类等成分,具有抗骨质疏松、抗炎、神经保护、降血压、降血糖、调血脂、免疫调节、抗菌、抗病毒等药理作用,广泛应用在医药、保健食品、饲料添加剂及日化用品等多个领域。通过对2000年1月—2022年12月在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发表的杜仲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772篇,其中有效文献188篇。综述了杜仲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和开发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后续杜仲的临床应用及相关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稳定的液质联用方法同时分析佛耳草中17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为完善佛耳草质量标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法(U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对15批不同产地佛耳草中的17种成分进行定量分析,使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2.1 mm×100 mm,1.7 μm),以甲醇(A)-0.1%甲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1.0 min,8%A;1.0~4.0 min,8%~26%A;4.0~9.0 min,26%A;9.0~14.0 min,26%~34%A;14.0~14.5 min,34%~45%A;14.5~15.0 min,45%~60%A;15.0~18.0 min,60%~90%A;18.0~19.0 min,90%A;19.0~19.01 min,90%~8%A;19.01~20.0 min,8%A),流速0.3 mL·min-1,柱温40 ℃,进样量2 μL;运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全扫描,扫描范围m/z 100~1 000。结果 所建立的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良好,能够用于17种成分的同时定量。15批佛耳草样品中奎宁酸、没食子酸、原儿茶酸、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1,3-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异槲皮苷、1,5-O-二咖啡酰奎宁酸、大波斯菊苷、紫云英苷、异绿原酸C、木犀草素、芹菜素、高车前素的质量范围依次为39.60~179.12、0.17~0.84、2.41~8.38、4.33~31.50、13.63~180.38、2.43~14.75、1.16~19.68、0.49~5.63、55.77~445.16、0.23~10.26、62.04~530.10、1.11~18.01、11.36~90.61、12.22~65.98、7.22~69.84、3.37~45.65、0.30~2.59 μg·g-1,其中有机酸类成分在佛耳草中含量比黄酮类成分更高,以1,5-O-二咖啡酰奎宁酸、异绿原酸A、奎宁酸、绿原酸含量较高,同时,贵州产地佛耳草样品中黄酮类成分含量高于江苏产地样品,江苏产地佛耳草样品中有机酸类成分含量则高于贵州产地样品。结论 建立的检测方法可用于佛耳草中17种成分含量的快速、准确测定,明确了佛耳草主要成分的含量范围,可为佛耳草质量控制标志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4.
35.
马建全 《陕西医学杂志》2001,30(11):683-684
临床资料1 病例选择 据 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 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明确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89例 ,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经卡方检验无显著差异 ( P>0 .0 5 )。治疗前全部病例均作血脂、血流变学检测 ,并根据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分型 ,重型 ( 31~35分 ) ,中型 ( 16~ 30分 ) ,轻型 ( 0~ 15分 )。治疗组 45例 ,其中男 2 6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 64±3.16岁 ,重型 8例 ,中型 2 4例 ,轻型 13例 ;对照组 44例 ,其中男 2 7例 ,女 17例 ,平均年龄 60±3.82…  相似文献   
36.
北柴胡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北柴胡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法和波谱解析方法对北柴胡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结果 :共得到 8个化合物 :柴胡色原酮酸 (1) ,芦丁 (2 ) ,槲皮素 (3) ,异鼠李素 (4 ) ,异鼠李素 3 O 葡萄糖甙(5 ) ,葛根素 (6 ) ,7,4′ 二羟基 异黄酮 7 O β D 葡萄糖甙 (7) ,色氨酸 (8)。 结论 :化合物 1为新的天然产物 ,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北柴胡中获得。  相似文献   
37.
目的:寻找番荔枝科假鹰爪属植物假鹰爪Desmos chinensis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化学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从氯仿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unon-al(Ⅰ),黄芩素-7-甲醚(Ⅱ),去甲氧杜鹃花素(Ⅲ),去甲氧杜鹃花素-7-甲醚(Ⅳ),苯甲酸(Ⅴ),β-谷甾醇(Ⅵ)和豆甾醇(Ⅶ)。结论:该种植中鉴定的黄酮类化合物均为β-环未取代,  相似文献   
38.
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部分单体的抗肿瘤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部分单体对LA795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MTT微量酶反应比色法。结果:黄芩茎叶总黄酮及其主要单体成分野黄芩甙在25μg/ml浓度下对LA795细胞的活性抑制百分率分别为25%和9%。结论:黄芩茎叶总黄酮及野黄芩甙对肿瘤细胞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9.
金莲花总黄酮成分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建立金莲花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不同提取溶液和方法对总黄酮的影响。方法 分光光度法于波长500nm处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总黄酮的含量分别为:甲醇提取液为7%(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4%,RSD=0.46%;水提取液为10.9%(n=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9%,RSD=0.51%;超声乙醇提取液为4.7%(n=5),RSD=1.1%。结论 采用不同处理方法,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不同,以水提取液最高,甲醇提取液次之,超声提取法最低。  相似文献   
40.
聚酰胺分离黄酮类化合物特殊层析现象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黄酮甙仿-甲醇、甲醇-水2种洗脱剂时吸附系数Ka值的变化,解释聚酰胺层析法分离黄酮类化合物中2种相反的层析现象。认为在甲醇-水作洗脱剂量,黄酮甙的Ka值小于甙元,故先被洗脱,这是吸附层析原理的特殊现代形式。同时认为Ka的大小应正于化合物对吸附剂的亲和力fa和化合物对流动相的亲和力fm的比值。“氢键吸附”和“双重层析”学说没有正解解释这些层析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